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讀完某壹作品後,妳心中有什麽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壹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壹本書,名叫《明朝的那些事》,書中介紹了明朝從開國到衰敗的整個過程。全書描寫細致詳盡而又不失幽默,讓我愛不釋手,百看不厭。書中人物眾多,從歷代皇帝到各朝大臣,都個性鮮明,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徐階,他是明朝宣德年間的壹代首輔。

 徐階出生於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他自小就聰明伶俐,極有悟性,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正德十五年,徐階師學當時比較有名的學者聶豹,聶豹除教給他學問之外,還向他介紹了當時官場的壹些內幕與規則,使他明白了官場的險惡,也懂得了要混跡官場必須懂得的生存之道。這就為徐階日後能在官場運籌帷幄並遊刃有余奠定了基礎。進入官場後,面對在朝廷位高權重、奸詐狡猾的嚴嵩父子,他不屈服,也不與其正面抗爭,而是默默地隱藏自己,等待反擊時機的到來。最終,他壹步步將嚴嵩父子推向覆滅的深淵,把這對大奸臣趕下了臺,而他自己也順利當上了明朝首輔。

 讀了徐階的故事,我對他充滿了敬佩之情,不僅欽佩他的聰明機智,更敬佩他的深謀遠慮。在幾乎壹手遮天的嚴嵩父子面前,他不屈服,更不與其同流合汙,暗中早就打定了要消滅他們的主意,卻能做到不動聲色,表現出極為縝密的思維和極深的城府。這需要何等的胸襟?絕不是壹般人所能做到的。在敬佩的同時我不禁聯想到我自己。在生活中我就是個心直口快的人,雖然這樣的性格並不壞,卻也常常因口無遮攔而給他人造成尷尬的局面。有壹次,媽媽和同事壹起吃飯,同事問了媽媽壹個問題,可能出於某種原因,媽媽並未如實回答,可我還沒等媽媽把話說完就不假思索地代替媽媽說出了實話,媽媽當時臉就紅了,而我還未意識到自己的失誤,結果讓媽媽很是尷尬,過後我當然也免不了被媽媽狠地批評壹頓。這件事當然無法和徐階的經歷相提並論,我更無法做到徐階那樣,畢竟這樣的人幾千年來也只是鳳毛麟角,但至少也給了我壹些啟發,讓我明白了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並非我們想象得那麽簡單,說話做事也不能只是由著我們的性子或者憑借我們的直覺,沖動為之,善於思考、深思熟慮才更容易把事情辦好,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明朝的那些事》給我們帶來的啟發與思考還有很多很多,的確是壹本非常值得壹看的好書!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2

 元月份買的《明朝的那些事兒》到今天終於斷斷續續讀完了。讀起來比較輕松,但太油,有時有的片段略感有淹沒主題的不爽,不多總體上還是不錯。明史是很多愛好歷史的人喜歡研究的壹段歷史。我對這也有點興趣,但看的這方面的書不多且零碎。小時就看過姚雪垠的《李自成》,呵呵,和這本書裏描寫的可不壹樣,印象最深的是郝搖旗。

 壹個窮苦人起家打下的天下歷經270多年,期間演繹的悲歡離合忠奸邪正權謀黨爭實在是讓人掩卷而嘆。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有人說歷史是政客的玩物,還有人說歷史是權貴的妓娼,那是講政治取用,但到我等老百姓就不同,沒有那麽強的功利性了,但感受肯定是不壹樣的,也就是壹千個《王子復仇記》讀者就有壹千個哈姆雷特那樣了。

 這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能幹而貪財的張居正、奸相嚴嵩、魏忠賢、勤政廉政而又無力回天的崇禎、清廉敬業的奸臣溫體仁、有戰略眼光的孫承宗、忠貞的曹文昭、盧象升、有爭議的袁崇煥、起義的流寇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

 這書講的最多的是權謀黨爭,作者也認為歷史其實就是權力的爭奪史。他講的明朝的那些事兒總的來說就是部宮廷鬥爭史。用現代的語言來講歷史算是講的不錯的,當然那裏面的謬誤我等非明史專家也就是姑妄說之姑妄聽之了。

