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壹定都接觸過事跡吧,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那麽什麽樣的事跡才是規範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篇1

 黃大年教授走了!

 帶著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帶著他對事業的無限留戀,帶著他對學生的無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黃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時,長春市殯儀館西辰廳內莊嚴肅穆。來自社會各界的近800人在這裏送別黃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別廳裝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領導來了,國家有關部委領導來了,國內外專家學者來了,同事們來了,學生們來了……人們默默垂淚,幾十名學生跪倒壹片,痛哭失聲……

 他到底是怎樣壹個人,能讓人們如此惋惜,能讓人們如此不舍?

 “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從來沒覺得我和祖國分開過,我的歸宿在中國”——黃大年

 他是壹個至誠無私的愛國者,時刻惦記著養育他成長的這片土地,他的脈搏時刻和祖國壹起跳動,祖國是他最大的眷戀!

 2009年12月24日,黃大年教授走下飛機,邁出了回歸祖國的第壹步。雖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國,但這壹次,意義不同。他辭去了在英國公司的重要職務,揮別了***事多年的科研夥伴,說服妻子賣掉了經營多年的兩個診所,留下了還在讀書的女兒……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全職教授,開始為我國的航空地球物理事業耕耘、播種。

 “為什麽回國?”經常有人問他這個問題。

 是啊,他為什麽回國?在英國奮鬥了18年,他已擁有了優越的科研條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團隊。他在英國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級研究員12年,擔任過研發部主任、博士生導師、培訓官。他帶領由牛津和劍橋優秀畢業生組成的團隊長期從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動平臺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場探測技術工作,致力將該項高效率探測技術應用於海陸大面積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民用領域。由他主持研發的許多成果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多數產品已應用於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成為該領域研究的被追趕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無憂的水平線。位於劍橋大學旁邊的花園別墅,寬闊的草坪,豪華的汽車,學醫的妻子還開了兩家診所,他已成為少數躋身英國精英階層的華人之壹。這是多少人羨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奮鬥的目標。舍棄這些回國,到底是為什麽呢?

 “我愛妳,中國;我愛妳,中國……”這句歌詞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無論身在何處,《我愛妳,中國》都是他最喜愛的歌,歌裏有他對祖國的深深眷戀:“回國的根源就是情結問題,我惦記著養育我成長的這片土地。”這是壹個樸實而簡潔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長歷程,會發現對祖國的愛壹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結。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1982年1月,他在大學同學畢業紀念冊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愛國報國的心誌。

 黃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廣西省南寧市壹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讀小學時隨父母下放到桂東南六萬大山裏的壹個小山村,高中畢業後,17歲的黃大年考到地質隊工作,作為物探操作員,他首次接觸到了航空地球物理,並深深地愛上了這個職業。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黃大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從此與地球物理結下了壹生的緣分。他先後完成了本科與碩士研究生的學業,並留校任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黃大年得到了全國僅有的30個公派出國名額中的壹個,在“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全額資助下,被選送至英國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壹的成績獲得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黃大年回國報到後不久,又被派往英國繼續從事針對水下隱伏目標和深水油氣的高精度探測技術研究工作,成為當時從事該行業高科技敏感技術研究的少數華人之壹。

 壹些老教師還記得當年送別黃大年時,他曾經深情地說:“我壹定會回來的。”黃大年沒有對師長食言,他更沒有辜負父母的教誨。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處與美國某公司開展技術攻關研究,卻接到輾轉而來的父親離世前最後壹通電話:“兒子,估計我們見不到最後壹面了,我能理解妳的處境。妳要記住,妳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妳是有祖國的人!”兩年後,母親離世前給他留下的依然是這句話。父母的教誨給出了黃大年壹生中幾乎所有抉擇的答案——祖國高於壹切!

