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蓬草長在麻地裏,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裏,就會變得跟黑土壹樣的黑,就再不能變白了。
出自: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壹篇論說文《勸學》,原文如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譯文:
蓬草長在麻地裏,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裏,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壹但浸入臭水裏,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這是用來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荀子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並列的比喻,從同壹角度反復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
擴展資料: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壹篇論說文,是《荀子》壹書的首篇。文章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壹文。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