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戚組詞拼音部首

戚組詞拼音部首

戚(qī)的組詞如下:

悲戚、外戚、休戚、憂戚、國戚、哀戚、幹戚、休戚與***、皇親國戚、休戚相關、自貽伊戚、鼓盆之戚、同休***戚、終天之戚、無涯之戚、哀戚之情。

戚(拼音:qī)是漢語常用字,最早見於商代,古字形像邊緣帶齒的斧鉞,本義是斧鉞,古兵器名。假借指親近、親戚。又借用來表示悲傷、憂愁,後也寫作“慽”或“戚心”,這兩個字也與“戚”通用表示親戚。現代漢字整理時,“慽”和“戚心”均作為“戚”的異體字被淘汰。

“戚”原為象形字。甲骨文“戚”字像邊緣帶齒狀裝飾的斧鉞,商代金文也是如此。《禮記》載:“朱幹玉戚,冕而舞《大武》。”意思是拿著紅色的盾、玉制的戚跳舞——可見這是壹種比壹般斧鉞更華麗的戚,是作為壹種高規格的禮器使用的。

金文見於西周戚姬簋。字形由“尗(shū)”和“戈”構成,這個“戚”字以“戈”為形旁,“尗”為聲旁,是形聲字(按:有論文顯示,戚姬簋釋文為“戚姬乍寶?。?。”從使用上看,西周“婦人稱姓”,這個金文用在姓字“姬”前,應是此婦的氏名,不能提供釋“戚”的證據。據古文字字形,“戚”中所從似不為“尗”,故宜存疑) 。

戰國文字承襲甲骨文,形體略有變化,以戈代替斧鉞形。秦文字兩側扉棱相連。小篆的“戚”變為由戉(鉞的古字)與尗結合而成的形體,這壹字形受了秦文字體影響,“戚”與“尗”古音又接近,因此許慎認為“戚”是從戉尗聲的形聲字。隸書和楷書沿襲小篆。漢代“戚”字或贅加“人”旁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