 海漂的18年,黃大年的心和祖國壹直連在壹起,他關註關心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惦念著母校,無論是參加學術會議還是講學,他招之即來。“對我而言,我從未和祖國分開過,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從英國回來,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國母親身邊,他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壹般,擁有無窮的力量和豪情。“從海漂到海歸壹晃18年,得益於國家的強大,在各國才子強強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幾乎從未敗過!有理由相信,回歸到具備雄厚實力的母校,壹定能實現壯校情、強國夢。”這是黃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發的壹段話。

 “作為中國人,無論妳在國外取得多大成績,而妳所研究的領域在自己的祖國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剛剛起步,那妳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黃大年

 他是壹個目光高遠的科學家,在科研上他始終是壹個被追趕者,他的夢想是把地球變成透明的。

 作為享譽海內外的卓越科學家,黃大年關註的不僅僅是當下的科研,而是祖國未來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要達到的目標——巡天探地潛海,向深地深海深空進軍。

 地球深部隱藏著多少秘密,是人類壹直以來不斷探索研究的重大課題,這不僅是科研人員的夢想,也是壹個國家的戰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測計劃就是找到開啟“地球之門”的鑰匙。國家實施這壹計劃,給黃大年提供了無限寬廣的舞臺。

 作為計劃的重要部分,探測技術裝備從軍事工程、國防安全到能源資源探測開發,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國外生活多年的黃大年深知這壹裝備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國外是如何嚴控這壹裝備對華出口的。

 “這是國家發展無法回避與繞開的話題,必須突破發達國家的裝備與技術封鎖。”壹回國,黃大年就被國家選為“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的負責人,該項目是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下設的第9項目。黃大年壹方面協助國土資源部完善戰略部署,另壹方面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擔任項目直接負責人,從壹名尖端科技研發科學家變身為壹個大國的戰略科學家。

 這個項目以吉林大學為中心,匯集了400多名來自高校和中科院的優秀科技人員。經過5年的時間取得了壹系列重大成果:地面電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制取得了顯著成果,為產業化和參與國際競爭奠定了基礎;固定翼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無人機大面積探測的技術空白;無纜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統工程樣機研制突破關鍵技術,為開展大面積地震勘探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堅實基礎;成功研制出萬米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樣機“地殼壹號”,為實施我國超深井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綜合地球物理數據處理與集成軟件系統,為深探計劃實施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持;建成首個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野外實驗與示範基地”,為規範管理儀器裝備研發和引進程序提供了驗證基地……這些成果,為實施國家地球探測計劃奠定了技術經驗和人才儲備,全面提高了我國在地球深部探測重型裝備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加速了我國地球深部探測進程。

 在2011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的盤點中,評選專家認為“深部探測專項開啟了地學新時代”;2014年,該專項被25位院士推選為“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2013年,黃大年教授的團隊入選第壹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2014年,團隊獲得第五屆中國僑屆創新團隊獎。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通過評審驗收,專家組最終結論是:項目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這是國內大型項目評審中的最高評價。2011年,作為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主題專家,他負責策劃、協調和組織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資源形成高科技聯合攻關團隊,承接科技部“863計劃”航空探測裝備主題項目,開展軍民兩用技術研究。

 “他與探測儀器專家合作研發深地探測儀器裝備,與機械領域專家合作研發重載荷物探專用無人機,與計算機專家合作研發地球物理大數據處理與解釋,涉獵地學、信息、軍民融合等多個領域。”黃大年的大學同學、吉林大學儀電學院教授林君對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壹些。

 在黃大年及其團隊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機械和電子技術、納米和微電機技術、高溫和低溫超導原理技術、冷原子幹涉原理技術、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進步顯著,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研發也首次攻克瓶頸,突破國外封鎖。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告訴記者,在黃大年回國前,我國對於航空重力測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儀的研制,僅停留在理論和實驗室樣機研究階段,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已經進入了工程樣機研究階段。在數據獲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國與國際的研發速度相比至少縮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則達到了與國際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項目作為精確探測的高端技術裝備,我們用5年時間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20多年走過的艱難路程,取得的進展和成果填補了我國空白,將意味著中國又成功搶占了壹個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對推動國防安全建設和深地資源勘探具有支撐作用和重要意義。”這是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對這壹項目進展的定位與評價。

 在英國學習和工作期間,黃大年致力於開展高精度重磁場探測裝備及數據處理解釋方法技術研究工作。回國後,他首推我國的實物車載、艦載、機載和星載“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工作,這是世界科技強國竭力追求的核心技術,也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

