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結合《得到》app?解讀
正文如下
在文中巴迪歐將當今主流的愛分為四大主義:浪漫主義、契約主義、懷疑主義和實用主義;但在巴迪歐看來這都不是真正的愛,所以他覺得愛正在遭受威脅。
浪漫主義 :這類常常出現在影視、文學作品之中,也是少男少女們所憧憬的;當然,尤其在兩個人相處的初期那種有情飲水飽的美妙感覺,在巴迪歐看來皆屬於浪漫主義,也是壹代壹代人追求的極致的愛。
契約主義 :當我們考慮成家立業的時候,從古至今門當戶對的思想可能就是兩個人在壹起的所需要正面相對的問題。這種思維就是認為愛情必須通過契約形成穩固的關系,承認愛情真實的基礎是利益互換的,包括從古至今的相親等等。
懷疑主義 :不知道妳有沒有聽過這種論調:愛情十有八九不成“正果”,甚至帶來傷痛。高比例的失敗,讓很多經歷者懷疑愛情,覺得愛情很不靠譜,甚至覺得愛情是幻象,是深奧而虛幻的詭計,僅僅是為了保證物種的延續。對愛情的懷疑主義理解,背後的意思其實是,愛只能是性愛,因為性才是實在的、可捕捉的。
實用主義 :這種愛情觀認為,浪漫主義所宣稱的那種愛情,是壹種沒有用處的冒險。最實際有效的,是溫情脈脈地建立配偶關系。在避免激情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愛情中的各個方面。這種闡釋並沒有走到任何壹個極端,比如強調性愛或利益,而是把各種因素都包含在裏面。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許多人實際上都是在用這種實用的態度來對待愛情,也就是愛情沒那麽浪漫,也沒那麽勢利,或是色欲熏心。愛情只是生活中的壹塊,甚至只是壹小塊,能夠比較經濟有效地處理它就可以了。
那麽,巴迪歐眼中對於愛的第五種解釋是什麽呢?
第五種愛:是對真理的探尋
先講壹個來自柏拉圖《會飲篇》關於愛情的寓言故事,寓言裏說,人的身體本來是壹個圓,有兩個腦袋、四只手、四只腳,但是人惹怒了神,所以神把這個圓壹分為二,成為了兩個獨立的個體。但是被分開的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另壹半。在巴迪歐看來,這個寓言說的是壹種我們熟悉的真理,就是“壹”的真理。“壹”本身,要構成壹個整體的單元,兩個人想要合攏在壹起,合攏才是目的。
而“二”的真理,強調的是兩個人在合攏之後,仍然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這個新的圓不再是原來的那種統壹體,它包括兩個彼此不同,各自獨立的部分。
所以在巴迪歐看來,兩個獨立的人,找到彼此,遭遇了愛。在這之後,愛帶給妳們的,是兩個人***同的場景,也就是那個新的圓。這個場景,在妳遭遇愛之前無法進入。所以說,愛帶來的是生存的劇變。在遭遇愛之前,妳只是妳自己,相對於“二”來說就是壹個“壹”。是愛,打開了從“壹”通向“二”的通道。在愛中,妳和他人是***同存在的。愛開創的是壹個只屬於兩個人的世界。
成為壹個愛者,就意味著,妳必須去思考,思考成為“二”而不是“壹”意味著什麽。陷入了愛情,就意味著,妳要擺脫自己本來的生存狀態,妳對世界的體驗徹底改變了。怎麽改變了呢?巴迪歐說,遭遇了愛,妳才能意識到,妳對世界的體驗是有限的。我們本來對世界的體驗是自我的、有限的,但是愛,讓我們沖破自己的有限,轉到對於“二”這個***同體的體驗。所以說,“二”就是個人的有限性第壹次打開了、以最小但是最激進的方式打開了。愛者,是在兩個人意識到彼此的差異後,再去重新創造壹個新的世界,所以,在這個新的世界裏,就產生了關於差異的真理,這也就是“二”的真理。所以,巴迪歐才說,愛是壹個通向真理的程序,是構建真理的壹種獨特體驗。
