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是什麽意思

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是什麽意思

釋義: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還有什麽遺憾呢?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述而》。

原文節選: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妳怎樣做的話,妳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麽稱他為‘文’呢?”孔子說:“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羞恥,因此謚號稱他為‘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還有什麽遺憾呢?”

孔子說:“幾個人在壹起走路,其中壹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註意改正。”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孔於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壹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壹心壹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論語·述而篇》選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壹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