 2010年10月,吉林大學成立了“吉林大學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黃大年為帶頭人。團隊集中研究了能夠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環境下,高效率獲取空間分布的重力場、磁場、電磁場、放射性能譜和光電等數據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和技術,構建服務於陸地、海域、復雜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下的精確移動測量技術體系。

 在帶領團隊沖上壹個又壹個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的過程中,黃大年壹直在推動科研團隊與國際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國外多年積攢下的人脈和聲望,多次帶團出國考察,並促成合作事宜。

 壹次,黃大年帶隊考察,國外的研究機構為了專門接待中國考察團停止工作半個月,不惜成本將處於零下200攝氏度的產品進行解凍,並拆開讓中國考察團仔細觀察。此情此景,讓隨團考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大為感慨:“我從事這項工作這麽多年,這是第壹次受到西方發達國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愛迪生曾說過,有所成就是人生唯壹的、真正的樂趣。在這個層面上,黃大年始終都在用自我成就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塑造著壹種超越個人快樂的偉大誌趣。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篇2

 黃大年教授的逝世,引起全省人民的追思,這本身就是壹種震撼性感染。我們看到,2月27日、28日,《吉林日報》連續兩天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長篇通訊《把壹切獻給妳我的祖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愛國報國、為祖國奉獻壹切的感人故事,至誠無私的愛國情懷、矢誌不渝的報國理想、培養和凝聚人才的高尚風範、為實現中國夢忘我拼搏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和先進事跡,廣大讀者、網友都映入眼簾,感動在心。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作出決定,追授黃大年同誌為“吉林省特等勞動模範”,並在全省開展學習活動。黃大年同誌是新時期歸國留學人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傑出代表,2009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科研條件和安逸生活回到祖國,帶領科研團隊短期內取得壹系列重大突破,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黃大年教授在國內外學術領域和海外歸國人才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到科研人員和學生們的愛戴,得到各級組織的充分肯定,曾榮獲中國僑界貢獻獎、吉林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向黃大年同誌學習活動的決定指出,黃大年同誌始終堅守愛國主義精神,矢誌不渝實踐科技報國的理想。無論是在讀書求學、國外工作還是歸國任教期間,都始終把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作為最高追求。

 ——他時刻把祖國的需要放在首位,2009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作為國家“863計劃”、“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技術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和國土資源部“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的負責人,在短期內突破國外嚴格禁運和技術封鎖瓶頸,取得壹系列重大成果,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心系祖國發展和吉林振興,以戰略視野和高尚人格凝聚培養人才,多次受邀赴全國多地指導地方科技建設和經濟轉型,深入吉林省部分地區推動和協助產業轉型,牽頭籌劃在吉林省建立“無人機產學用基地”和“吉林大學留學生報國基地”。他因材施教,鼓勵和引導學生將個人價值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壹起,悉心指導的44名研究生(其中18名為博士生),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14人次,主動擔任本科層次“李四光試驗班”的班主任,所帶班級被評為長春市“十佳班級”。他關心學生,默默資助生活困難的學生,熱心幫助患重病的學生家長解決治療問題。

 ——他目光高遠,為學生和團隊成員創造接觸世界最前沿科技和最先進設備的條件,提供與院士等國內外頂級專家交流的機會,支持和資助26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培養了壹批“出得去、回得來”的人才。他無私忘我工作到生命最後壹息,為實現強國夢想奉獻全部,經常工作到淩晨兩三點鐘,幾乎沒有休過寒暑假和節假日。平均每年出差130余天,最多的壹年出差160余天,3次累倒在工作崗位上。

 不計個人名利,只想把自己掌握的國際最前沿科技成果和經驗全部奉獻給祖國的黃大年同誌,無疑是新時期歸國留學人員愛國報國的先進楷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代表。他用畢生努力實現了愛國之情、強國之誌、報國之行的統壹,把個人夢想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闊篇章之中,充分展現了壹名新時期歸國留學人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獻精神和崇高品格。

 我們重溫省委、省政府關於追授黃大年同誌為“吉林省特等勞動模範”的決定,關於開展向黃大年同誌學習活動的決定,其目的在於用心靈追思黃大年教授,用心靈感知黃大年教授,用心靈讀懂黃大年教授。學習黃大年教授,愛國報國是主題。當下,壹些專家學者,壹些官員、商人,壹些學生,盲目迷戀於國外生活和安逸,甚至“舍我而去”,愛國報國成為空話。同黃大年教授比起來,真可謂渺校

