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個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時,關於忠義死節之臣的歷史典故。簡單介紹如下:
張巡,唐中期名臣、守將。安史之亂時(公元756年),真源令張巡與睢陽太守許遠,在江淮要沖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壹帶),面對亂軍十余萬人的進攻,死守睢陽。唐軍兵力最多時7000左右,前後400余戰,消滅叛軍12萬人,極其慘烈地堅守10月。雖然最終城破,卻為唐軍的反撲贏得了寶貴時間,是為?睢陽保衛戰?。
睢陽保衛戰最終以城破而告終。張巡被俘,敵將尹子琦說:?妳每次督戰時,大聲呼喊,眼眶破裂流血,牙齒都咬碎了,何至於如此??張巡怒罵,敵人用刀撬開他的嘴,發現只剩三、四顆牙齒了。
這就是?張睢陽齒?的典故。
顏杲(gǎo)卿,唐朝名臣,顏真卿堂兄。同樣在安史之亂時,唐朝常山太守顏杲卿,守常山。面對安祿山軍的圍攻,顏杲卿不屈服,最終史思明破城,顏杲卿被押往洛陽。面對安祿山的責問,顏杲卿說:?我世世代代為唐臣,守忠義,怎麽可能會跟著妳這個牧羊羯奴叛亂??安祿山大怒,割掉顏杲卿的舌頭,最終顏杲卿氣絕身亡。
這就是?顏常山舌?的典故。 ?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歷數歷代忠義死節之士。其中提到:?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即表明了自己如同張巡、顏杲卿壹樣忠義不屈的氣節與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