 作者最後用“成功只有壹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做結語,我覺得也許有壹定道理。但是這個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的人極少。壹是客觀條件限制,二是主觀條件的限制,三是絕大多數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最終絕大多數人是以失敗告終。我看欲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人生痛苦的緣由。就是心凈的佛也有“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欲望啊。

 看歷史既有恍如隔世之感,又有身臨其境之嘆,壹切如過往雲煙,但壹切又循環往復不能自拔。人啊人!真不知道妳是個宇宙的靈長,還是個貌似理性的食利的糟糠之物了。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3

 壹天晚上,媽媽拿著壹本厚厚的書,邊看邊傻笑,我好奇地瞥壹眼書名。“當年明月”四個字映入我眼簾,媽媽說這是作者。還有人姓“當年”?帶著強烈的好奇感,我走進了這本書。

 明朝經歷了16個皇帝,近300年歷史。這裏面有叔侄兄弟皇位之爭、有忠臣奸佞之鬥、有首輔輪換、有文化更替,而使我無數次落淚的只有兩個人:於謙、楊漣。

 當也先帶領大軍打來時,城內只有區區九千禁軍。滿朝官員都建議南遷,小小的兵部侍郎於謙卻極力反對。包括也先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明軍必敗時,於謙整頓軍務,提出了自己的作戰計劃,鼓勵全城人奮起抗敵。結果,也先大軍敗落,撤回蒙古。也先不明白,怎麽10萬大軍會輸給9千禁軍?這壹篇章我看了多次,每看壹次都是心潮澎湃,也先不明白,我明白。這就是信念和堅持,是忠臣對民族大義的信念和堅持。

 同樣感動我的人還有楊漣。明知道木頭皇帝朱由校不會治罪魏忠賢,可是為了國家社稷,他依舊冒死彈劾。壹次、兩次、三次……直至被關進監獄,被鞭子抽打、被大石壓身,被釘子釘進自己的頭顱,他拒不認罪,仍然在彈劾魏忠賢。於謙有壹句話,最適用於他——“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每次看到這壹章節,我都會熱淚盈眶。我知道這也是信念和堅持。是士大夫對正義的信念和堅持。

 前幾天,我看了電視劇《抗美援朝》,保持戰鬥姿勢凍死在冰天雪地裏的士兵、身體被大火燒著渾然不動的狙擊手、幾天沒有飯吃依舊勇猛作戰的戰士,讓我流淚的同時,又讓我想起了於謙和楊漣,讓我想起了信念和堅持。生活中,有的人有信念和堅持,做每壹件事情都能做好;而有些人遇到困難就退縮,毫無成功的信念和堅持,結果壹事無成。信念像壹盞燈,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像壹星火,點亮人生旅途。讓我們都做有信念的人,讓人生過的更豐富。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4

 《明朝那些事兒》,壹部講述壹個朝代從崛起到滅亡的長篇小說。翻開這本書,妳便會被幽默的語言、風趣的調侃吸引,會被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爾虞我詐的後宮爭寵、殺聲震天的驚險戰爭深深地帶入這段歷史中,去感受從明朝開國“洪武四大案”的血腥與殺戮,到結束時清軍入關帶給他們的絕望與悲涼。故事精彩,使人仿佛身臨其境。

 這部書從朱元璋講起。朱元璋為隔壁的地主放了16年的牛,生活十分艱苦。雖然只有壹墻之隔,但卻明顯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殘酷與黑暗。又因17歲時的壹場饑荒,朱元璋的親人們壹壹死去。在當時的困境下,朱元璋懷著復仇的怒火和討口飯吃的僥幸心理,帶兵起義。朱元璋頗具軍事天賦,歷經無數戰役,在與陳友諒決壹死戰後,最終問鼎天下。朱元璋作為壹代帝王,壹生殺人如麻,他所制造的“洪武四大案”使多少無辜的人喪命啊。不過,他始終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終究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白駒過隙,光陰似箭。明朝歷史上還有許多令人無法忘卻的人:“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用壹首《石灰吟》表明了他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徐階、張居正,輔佐朝政,在亂世中堅守著自己的信念;楊繼盛,壹個微不足道、史書都不曾提及的人,卻用那堅定的彈劾——死劾來揭示奸臣的罪惡,讓嚴嵩的真面目曝光於天下……