 中華民族振興,吉林振興,都需要愛國報國之為。我們不反對出國留學,出國交流,出國做生意,但我們反對不愛國不報國。作為中國人,愛國報國誌不可丟。丟了人生就會暗淡,就會沒有色彩。我們學習黃大年教授,就是要唱響愛國報國主題曲。此為良知,此為貢獻。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篇3

 7日,黃大年同誌先進事跡報告團走進復旦大學。報告團成員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深情講述了黃大年同誌的感人事跡,真實再現了黃大年同誌崇高的精神品格。黃大年同誌報國的決心、科研的激情、育人的熱情,感染並激勵著現場每壹個人。

 報告會在復旦大學設主會場,在同濟大學設視頻分會場。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安排了網絡直播。滬上高校師生代表1000余人聆聽了報告會。

 5位報告團成員接連上臺演講,復旦大學光華樓報告廳內,鴉雀無聲。面對壹幅幅黃大年同誌生產科研、生活照片,聽著壹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不少人淚流不止。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石磊說:“知識分子應從黃大年的事跡中去思考這樣壹個問題,知識分子的生命用什麽來衡量?”在他看來,黃大年同誌58歲的壹生寫就了壹個知識分子最精彩的華章。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表示:“我們要將學習黃大年同誌先進事跡同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議精神結合起來,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弘揚高尚師德,做‘四有’好老師;要將學習黃大年同誌先進事跡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實踐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緊盯學術前沿,為建設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助力奉獻。”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篇4

 2017年1月8日,科學的星空中,壹顆璀璨的明星悄然隕落。

 黃大年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25年前,他帶著科技強國的心願,出國留學、工作,成為國際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學家。

 當得知國家的召喚,他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回國帶領科研團隊尋求技術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後壹刻。

 2017年1月8日,58歲的黃大年因病逝世。眾多師生帶著傷痛和懷念,默默垂淚,悼念送別。

 斯人已逝,追思猶存——

 黃大年選擇回國並為此而獻身,是為了什麽?是冥冥中壹種歷史的輪回?還是中華民族魂魄中綿延不息的壹種不可阻擋的力量?在無限思念與崇敬中,往下看,壹起走進他短暫卻精彩的人生。

 科學是他夢中的“情人”

 吉林大學地質宮,507室。

 “跟我們談談黃老師吧。”我們壹開口,黃大年生前的秘書王郁涵眼圈立刻紅了。

 黃老師似乎沒有離開,上次隨老師在北京開會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

 投影幕布前,黃大年正如醉如癡地為在場的專家演示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的PPT。靠近他的人嗅到他身上壹絲絲冰片的清涼味道——黃教授吃了速效救心丸。2016年6月底,在赴京參加這個會的前壹天,黃大年突然暈倒在辦公室。

 “不許跟別人說。”這是黃大年醒來後對秘書說的第壹句話。王郁涵黑著眼圈,瞥了壹眼老師帶領他們熬了三個晚上整出來的小山壹樣的材料,沒敢吭氣兒。

 準備項目驗收會的時間很緊,黃大年作為項目負責人,連著熬了三個晚上,查遺補漏。直至開會前,胸口仍很憋悶。他習慣性地打開隨身帶的黑書包,拿出速效救心丸的小瓶子往手裏壹倒,壹仰頭扔在嘴裏使勁嚼著,走進會場……

 “項目成果已處在國際領先水平。”黃大年和他的團隊欣喜不已。

 可誰又能想到,他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

 想起這件事,王郁涵恨自己:“早知如此,說什麽都要勸阻他。”

 可誰又能勸阻得了呢?

