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路梨花》,現已成為初壹上學期的語文第九課。“驛路梨花”出自陸遊《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原意為可以預料到來年寒食節,祭掃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將通過梨花盛開的驛道而到達洛陽。《驛路梨花》贊美西南少數民族人民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就像潔白的梨花,開遍神州大地。
擴展資料
1、“驛路梨花”極富詩意,梨花潔白如雪,香氣四溢。想到梨花,我們就會想到純潔和美麗,想到梨花,我們就會感到壹股撲面的春的氣息。梨花在文中出現了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象征意義。
2、文章開頭對梨花的描寫,是實寫。皎潔的月光,白色的梨花,朦朧的梨樹林,構成了清新宜人的境界。這裏以細膩有致的筆墨描寫美麗潔白的梨花,決不是隨意點染的閑筆,也不是孤立地描摹自然風光。不僅揭示了“梨花”和人家的關系,還象征了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3、文章第二次對梨花的描寫是虛寫,“我”在睡夢中見到哈尼族小姑娘在梨花叢中唱歌。在這裏以花寓人,人花合壹,不僅為全文形成了濃重的抒情氛圍,而且賦予未出場的主人公以鮮明美好的形象。
4、第三次描寫梨花是在文末,也是實寫,看著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想起壹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文章戛然而止,寓情於景,梨花象征的是雷鋒精神,開遍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