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年級化學上冊教案範例
教學目標
1.了解極性***價鍵和非極性***價鍵;
2.結合常見物質分子立體結構,判斷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多原子分子中,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的判斷。
教學過程
創設問題情境:
如何理解***價鍵、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的概念;
如何理解電負性概念;
寫出H2、Cl2、N2、HCl、CO2、H2O的電子式。
提出問題: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價鍵、***用電子對在兩原子出現的機會是否相同?
討論與歸納:
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討論。壹般說來,同種原子形成的***價鍵中的電子對不發生偏移,是非極性鍵。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價鍵,電子對會發生偏移,是極性鍵。
提出問題:
***價鍵有極性和非極性;分子是否也有極性和非極性?
由非極性鍵形成的分子中,正電荷的中心和負電荷的中心怎樣分布?是否重合?
由極性鍵形成的分子中,怎樣找正電荷的中心和負電荷的中心?
討論交流:
利用教科書提供的例子,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借助圖示以及數學或物理中學習過的向量合成方法,討論、研究判斷分子極性的方法。
2.高三年級化學上冊教案範例
壹、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進壹步認識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能層分布及其能量關系
3、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能級分布及其能量關系
4、能用符號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級,初步知道量子數的涵義
5、了解原子結構的構造原理,能用構造原理認識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6、能用電子排布式表示常見元素(1~36號)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7、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8、知道原子的基態和激發態的涵義
9、初步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躍遷及吸收或發射光譜,了解其簡單應用
方法和過程:復習和沿伸、類比和歸納、能層類比樓層,能級類比樓梯。
情感和價值觀:充分認識原子結構理論發展的過程是壹個逐步深入完美的過程。
二、教學重點
根據構造原理寫出1~36號元素原子的電子排布式
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電子雲與原子軌道
泡利原理、洪特規則
三、教學難點
電子雲與原子軌道
能量最低原理、基態、激發態、光譜
四、教學準備
學案準備、課件準備
五、學習方法:學案預習法、閱讀法、歸納法、討論法
六、教學方法:講解、討論、歸納、探究法
3.高三年級化學上冊教案範例
壹、教材分析
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內容之壹。學生通過對初中化學的學習,了解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而在前壹專題中又學習了化學鍵的相關知識:壹般來說,化學鍵的鍵能越大,鍵就越牢固,物質的化學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礎上,就比較容易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首先取決於反應物分子的內部結構即內因,外界條件如溫度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可逆反應的概念,此時,通過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的可逆性,了解化學反應的限度,知道什麽事可逆反應的平衡狀態。
因此,教材編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從易到難,層層推進,保持了學習的連貫性。
二、學習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認識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並能用於說明有關問題。
2、認識可逆反應有壹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應在壹定條件下能達到化學平衡狀態。
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三、學習重、難點分析
基於我對本節教材價值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難點: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在實際生活生產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學反應速率問題,所以把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定為本節重點。而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學習顯得尤其重要,那麽如何根據具體外界條件的變化,造成反應速率變化,通過實驗分析比較。便成為突破難點的關鍵。
教學展開分析
壹、教法設計本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為目的來設計教學,采用發現,探究的教學模式,其主要過程設計為:
創設情景、引導發現、探索問題→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題目→組織探究學習活動、收集信息→概括→實際應用→完善體系。
二、說學法
化學是壹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說服力。教學時,應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使學生認識濃度、溫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識記的效果。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雖然屬於化學基本理論教學,但並不枯燥。在進行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預測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再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驗證假設,得出結論;最後再回到生產、生活,利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同學們以前所學的化學反應知道,不同的反應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應需要加熱或使用催化劑等問題進行設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興趣。密切結合學生已有的化學反應知識,從“問題”直接引入新課題,使將要學習的內容壹目了然,從實驗探究入手創設學生積極探究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從壹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化學反應-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
第壹、化學反應的快慢的教學
情景設計讓學生列舉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學實驗中的壹些化學反應速率有快有慢的實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討論在物理上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距離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那麽在化學上怎樣定量的表示化學反應進行得快慢呢?運用物理知識引出化學反應的速率的概念加強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
自學學生閱讀課本,歸納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表達式及單位。通過自學對3個要點的總結,對學生掌握知識起到了壹個循序漸進的作用,培養了學生自學和總結的能力。
練習解答習題,鞏固化學反應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註意的幾個問題。通過習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突破了本節課的第壹個難點。
總結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註意的幾個問題:
1.上述化學反應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時速率。
2.無論濃度的變化是增加還是減少,壹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學反應速率壹般為正值。
第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的教學
可從化學反應的快慢主要取決什麽?壹個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它們是如何影響的?來進行質疑。從幾組實驗比較得到結論: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溫度、濃度、表面積等。
第三、化學平衡的教學
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是重點。教學過程中,先利用學生熟悉的“溶解壹結晶”現象,復習溶解結晶平衡認識平衡的特點,從教學的模式,采用直觀的圖示認識平衡,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學習變得直觀、易懂。通過邏輯分析、化學實驗等遷移至化學。
4.高三年級化學上冊教案範例
教學目標:
1、範德華力、氫鍵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2、能舉例說明化學鍵和分子間作用力的區別
3、例舉含有氫鍵的物質
4、采用圖表、比較、討論、歸納、綜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5、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綜合的能力
教學重點:分子間作用力、氫鍵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教學難點:分子間作用力、氫鍵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課前預習:
1、範德華力是。
2、氫鍵是除範德華力外的另壹種力,它是由原子和原子之間的作用力。又分和。
3、氫鍵與範德華力、化學鍵的強弱關系為(由強到弱排列),其中氫鍵(填“屬於”或“不屬於”)化學鍵。
學習過程
[創設情景]
氣體在加壓或降溫時為什麽會變成液體或固體?
聯系實際生活中的水的結冰、氣體的液化,討論、交流。
[結論]
表明分子間存在著,且這種分子間作用力稱為。
[思考與討論]
仔細觀察教科書中表2-4,結合分子結構的特點和數據,能得出什麽結論?
[小結]
分子的極性越大,範德華力越大。
[思考與交流]
完成“學與問”,得出什麽結論?
[結論]
[過渡]
妳是否知道,常見的物質中,水是熔、沸點較高的液體之壹?冰的密度比液態的水小?為了解釋水的這些奇特性質,人們提出了氫鍵的概念。
[閱讀、思考與歸納]
閱讀“氫鍵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思考,歸納氫鍵的概念、本質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小結]
氫鍵是除範德華力之外的另壹種分子間作用力。
氫鍵是由已經與電負性很強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氫)與另壹個分子中電負性很強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氧)之間的作用力。
氫鍵的存在大大加強了水分子之間的作用力,使水的熔、沸點教高。
5.高三年級化學上冊教案範例
知識目標
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規律及性質的不同點。
能力目標
運用“對立統壹”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目標
通過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鈉的化合物很多,本節教材在初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於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的難點。
對於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壹步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的重點。
本節教材與第壹節教材相類似,本節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後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後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定性時,采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於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於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可將壹些演示實驗做適當的改進,如〔實驗2-5〕可改為邊講邊做實驗。可補充Na2O2與CO2反應的實驗,把蘸有Na2O2的棉團放入盛有CO2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壹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Na2O2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Na2O2的強氧化性。
Na2O2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著火這壹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於Na2CO3和NaHCO3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系實際。
教學要盡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對NaHCO3的壹些用途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學生說明在後面的課程裏將會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