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目錄__
年前習俗
年後習俗
春節各地習俗
春節的來歷
●年前習俗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竈王爺上天”之日。
臘月二十四:
1、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竈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幹幹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史料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壹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臘月二十五:
1、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壹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竈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竈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麽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壹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饑等)。
2、接玉皇
舊俗、新俗都認為竈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壹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3、趕亂歲
送竈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壹個閑暇娛樂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壹特殊的時間民俗。
4、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壹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壹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蔔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壹活動。
5、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壹天,做“明幹卓拉”去廟裏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壹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等活動。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
返回目錄>>>
●年後習俗正月初壹:
1、早起
有的人認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會塌。所以要早起。
2、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3、拜年
春節裏的壹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
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壹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壹是走親戚。初壹到本家,初二到嶽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初三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壹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壹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壹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壹抱拳說:“恭喜發財”、“壹順百順”,在屋裏坐壹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4、給壓歲錢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壹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壹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5、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壹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壹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壹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壹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風俗。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女兒回娘家拜年。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竈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竈神回民間。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慶賀。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壹:祭奉紫姑。古代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正月十三:竈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壹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返回目錄>>>
●春節各地習俗上海年俗
舊時,壹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有壹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壹歲有壹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壹關。於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壹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還有壹種乞丐俗稱“叫化子”,他們乞討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桿上,每到壹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懇求施舍,這叫“送菜頭”。
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家門前說盡好話,吉利話,以求施舍,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壹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後古錢,表示在新的壹年裏家人會象搖錢樹壹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企丐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裏雖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丐還是樂善施好,給壹些幹糧和其他食品。解放後這些行企方式早已絕跡了。
河南年俗
送神慌年忙祭竈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壹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竈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竈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竈的習俗,伴有壹則淒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壹對老夫婦僅有壹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壹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壹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壹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裏。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裏,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竈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竈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竈君吃竈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竈。
重慶年俗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那裏過春節,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報道稱,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裏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不論妳到花市還是在普通街道,到處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裏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在街上,妳經常能碰到手持蠟梅花的市民,它的價格非常便宜,壹束(4支)人民幣兩元。
返回目錄>>>
●春節的來歷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壹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壹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壹直延續到今天。春節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壹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壹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