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艾子雜說文言文

艾子雜說文言文

1. 艾子雜說中的文言文

樓主好!先貼上原文,再附上翻譯解釋~~希望被采納為答案~~

買鴨捉兔

本文選自《艾子雜說》,本文又名《鴨子捉兔》,作者:蘇軾

古文欣賞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買壹鳧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於地,又再擲,又投於地。至三四,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為鶻,可以獵兔耳,乃鴨耶?”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選自《艾子雜說》)

古文翻譯

從前有個人準備去打獵但不認識鶻,買了壹只野鴨子就去原野打獵。原野上兔子出來,他就把野鴨子投放出去,讓他襲擊兔子。野鴨子不會飛,掉落在地上,他又壹次把野鴨子投放出去,還是掉落到地上。這樣反復了三四次,野鴨子忽然蹣跚著走到獵人面前像人那樣對獵人說:“我是壹只鴨子,殺死我並吃掉,這是我的本分,怎麽把亂拋亂扔的痛苦加於我呢?”那個獵人說:“我以為妳是鶻,可以捕捉到兔子,妳竟然是鴨子啊?” 野鴨子舉起腳掌給那個人看,笑著對他說:“妳看看我這腳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嗎?”

詞語註釋

(1)將獵:準備去打獵。

(2)鶻:壹種打獵用的兇猛的鳥。

(3)鳧:野鴨子。

(4)原:原野。

(5)擲之使擊:把鳧投放出讓它襲擊兔子。

(6)投:掉落。

(7)蹣跚:形容走路困難的樣子。

(8)人語:想人那樣講話。人:名詞做狀語。

(9)其分:是我的本分職責。其:指代鴨。

(10)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怎麽把亂拋亂扔的痛苦加於我呢?

(11)其:那。

(12)謂爾:以為妳。

(13)以:用法同“而”。

(14)搦:持握、捕捉。

古文簡析

《鴨子捉兔》是根據成語“兔起鶻落”編出來的笑話。文章運用擬人手法,通過鳧與獵人的壹番對話,說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道理。選用人才務必要避其所短,用其所長。不然的話,就會像該文描寫的獵人那樣,不但捉不住兔子,而且白白糟踏了鴨子。

文章刻畫鴨子的形態,詼諧有趣,真切生動。用“蹣跚”壹詞來形容鴨子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樣子,既表現了鴨子的形體特征,又說明它不是捉兔子的材料。並用鴨子擬人化的語言,來表現它不被合理使用,反吃投擲之苦的委屈和略帶嗔怒的情緒。當鴨子知道獵人是因為不識鳧鶻,不是存心要它吃苦,便又轉嗔為喜,舉起寬厚的掌子,說了句笑話。作者通過鴨子的這些風趣幽默、令人發笑的語言,善意地諷刺了那個獵人。

2. 艾子雜說翻譯

原文

昔有人將獵而不識鶻,買壹鳧而去。原上兔起,擲之使擊,鳧不能飛,投於地;又再擲,又投於地,至三四。

鳧忽蹣跚而人語曰:“我鴨也,殺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擲之苦乎?”其人曰:“我謂爾為鶻,可以獵兔耳,乃鴨耶?”鳧舉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這腳手,可以搦的兔否?”

譯文

從前有個人準備去打獵但是不認識鷹,買了壹只野鴨離去。在原野有兔動,(他)擲出那野鴨讓它去襲擊兔子,野鴨不會飛,掉到地上;(他)又拋擲它,又掉到地上,擲了三四次。

野鴨忽然步履蹣跚走過來講出人話來道:“我是鴨子啊,被殺了來吃,這才是我的本分,怎麽禁得起對我施加投擲的苦痛啊?”那人說:“我以為妳是鷹,可以獵捕兔子的,怎麽是鴨子了?”野鴨舉起腳掌給他看,笑道:“看我的手腳,能夠抓得住兔子嗎?”

3. 艾子雜說的譯文

只有壹小部分的,全書建議樓主可以去百度文庫下載~~希望答案被采納~~如果要特定某壹篇的翻譯,用百度hi我~~《 有其父必有其子 》齊國有壹個富人,家裏已積蓄了可觀的錢財。

他的兩個兒子都很愚笨,他只管自己掙錢,對他們從不管教。壹天,艾子對那個富人說:「您的兩個兒子長得雖然很帥,但不通事務,今後怎麽能承擔起家業呢?」那個富人壹聽就火了:「我的兒子聰明伶俐,而且多才多藝,哪裏能不通事務呢?」艾子說:「您不用考問他們別的,您只須問壹下您的兒子所吃的糧食是從哪裏來的。