這種獨特體驗,就是妳開始通過妳們兩個人***同的場景,來重新審視壹切事物。妳需要特別註意,這種重新審視意味著妳們不是各看各的,也不只是看對方,對於巴迪歐來說,恰恰不是愛,因為那還是各看各的。如果沒有轉換成“二”的視角,那現在“妳的眼裏只有她”,之後妳的眼裏還會出現別的對象,妳永遠只是壹個人看得目不轉睛。就算妳愛妳眼中的“她”,愛到耗盡生命,這仍然不意味著妳在愛中。很多藝術作品都在謳歌那種耗盡自己生命的愛情,稱之為真愛。在巴迪歐眼裏,這仍然只是“壹的場景”。當真正通過“二”的視角來看時,妳的眼裏不會只有她,而是有整個世界。所以巴迪歐強調:愛不是兩個個體之間的“關系”,而是真理的壹個程序,是生命的重新創造,是讓世界重新誕生的實踐。
作為真理程序的愛,恰恰必須包含馴服偶然性的努力,妳可以這麽理解,它就是妳為愛所做的所有具體的事情,包括約會、求婚、生兒育女等等。否則,最初的壹個純粹的機遇,怎麽可能成為人生真理的支點?把愛從純粹偶然性那兒拔離出來的力量,就來自這種實踐。而最根本的實踐,就是做出愛的宣言。對於巴迪歐來說,愛的宣言很簡單,就是那三個字:“我愛妳。”
有意思的是,在今天,我們對說“我愛妳”這句話,有兩種完全相反的態度。第壹種,有人會覺得說“我愛妳”很簡單。他們覺得“我愛妳”這句話毫無意義,只是陳詞濫調。第二種,有人會覺得說“我愛妳”很難。他們覺得,如果說出“我愛妳”,就是讓對方知道我會投入壹切,這太難了。所以,我們看影視劇中會看到,很多人會想盡辦法避免說“我愛妳”,用各種方式替代,就是不讓自己說那三個字。而在巴迪歐眼裏,這都是沒有必要的,愛的宣言其實就是那麽簡單,說出“我愛妳”。
這句話為什麽能有這麽重的分量?在巴迪歐看來,這是因為愛的語言和詩的語言是相似的。哪怕最簡單的詞語,愛的宣言總是意味著,妳要從只靠運氣的相遇裏,提取出某些將會持續存在的東西,那就是,壹個承擔,壹份忠誠。換句話說,要從事件過渡到真理,就壹定要在某壹時刻抑制住偶然性,把事件轉化成可以延續的過程。這就是愛這個真理程序的第二個關鍵詞:時間。巴迪歐把時間也叫做綿延的時間,強調的就是愛這個過程的持續性,尤其是在這個持續的過程中,妳需要不斷地實踐。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愛是陪妳壹起慢慢變老。
愛的實踐,包括前面說的宣言等等,貫穿起了相遇的事件和綿延的時間。今天關於愛的話語,尤其是浪漫主義的愛的話語,很少有關於時間持續的。比如電影裏的愛情故事,都是結束在兩個人“在壹起”,似乎愛自動就會延續下去。有意思的是,電影裏那些直接就從“在壹起”之後講起的故事,也是完全不談愛的持續,而是轉到婆媳、出軌、宮鬥,這些和愛無關的事。所以說,盡管今天大家都在談論愛,但是,最多只有上半場沒有下半場,只是奇跡沒有延續,只有瞬間的燦爛沒有永恒的光明。在這些故事裏,愛情還只是事件而不是真理。
在巴迪歐看來,重要的恰恰是下半場:上半場的相遇不可控,而下半場的延續才真正和我們的實踐相關,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部分。巴迪歐本人最反感“瞬間即永恒”這種說法:似乎只要瞬間發生過火花,妳就體會過愛了。他還針鋒相對地提議:談論愛的時候不妨少講奇跡,更多聚焦在那些艱苦的部分,聚焦在那些在綿延時間裏的不懈實踐。正是在這裏,巴迪歐引入了“忠誠”的概念。忠誠不只是兩個人彼此承諾不和他人上床,而是對作為事件的愛的忠誠,讓事件不是白白地發生,然後消失殆盡。換句話說,忠誠,就是讓事件延續的實踐,讓愛的事件擁有永恒的屬性。
因此,巴迪歐的關鍵論點是:愛的宣言不是壹次性的,不是當時海誓山盟,最後只能“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愛的宣言是長期的、分散的,甚至困惑的、糾纏的,需要不斷地重復敘述,並註定要壹次又壹次地重復。也就是說,我們要不斷地表達我們的愛,讓彼此確證我們的愛,不管是不是用“我愛妳”這三個字。在兩個人的生活過程中,將會有很多個“點”,讓我們以不同的形態重新回到事件的點。在這樣的點上,我們必須重新做出愛的宣言,甚至是以緊急的形態。換句話說,愛的宣言把事件變成真理之後,仍然會有新的事件湧出,比如說,懷孕、孩子出生等等,讓妳重新回到那個點,再次重新做出宣言。