 從劉瑾、王振到嚴嵩、嚴世藩、魏忠賢,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貪婪、懦弱和恬不知恥,他們加速了這個王朝的覆滅。從徐達、常遇春到袁崇煥、戚繼光,我明白了什麽是赤膽忠心,什麽是為國捐軀,無怨無悔。從方孝孺、海瑞到王守仁,我體會到了他們的清正廉潔,壹身傲骨,不管是奸臣當道還是民不聊生,他們永遠都堅持自己的信念,永遠為老百姓著想。還有李時珍,腳穿草鞋,身背藥簍,翻山越嶺,訪醫采藥,鑄就了《本草綱目》這壹巨著。這些熟悉的名字,都代表著壹個個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是史書中泛黃的書頁,而是歷史長河中的朵朵浪花,帶給我們思索,帶給我們啟示!

 明朝,只是中國歷史很短的壹個部分,但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惡與永恒的信念,這些點點滴滴,都將永遠鐫刻在我的記憶中!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5

 不知不覺中,我結識了壹個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於是,我就成為了當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又壹個“粉絲”。

 這本書,從朱元璋起義開始講起,用幽默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直到明末朱由檢自殺為止。事實上,這本書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壹途徑。我知道這不太好,但我還是相信當年明朝的實力的。

 每看完壹部《明朝那些事兒》後,我都會迫切地期待著下壹部“出爐”。我很欣賞當年明月這種寫作風格。要不然,我這個區區六年級的學生怎能看懂?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只講述了明朝的整個歷史,還告訴了我們許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開公司,經營不善就會破產。但人家破產可以重來,壹個王朝“破產”,估計“老板”生存的可能性為零。就像大結局中的結束語: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回頭。因為如此,我也不想當皇上。萬壹哪天國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樣,豈不完蛋?還是***產主義好啊,有得選舉,能力不好不用妳當,當個老百姓活得實實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禍從口出”的問題。想唐伯虎當年由於口出狂言,在科舉交卷後當著大家的面說自己必中會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則被逐出考場。俗話說得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哪天隨便說出來的話可能就會毀了妳。所以,當心啊!

 最後,就是對待人生的態度問題。當年明月在書中寫道:我要告訴妳,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壹切的壹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妳匆匆地過完了壹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妳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有,但不是指這個。死而無憾,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壹章的結束語:成功只有壹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我寫完了。我知道僅憑這篇文章,是不能表達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還是要寫,因為,這是對我的壹種滿足,僅此而已。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6

 這本書,08年很火的壹本書。

 我這個人有個習慣,應該是毛病:當所有人都在關註壹件事的時候,我對它漠然無視。

 就像我對待這本書,08年很火,大家都看,我不看。

 等到過兩年,我也不知道怎麽忽然想起這檔子事,復制了朋友壹本,也好,那就看吧。

 然後呢,覺得這本書不錯,逢人便推薦,好多人都覺得我是火星來的,嘿嘿。

 今天,我終於看完了這本書,高二開始看的,看到現在,很多小說高手估計該鄙視我的。說什麽他看小說都是5天看完壹本,我卻看這麽久。對於這個哥們,我只能說,我還是新手~~呵呵,這是謊話,我真正想說的是,哥看書,不是用時間衡量的!哈哈!廢話到此,下面正題。

 透過這本書,我親眼見證了壹個朝代的興衰。

 從朱大哥穿著草鞋打天下,到崇禎上吊。300年的歷史就這樣在我眼前流淌過去,曾經,當我看著朱元璋壹步壹步雄起,然後老死的時候,我的心裏很難過,不忍再看下去,因為每壹個英雄的結局,不會像電影那樣美好。

 歷史是殘酷的。

 我便把書放了放,不看了。

 時隔壹個月,我又拿了起來,因為我抗拒不了好奇。

 那就看吧。那時候,我就在想,我現在看的都是明朝鼎盛的時期,等這本書快完的時候,明朝也該完了。我能不能接受這壹個悲劇的結局呢?那時,我覺得當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會難過很多天。