若他們說得上來,我剛才那番話就算胡說八道,向您賠禮就是了。」那個富人就招呼他的兒子,問他們糧食是從哪裏來的,他的兒子笑嘻嘻地說:「我們難道連這個都不知道嗎?糧食每次不是用布袋裝回來的嗎?」那個富人的臉壹下子沈了下來,悲哀地說:「兒子們也真是太蠢了,那糧食還不是從地裏來的嗎?」艾子說:「有這麽愚蠢的父親才生這麽愚蠢的兒子啊!」《 吃肉未必聰明 》艾子的鄰居,都是齊國粗俗的人。

壹天,他聽見鄰居有兩個人在議論。壹人對另壹人說:「我們與齊國的達官貴人,都是受有天地人三才的靈氣的,但為什麽他們聰明,而我們卻不聰明呢?」另壹個人說:「人家每天吃肉,所以聰明,我們平日粗茶淡飯,所以就不聰明。

」還是第壹個發話的人說:「我恰好有賣糧的錢好幾千,不妨我與您每天吃肉試試。」過了好幾天,他又聽見那兩個人在議論。

壹人說:「我自吃肉後,覺得心明了,長見識了,碰到事情要處理就很有辦法,不僅有辦法,還能把事理說得頭頭是道。」另壹人說:「我現在再看人的腳,往前邁步很是方便,若是倒著往後走,還不是讓後邊的人踩著了。

」第壹個人又說:「我現在也發現人的鼻孔,朝下很是有利,若是朝上,下雨的時候還不是讓雨水灌了嗎?」兩個人在那裏互相稱贊彼此變得聰明了。艾子嘆了口氣,說:「吃肉的人的聰明就是這麽個樣子!」《 餵驢 》齊地天氣寒冷,春很深時,草木多未發芽。

有壹次剛立春,有個老農提了壹筐苜蓿獻給艾子,說:「這東西剛長出來,我們未敢品嘗,先拿來獻給您。」艾子很高興,說:「勞駕妳給我送來這樣的新鮮東西。

但我嘗過之後,下壹個該獻給誰?」老農答道:「獻給您之後,就割去餵驢了。」《 遠水不解近渴 》有壹天,齊王上朝時對侍臣說:「我們齊國介於幾個強國之間,每年為邊防所苦。

現在,我想征調民工,築壹道大城墻,從東海起,經過太行,連接轘轅,直下武關,曲折延綿四千裏,把我們與各鄰國隔開,使秦國不能在西方窺測我們,楚國不能在南方襲擊我們,韓、魏各國也不能在左右挾持我們,豈不是對國家很有利嗎?現在百姓築城墻,雖然有些小勞苦,但以後就不再有守邊征戰之患,可以壹勞永逸了。所以,我現在壹下築城命令,誰能不歡喜雀躍而來呢?」艾子答道:「今天我來上朝時,正趕上天下大雪,我看到路邊有個饑民, *** 的肢體已凍僵了,還在那裏仰天唱歌。

我很奇怪,問他原因,他說: 」這是壹場應時瑞雪,我高興明年的人能吃到低價的麥子。而我現在就要凍死了。

『大王現在築城,而百姓還不知什麽人能受益呢! 』《 營丘士 》營丘地方有個士人天性愚笨,常常無事無非,喜歡詰難,但又不通事理。壹天,營丘士專門向艾子請教說:「我見大車之下和駱駝脖子上,大多綴著鈴鐸,這是為何? 」艾子告訴他說:「大車、駱駝等物體積龐大,並且經常夜行,壹旦狹路相逢,極難回避,所以綴上鈴鐸,使彼此都能很遠聽到響聲,可以預先回避。

」營丘士又問:「那麽,佛塔之上,也大多設有鈴鐸,這難道也是為了夜行時便於回避嗎?」艾子不耐煩地答道:「妳怎麽如此不通事理!鳥鵲大都喜歡把巢築在高遠處,往往弄得鳥糞狼藉,所以高大建築物之上才設有鈴鐸,這是為了嚇跑鳥鵲,難道能與車駝相比?」營丘士步步緊逼: 「如此說來,那鷹鷂之尾,也大多系著小鈴,難道說鳥鵲還能把巢築在鷹鷂尾上不成?」艾子被問得哭笑不得,只得回答說:「我還沒見過像妳這樣不懂事理的!鷹鷂找準了目標,或者飛到林中,由於足上纏著線,萬壹被樹枝綰住,振翅之際, *** 即響,人們可以依著 *** 找到它,又怎麽說是為防鳥鵲而築巢呢? 」營丘士還不死心,又問:「我以前見挽郎搖著木鈴唱著挽歌,雖不知是何原因,現在想來,竟是為了讓別人容易找到他啊!但我還弄不清,他纏足用的是皮帶呢,還是線繩呢?」艾子終於忍不住了,生氣地說:「實話告訴妳吧,挽郎是死者的向導,因為死者生前好詰難,所以才搖鈴給死屍聽,好讓死屍聽了高興。」《 龍王選婿 》壹天夜裏,艾子夢見壹位男子,穿戴華麗威嚴,對艾子說:「我是東海龍王,凡是龍生的兒女,都與各江海的龍結婚。

