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希納顏色效應
1838年德國實驗心理學家古斯塔夫·費希納的研究和19世紀50年代赫爾曼·馮·亥姆霍茲的研究,因此現在都把這種現象稱為費希納顏色效應。
人能夠看見顏色是因為視網膜上有三種感光細胞,分別對紅色、藍色和綠色起反應,三種細胞的響應時間有細微的差異。白光是混合光,三種細胞分別對白光中的不同成分起反應,產生神經信號傳入大腦綜合在壹起,就形成白色的感覺。
眼睛看靜態的白色東西時,細胞的響應時間體現不出來,但是在觀看旋轉的黑白圖樣時,因為黑白區域迅速交替,所以感光細胞產生的神經信號只持續很短時間,響應時間的細微差異就體現出來了。
大腦接收到的紅、藍、綠信號有先有後,因此疊在壹起的時候形成的就不是白色,而是先偏紅後偏藍的彩色。
擴展資料
亥姆霍茲非常系統地觀察和記錄了不同的黑白圖樣在不同光照條件、不同轉速下產生的顏色,他觀察到白色區域前進的壹端呈現紅色,後端呈現藍色;光照增強時紅色有點偏玫瑰色,藍色有點偏綠色;光照減弱時紅色變成橘色,藍色變成紫色;轉速增加時,顏色逐漸從玫瑰紫過渡到綠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