 可是今天,我看完了。我的'感覺是,沒有感覺。

 就像作者所說的那樣,他寫完這本書後的感覺是沒有感覺。

 我不理解,為什麽會如此,用我現在不成熟的思想解釋:當我看過太多的風起雲湧,榮辱成敗,所有的喜劇悲劇,我的反映都是只有壹種--釋然

 在那個波光粼粼的歷史巨浪中,湧現了太多太多的英雄和狗熊。

 猶記得,滿頭霜鬢的陽明在石橋邊說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坦蕩。

 猶記得,於謙留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正氣。

 猶記得,少年戚繼光說出"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豪情。

 壹切的壹切,終歸化為壹捧黃土,堙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終化為壹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有空再寫點。今天到此為止。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7

 這本小說幽默詼諧又不失史實的講述了明朝的興衰起落,縱觀歷史,從朱元璋時期明朝崛起到崇禎的沒落,這300年間的跌宕起伏。

 歷史的答案,所有人都知道,對於歷史的感悟也大相徑庭。

 本書作者用如此之多的篇幅,講述壹個王朝的興起和衰落,在終結的時候,作者卻說了壹個故事,給出了第二種結局,最後這個結局我認為才是本書中心所在,作者說得很直白。

 第二個結局,也是真實的,只不過比較奇特,第二個結局是以徐宏祖的人生為故事講述的,在那個年代人人都以考取功名出人頭地為人生奮鬥目標,而徐霞客在當時卻是個另類,他不喜功名利祿,只喜歡遊山玩水,還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他二十歲離家,穿著布衣,沒有政府支持,沒有朋友幫助,獨自壹人,遊歷天下二十余年,去過的地方,包括湖廣、四川、遼東、西北,簡單地說,全國十三省,全部走遍。他爬過的山,包括泰山、華山、衡山、嵩山、終南山、峨眉山,簡單地說,妳聽過的,他都去過,妳沒聽過的,他也去過。此外,黃河、長江、洞庭湖、鄱陽湖,金沙江、漢江,幾乎所有江河湖泊,全部遊歷。

 在遊歷的過程中,他曾三次遭遇強盜,被劫去財物,身負刀傷,還由於走進大山,無法找到出路,數次斷糧,幾乎餓死。

 崇禎九年(1636),五十歲的徐宏祖決定,再次出遊,這也是他的最後壹次出遊,雖然他自己沒有想到。

 他所留下的筆記,保留下來剩余的部分,大約幾十萬字,被後人編成《徐霞客遊記》。

 作者講述這人的故事,只想探討壹個問題,他為何要這樣做。沒有資助,沒有承認(至少生前沒有),沒有利益,沒有前途,放棄壹切,用壹生的時間,只是為了遊歷?究竟為了什麽?正如徐霞客臨終前,所說的那句話:“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們都曾遊歷天下,然而,他們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我只是個平民,沒有受命,只是穿著布衣,拿著拐杖,穿著草鞋,憑借自己,遊歷天下,故雖死,無憾。”

 作者想通過徐霞客所表達的,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成功只有壹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看完全書朝代興衰,百樣人生。我看到了那無形的社會規則,多彩的人性。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8

 枯燥的中學學習生活中,少不了枯燥的歷史,。其實,原本我對歷史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可是,不知何種原因,也許是老師上課死板沒有吸引力,也許是歷史真的有寫難懂,我的歷史壹直以來都是拖後腿的科目,久而久之,我漸漸失去對歷史的興趣,更失去讀歷史的信心。