但龍的脾性暴烈,若再與別的龍結婚,則很難和睦。我有個小女兒,我很疼愛她,她的性情又特別暴戾,若把她許配給龍,肯定不會和諧。

我想找壹個有耐性又容易控制的女婿,卻找不到。您有智慧,所以我要請教,求您為我謀劃此事。

」艾子答道:「您雖說是龍,但也是水族,求婿,也應從水族中找。」龍王說: 「是這樣。

」艾子又說:「若找魚,可他們多。

4. 艾子 文言文

艾子乘船在河上旅行,途中看見壹座廟。

廟雖矮小卻裝飾得氣象莊嚴,幹凈整齊。廟門前有壹條小河溝。

這時,有個人來到了溝邊,發現不能蹚水過去,便朝廟裏看了看,隨即將廟裏的大王像搬出來,橫架在溝上,當了獨木橋,然後踏著大王像走過河溝,揚長而去。接著又來了壹個人,見到剛才的情形,連聲嘆息說:“真不像話!對神像這般糟蹋,簡直是褻瀆神靈!”說著,便將神像扶起來,用自己的衣服擦掉上邊的泥土,然後恭恭敬敬地捧回到廟裏的寶座上,並對著神像叩拜了兩次,才起身離去。

過了壹會兒,艾子聽見廟裏的小鬼說:“大王,您是這廟裏的神,享受著附近百姓的供奉和朝拜,今天反遭不信神的人侮辱,為什麽不降災禍給予他懲罰呢?”大王說:“要降災禍的話,應當降災禍於後來的那個人。”小鬼聽了很奇怪,又問:“先來的那個人用腳踩了大王,沒有比這更大的侮辱了,卻不降災禍於他。

後來的那個人那麽尊敬大王,反而要遭禍,這是為什麽呢?”大王說:“先來的那個人根本不信神,我有什麽辦法降災禍給他呢!”艾子聽後在心裏說:“真是鬼怕不信邪的人呀!”。

5. 《艾子雜說》秦士有好古者

[原文]秦士有好古者,壹日,有攜敗席造門者:“昔魯哀公命席以問孔子,此孔子之席也.”秦士大喜,易以負郭之田.又有攜枯竹杖者,曰:“太王避狄去忿所操之棰也!先孔子數百年矣.”秦士罄家之財,悉與之.又有持漆碗至者,曰:“席,杖皆周物,未為古也;此碗乃紂作漆器時所為.”秦士愈以為古,遂虛所居宅而與之.三器得而田宅資用盡去矣.好古之篤,終不舍三物,於是披哀公之席,托紂之碗,持去忿之杖,丐於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錢,乞壹文.”——好古而不知古者,多矣.[譯文]有個姓秦的士人好古物成癮,即使價格再高他也要千方百計地買回家來.有人也就投其所好,專門鉆他這個空子,讓他吃虧不少.壹天,壹個人扯著壹塊爛席片來見他,說是以前魯哀公向孔子問政時賜孔子的座席.秦士心中大喜,認為這是難得的古物,就以諸多良田作價買了下來.過了些時候,又有壹個人手持壹把古杖找上門來,說:“這是以前太王為避夷狄之亂杖策離開豳地時所持的杖棰,比孔子所坐的席子還要早幾百年呢!如此古物,您該出什麽價”秦士就傾盡家中資財買了下來.沒過多久,又有壹個人手捧壹只朽爛的木碗來兜售,對秦士說:“您買的席和杖,都算不上古物.我的這只木碗是夏桀所造,比周朝古遠多啦.”秦士沒想到竟能遇到如此古物,就把正住著的宅院作價買下了這只木碗.秦士三件古物到手,卻落得田資用盡,無衣無食,然而好古之心卻使他始終不忍丟棄古物.於是,秦士就披上“哀公之席”,拿著“太王之杖”,捧著“夏桀之碗”,沿街乞討,糊口度日,口中還不時地喊著:“衣食父母們啊,您若有太公時的九府錢,就行行好,給我壹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