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壹個丁香壹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壹樣的顏色,
丁香壹樣的芬芳,
丁香壹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仿徨;
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壹樣,
像我壹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壹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壹般地,
像夢壹般地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壹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壹個丁香壹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賞析:
全詩由7節組成。在第壹節中,寫到“我”“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而在這“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著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我心目中的想象、追求和希望。
第二節是對這個“丁香般的姑娘”做進壹步想象與補充。從視覺、嗅覺、感覺、情感等方面來豐富她,把丁香姑娘的幽怨溫婉的氣質凸顯出來。這個丁香姑娘駐足在雨中“哀怨又仿徨”,此時把“她”和雨連結在壹起,用雨來襯托“她”的哀怨,如同壹幅水墨畫般的讓讀者產生聯想。
第三節,寫這個讓我著迷的“丁香般的姑娘”“像我壹樣”,在這寂寥的雨巷中默默的彳亍著,而“冷漠、淒清,又惆悵”的氛圍,則充斥在這樣的情境中。
第四節,寫“她”和“我”在這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相遇,相較“我”的戀戀不舍,“她”只是默默的走近,投出“太息壹般的眼光”,然後“她”“如夢壹般的飄過”。
第五節,寫這個“丁香般的姑娘”與我擦肩而過,然後“她”“默默的走遠了”,走完這條“雨巷”。
第六節,我與這“丁香般的姑娘”徹底的失之交臂。雖然“我”不舍,但“她”還是在我的目光中,在這哀愁的雨中,“消失掉了她的顏色”、“消失掉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與“她丁香般的惆悵”。
所以,在第七節中,“我”獨自“撐著油紙傘”,在雨巷中仿徨徘徊,期望能再逢著那個“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但是,要再次逢著這個“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渺茫的,所以我只能退而求其次,期望在夢中與“她”相會。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詩中的“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這個“我”似乎在期待著什麽、追求著什麽,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這時候詩中的“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壹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壹般的淒婉迷茫”。
擴展資料: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郁和消沈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壹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壹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壹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在《雨巷》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轉化了的中國古典詩詞中集美麗、高潔、愁緒與壹體的“丁香”形象,曾分別出現在李商隱、杜甫、李璟的詩詞中(“本是丁香樹,春條結始生”——李商隱;“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杜甫;“青鳥不傳雲中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同時,詩中的“油紙傘”、“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愁怨”、“頹圮的籬墻”更體現了壹種“杏花春雨江南”的古典文化傳統,具有東方美學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