 有壹天,同學給我介紹了《明朝那些事》,我捧起它,讀得津津有味,每讀壹段總有壹種力量吸引我讀下壹段。它的故事性強,語言感染力強,使我重拾對歷史的興趣。

 這本書語言幽默,比如在介紹朱元璋的時候 ,"朱元璋最喜歡的顏色:黃色(這個沒得選)“。因為黃袍加身說明了朱元璋的身份——皇帝,而且還有備註,使人在讀的時候會心壹笑。避免讀歷史的時候的枯燥無味,和歷史本身給人帶來的沈重感,讓人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歷史,感受歷史。其次,本書的語言通俗易懂,沒有古文的生澀,也沒有詩歌散文的華麗,有的只是平常人看得懂,最壹般但最能為人所接受。它用生動的比喻展示給人們復雜的歷史。它把暴露在陳友諒的利劍下的應天,比成壹個赤裸裸的孩子。它把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決戰比作賭局,把他們倆比作賭徒,把無數人的生命比作籌碼,而賭上自己的生命、財富和所有的壹切。而且,這本書把復雜簡單化,它介紹地主是怎樣煉成時,用舉例來解釋理論,用個別來解釋壹般,在講訴元與朱元璋的戰爭時,把戰爭比作比賽,出現選手發表感言,介紹參賽選手等形式,給我們視覺享受,在輕松中把壹些制度規律和明朝故事講訴給讀者。本書還有壹大亮點是,它用客觀的角度評價歷史,不偏不倚。它把歷史赤裸裸地展示在我們面前,並發表自己的看法。它在介紹常遇春時,即說他是天生的先鋒材料,武林高手,武藝了得,也指出他的缺點嗜好殺戮。這本書其中寫道”元順帝此時正在上都,聽說明軍攻來,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逃跑,帶著老婆孩子連夜遁去“諷刺了元得腐敗。它在講訴四大慘案時,運用推理,說明了這些事發生有壹定的必然性——皇帝專權的需要。

 有個人評價”明朝那些好玩的事兒課堂上學不到“。《明朝那些事》以通俗的小說方式,普及了正史,讓我們更願意了解歷史,成為我讀歷史的材料。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9

 《明朝那些事》是網絡作家當年明月寫的壹部歷史小說。有些人可能會糾結這本書的題材壹壹小說,再壹看作者,是名不見經傳的網絡寫手,可能就給這本書帶上了有色眼鏡。似乎歷史只能用語言嚴謹的史書和教材來表達,小說是無法寫好的。但是我想說,歷史絕不僅僅是充滿學究氣的艱澀難懂的文章,歷史也是很精彩的,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的很好看。當然,這也是當年明月想說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是《明朝那些事》第壹部的主題。圍繞著它來展開了大明王朝與這本書的開端。開篇由壹份檔案開始,姓名、別號、學歷、職業,主要經歷等等,別開生面,寥寥數語,就將洪武大帝的生平交代的清清楚楚,耳目壹新的同時,我們也記住了洪武大帝的基本資料。類似於這樣新奇有趣的語句並不在少,我就不壹壹列舉,這些句子給整本書都奠定了壹種輕松愉悅的感情基調,令讀者愛不釋手。

 《明朝那些事.洪武大帝》,就是講的貧農出身的朱元璋因元末腐敗統治階級的壓迫,走上了起義的道路,壹路過關斬將,最終黃袍加身的故事。其實歷史上人民受到壓迫,反抗鬥爭的故事並不少見,不過史書上都寫的大同小異。而當年明月卻寫的如此清新脫俗,除了語言的加分,歸根結底是他寫出了人的人性。比如,妳可以看到壹開始的朱重八只想有壹口飯吃,卻始終沒有實現,最後在喪命和造反之間選擇了後者。讀書筆記m比如,真龍天子起義路上也不是壹路順遂,他也有過迷茫,有過絕望。比如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雖是敵人,可也有英雄間的惺惺相惜。比如登基後的他還是沒有敵過這世上最大的敵人壹壹猜疑,成為了眾多孤家寡人中的壹個。

 朱元璋先是壹個人,然後才是明太祖,才是洪武大帝,當年明月強調了這壹點,所以才會看到這裏的朱元璋不是壹個平面化的紙片人,而是壹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有喜樂哀樂的,有優缺點的人,所以讀者才會吸引到其中來,仿佛與他同生***死,與他壹同經歷著不平凡的壹生。

 能讓讀者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並與之產生***鳴,是壹本優秀的書應該做到的。當年明月做到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講述的歷史真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