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壹物理上冊教案範例
壹、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讓物塊在旋轉的平臺上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物塊為什麽可以做勻速圓周運動?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從實驗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
二、新課教學
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物塊進行受力分析:物塊受到重力、摩擦力與支持力。
教師:物塊所受到的合力是什麽?
學生:重力與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師:這個合力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思考並回答:方向指向圓周運動的圓心。
教師:得出向心力的定義: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指向圓心的合力。
(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暢。)
2.感受向心力
學生:學生手拉著細繩的壹端,使帶細繩的鋼球在水平面內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鋼球在水平面內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什麽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學生:對鋼球進行受力分析,發現拉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設計意圖:利用常見的小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增強學生對向心力的感性認識。)
教師:也就是說,鋼球受到的拉力充當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家動手實驗並猜想:拉力的大小與什麽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體驗並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與鋼球的質量m、線速度的v、角速度
2.高壹物理上冊教案範例
壹、設計思想
在舊教材中,《曲線運動》關於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教學,通常通過演示圓周運動的小球離心現象,演示砂輪火星痕跡實驗,采取告知的方式,讓學生知道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為該位置的切線方向,由於軌跡是瞬間性,實驗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過曲線軌道實驗演示曲線運動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與舊教材相比,能獲得具體的軌跡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無法證明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
筆者通過簡易自制器材,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並自己獲得如何畫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強調科學探究的過程。筆者還通過當堂設計自行車擋泥板,以便學生把自己獲得的知識應用於實踐,體驗學以致用、知識有價的感受。還要求學生觀察自行車的擋泥板驗證自己的設計作為課外作業,體會STS的意義,提高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教學基本要求:知道什麽叫曲線運動,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線運動是壹種變速運動,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發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與曲線彎曲情況之間的關系。
本課是整章教學的基礎,但不是重點內容,通過實驗和討論,讓學生體會到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時刻改變的,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速度的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
模塊的知識內容有三點:1、什麽是曲線運動(章引);2、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三、學情分析
在初中,已經學過什麽是直線運動,什麽是曲線運動,也知道曲線運動是常見的運動,但是不知道曲線運動的特點和原因。由於初中的速度概念的影響,雖然學生在第壹模塊學過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對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的掌握有困難。
學生分組實驗時,容易滾跑小鋼珠,要求學生小心配合。幾何作圖可能難以下手,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學生主要的學習行為是觀察、回答、實驗。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麽叫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
(3)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能在圓周運動軌跡中規範地畫出速度方向;
(4)知道曲線運動是壹種變速運動;
(5)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6)會判斷軌跡彎曲方向(發展要求)。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現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交流的探究過程;
(2)經歷並體會研究問題要先從粗略到精細,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壹般再到特殊的過程;
(3)嘗試用物理幾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主動細心觀察,註意關註身邊的科學,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感受到科學研究問題源於生活實踐,獲得的結論服務於生活實踐,體會學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結論不能主觀而要有科學依據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4)初步養成小心翼翼做實驗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的實驗過程。會標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難點:如何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如何畫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3.高壹物理上冊教案範例
壹、教學目標
1、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明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的科學意識和方法
5、通過對伽利略自由落體運動研究的學習,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並感受先輩大師崇尚科學、勇於探索的人格魅力
二、重點難點
理解在同壹地點,壹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節的重點
掌握並靈活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分析—總結
四、教具
牛頓管、抽氣機、電火花計時器、紙帶、重錘、學生電源、鐵架臺
五、教學過程
(壹)、課前提問: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是怎樣的?
vt=at
s=at2/2
vt2=2as
(二)、自由落體運動
演示1:左手擲壹金屬片,右手擲壹張紙片,在講臺上方從同壹高度由靜止開始同時釋放,讓學生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然後將紙片捏成紙團,重復實驗,再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
結論:第壹次金屬片先落下,紙片後落下,第二次幾乎同時落下。
提問:解釋觀察的現象
顯然,空氣對紙的阻力影響了紙片的下落,而當它被撮成紙團以後,阻力減小,紙片和金屬片才幾乎同時著地。
假設紙片和金屬片處在真空中同時從同壹高度下落,會不會同時著地呢?
演示2:牛頓管實驗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顯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氣阻力。
(2)從靜止開始下落
實際上如果空氣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三)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直線運動呢?
學生分組實驗(每二人壹組)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固定在重錘上,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下放,然後接通電源,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壹系列小點。
運用該紙帶分析重錘的運動,可得到: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為a=9。8m/s2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1、學生閱讀課文
提問:什麽是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為多少?方向指向哪裏?用什麽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麽規律?
(1)在地球上同壹地點,壹切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頁表格可知,緯度愈高,數值愈大。
(3)在通常的計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計算中,還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註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課外作業
1、閱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2、教材第38頁練習八(1)至(4)題
4.高壹物理上冊教案範例
教學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壹矢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夠畫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壹、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壹)、對於力是壹個物體對另壹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壹概念,需要註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註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5.高壹物理上冊教案範例
教學目標:
壹、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壹、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壹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壹)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壹時刻(或經過某壹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於同壹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麽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壹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壹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壹下,比較壹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於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裏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麽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裏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麽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裏跑完100m,那麽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於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於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後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壹輛自行車在第壹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壹時刻(或經過某壹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壹時刻(或某壹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壹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壹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壹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壹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壹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師生***評:有的同學答案為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課後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壹下,這裏運用了物理的極限思想,有助於妳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