愛,就是持之以恒的建構,堅持到底的冒險。愛者,必須充滿韌性,壹吵架就放棄,壹言不合就分手,是對愛的羞辱。真正的愛,是超越了障礙的、持續的、甚至痛苦的勝利。愛也不只是兩個人過日子,而是不斷地重新創造,不斷讓遭遇愛,這個偶然事件在時間中綿延,讓兩個人偶然的相遇,最後變成了命運。所以說,發生在我們個體生命中的愛的事件,以及隨後那壹個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在堅持和延續中,承擔著普遍的意義。盡管開始的相遇總是偶然的,但是壹旦愛長時間延續,並且帶來對世界的全新體驗,那麽回顧來看,它幾乎可以說是必然的。愛者關於愛的實踐,就是從隨機事件當中,構建出充滿韌性、似乎就是必然的事物,也就是真理。
所以巴迪歐說,愛不需要其它任何特殊獻祭儀式,只需要對愛的宣言不斷重述,壹個詞壹個詞地把概率打敗,壹天壹天地把概率打敗。通過創造某種持續存在的東西,壹個世界才真正誕生。也就是說,愛者在“二”的體驗中,壹個點接壹個點地建構愛的真理,在時間中建構永恒。巴迪歐是在強調,妳為愛做的事情,比愛情這個奇跡更關鍵,不斷地思考、行動、改變、創造,盡管繁重、盡管看不到頭,但“幸福,會是所有工作的內在獎勵”。
總的來看,愛的程序分為兩個部分:作為壹個事件的愛和在時間中持續存在的愛。愛者不斷重述愛的宣言,就是壹種實踐,當然還包括擔當和忠誠等等。事件在時間中指向永恒,偶然性也就在綿延性中指向了真理。愛的根本關鍵——也是最大難題——就是在時間中刻寫這份永恒。
巴迪歐坦言,對於個體而言,那種從概率到命運的轉變,是非常強烈的感受,同時也帶來巨大的負擔。妳甚至會怯場,妳不“知道”永遠意味著什麽,它會延續多久。然而任何壹個時刻壹旦放棄,愛便消逝。巴迪歐說,終止愛情,尤其是單方面終止愛情,永遠是壹個災難,不管妳有什麽理由。愛的實踐,就是消滅“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感慨:與其感嘆,不如行動。“我愛妳”,就是“我永遠愛妳”。時間的綿延,本身就預設在愛的宣言中,有效地將概率鎖定在永恒的框架之中。
最後,巴迪歐談到了自己的故事:他的人生中,只有壹次拋棄了愛,那就是他的初戀。當年歲漸長,巴迪歐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這是壹個錯誤。他帶著內心的強烈感受想去補救這份愛,但那時候那位姑娘卻快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在後來的人生當中,巴迪歐說,他再也沒有放棄愛。曾經充滿猶豫、心碎、各種沖突,但再沒放棄過愛。愛上她,就是永遠愛上她。
或許像作者所述那樣,愛,從來不是什麽沈重的話題,很簡單很普通的存在。它的出現是天意,但是它的延續卻是兩個人由“壹”到“二”,不斷不斷地沒有盡頭的冒險;我其實挺喜歡作者的壹個看法,那就是愛不是兩個人過日子,在壹起就好了,而是不斷地重新創造,不斷讓遭遇愛這個偶然事件在實踐中去延續;就像簡單的“我愛妳”,愛的宣言不斷地被重復敘述,不斷地彼此表達我們的愛,讓彼此確證我們的愛,在生活中我們會不斷地回到事件起點,不斷地去遭遇問題,在面對這些的時候仍堅持著重復著愛的宣言,可能“忠誠”背後還有不輕易放棄地堅持。
簡單說說“安全感”,除了基本的衣食保證之外,我理解的安全感就是陪伴,就是有那麽壹些人,不在我的身邊,甚至不聯系,但我始終堅信他們壹直都在,就像他們需要我的時候我壹直都在,這也是我微信名“在”的由來;陪伴,從來都不是肉體的碰撞,而是心靈間的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