 翻看他生前的微信朋友圈,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他有這樣壹段內心獨白:

 “……真正從事科學的人,往往看重與事業發展攸關的情誼群體,面對‘知音’常有相見恨晚的遺憾,發展的是與眾不同的情……”

 在他心裏,科學是他夢中的“情人”。

 “科研瘋子”黃大年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對此印象深刻:“當時我們有壹項地球勘探項目,想在‘十二五’時期取得突破,缺壹個領軍人物。正在著急,有人推薦了剛回國不久的黃大年。”

 “我去長春找了他,第二次見才敢開口求他。因為這個上億元的項目黃大年分不到壹分錢……”

 “沒問題。”黃大年如此痛快的回答讓對方楞住了……

 大家並不知道,黃大年看中的是這個項目瞄準的尖端技術——就像在飛機、艦船、衛星等移動平臺上安裝“千裏眼”,看穿地下每壹個角落。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英等國已使用這項技術進行軍事防禦和資源勘探。

 大家更不知道,幾年前,黃大年的父母相繼離世時,他在國外忍痛未歸,攻關的正是這個技術。

 壹天都沒有等。他把自己關進辦公室,沒日沒夜地設計科研思路。他提出“從移動平臺、探測設備兩條路線加速推進”;他向吉林大學打報告,創設移動平臺探測技術中心,啟動“重載荷智能化物探專用無人直升機研制”課題。

 黃大年先進事跡材料 篇5

 黃大年同誌是有濃厚家國情懷、強烈社會責任感和重道義、勇擔當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也是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壹,言傳和身教相統壹,潛心問道和關註社會相統壹,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壹的教師職業典範。作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黃大年同誌歸國後取得了壹系列重大成果,全面提高了我國在地球深部探測重型裝備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

 我校是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的行業性大學。在深地探測相關研究方面,黃大年同誌與我校師生有著深遠的淵源和緊密的聯系,他所取得的成就為我校相關研究取得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治學為師的風範值得我們所有地球科學教育科研工作者認真學習。

 我們要積極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學習黃大年同誌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優秀品格,是傳承五千年文明、凝聚十三億人心的根本力量。黃大年同誌在名利雙收的事業巔峰期,毅然放棄自己在海外半生奮鬥贏得的壹切,帶著滿腔熱情回歸祖國,肩負起科研領軍的重任,並為之奮鬥到生命的終點,壹份拳拳報國之心溢於言表,令人感佩。作為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的大學,我校也將愛國情懷作為學校發展的精神指引。從新中國地質事業草創之時做“社會主義建設的開路先鋒”,到遍覽祖國的山河大地;從青藏高原研究取得壹系列重要成果,到積極對接“三深壹土”等國家重大戰略,愛國情懷為我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愛國情懷就是自覺服務於國家建設需要和重大戰略需求。我們要把學習黃大年同誌的愛國情懷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辦學定位緊密聯系在壹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不斷增強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意識,提高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主動與國家重大戰略對接,在積極承擔、努力完成國家重大需求中謀劃學校新發展。

 我們要積極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學習黃大年同誌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就是要我們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身作則,率先垂範。黃大年同誌履行教書育人的使命壹絲不茍,憑借人格魅力和科研能力的雙重感召力,培養了壹批優秀地學人才。他在職業操守和人生信念面前敢為人先,為教師的敬業精神添加了壹個生動註腳。地學是壹個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的領域,與其他教學環節相比,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錘煉品格具有更加明顯的相輔相成關系。為了確保育人效果,包括我校在內的廣大地學專業教師在野外臥冰躺雪、身先士卒,學生培養在野外,成果產出在大地。我們要把學習黃大年同誌的敬業精神與引導廣大教師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結合起來,繼續發揚地質人堅韌不拔的優秀品格,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攀登地球科研高峰的使命面前始終敢為人先。

 我們要積極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學習黃大年同誌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具有崇高的職業屬性,國家和人民對教師寄托著高於其他職業的道德期望。“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黃大年同誌在個人修養上不急功近利、不追名逐利、不爭權奪利,但在國家利益面前卻分毫不讓。他掌握著數以億計的項目經費,不僅自己甘於奉獻,而且斷然拒絕“拉關系”“搞請托”,為當今教育科研事業註入了壹股清流。這種高尚情操與我校“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精神高度契合。地學是壹個“性價比”較低的專業領域,必須耐得住淡泊名利的清苦,耐得住甘於奉獻的寂寞。我們要把學習黃大年同誌的高尚情操與深入開展師德師風教育結合起來,在社會變革的浮華和喧囂中,始終保持地質人敦厚質樸的本色,爭做壹名理想純粹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