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歸去來兮辭序部分翻譯

歸去來兮辭序部分翻譯

序譯文:

我家貧窮,種田不能夠自給。孩子很多,米缸裏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壹切,沒有辦法解決。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裏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裏懼怕到遠地當官。

彭澤縣離家壹百裏,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裏。等到過了壹些日子,便產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那是為什麽?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於是惆悵感慨,深深有愧於平生的誌願。只再等上壹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壹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80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願,寫了壹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這時候正是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壹月。

創作背景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壹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後壹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

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裏壹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誌。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幾次出仕,幾次歸隱。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

元興三年,另壹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爭。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

壹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於徹底認清了這壹點。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註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