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的文言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裏。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劍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註釋
1、涉:過,渡。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落。
6、於:在,到。
7、遽:急忙,立刻。
8、契:通“鍥”,用刀雕刻,刻。
9、是:指示代詞,這,這個,這兒,這樣。
10、吾:我的。
11、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2、所從墜:從劍落下的地方。墜:落下
13、其:他,代詞。
14、求:找,尋找。
15、之:劍,代詞。
16、矣:了。
17、而:然而,表轉折。
18、若:像。
19、此:這樣。
20、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愚蠢,糊塗。“不亦......乎”是壹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21、止:停止,指船停了下來。
寓意
劍落水中只會沈底,這是普通常識。船走遠了,還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劍,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靜止的,劍沈水底,在船的落劍處刻上記號順著記號下水找劍,自然有可能找到。無奈劍沈水底就不動了,船卻在不斷移動。這個客觀事實沒在求劍的人的頭腦裏得到反應。
他壹心以為劍從哪裏落下去,就從哪裏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認識同客觀事實不壹致,結果自然只有失敗。用這樣壹個比喻來諷刺死抱著教條的人,非常有力。這則成語包含著兩層道理。壹層是,人的思想認識如果不符合客觀實際,就不會把事情做成功。
另壹層是,客觀實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果把陳規舊章當成解決新問題的法寶,也要鬧笑話。作者這種思想是樸素的唯物思想,辯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