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睡覺時間的文言文解釋

睡覺時間的文言文解釋

1. 睡著了用文言文怎麽說

安寢:睡著了。

出處:西周·佚名《詩·小雅·斯幹》

原文:

下莞上簟,乃安斯寢。乃寢乃興,乃占我夢。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白話譯文:

鋪好蒲席再把竹涼席鋪上,然後君王進入甜美的夢鄉。從沈深的睡夢中悠悠醒來,反復回憶修補夢遊的情狀。妳猜君王在夢裏夢到什麽?夢到了黑熊羆是那樣粗壯,夢到了花虺蛇是那樣細長。請來占夢官為君王說端詳:妳在夢裏遇見粗壯的熊罷,這是妳要生公子的好運氣;妳在夢裏遇見花蛇細又長,這是生女的吉兆落妳頭上!

啊!若是寶貝公子生下來,讓他睡到檀木雕的大床上,讓他撿樣地穿那漂亮衣裳,淘來精美的玉圭給他玩耍,妳看他的哭聲是多麽嘹亮,將來定會大紅蔽膝穿身上,成為我周室的君主或侯王!啊!若是千金女兒生下來,讓她睡到宮殿屋腳地上邊,給她小小的繈褓往身上穿,找來陶制的紡綞讓她把玩,但願她不招是惹非不邪僻,每天圍著鍋臺轉安排酒飯,知理知法不給父母添麻煩!

此文出自西周·佚名《詩·小雅·斯幹》

擴展資料

近義詞:就寢

讀音:[ jiù qǐn ]

釋義:上床睡覺。

出處:清·徐喈鳳 《會仙記》:“主人率眾秉燭出,無所見,各復就寢。”

白話譯文:主人率領壹群人各拿壹只蠟燭,出去巡視壹圈什麽都沒見到,於是各自回屋睡覺了。

2. 有關於時間的文言文有什麽

文言文中表示時間的詞

歲:年。《捕蛇者說》:“蓋壹歲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滿壹年。《鄒忌諷齊王納諫》:“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積年:好幾年。《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曩:從前。《捕蛇者說》:“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壹焉。”

向:先前。《捕蛇者說》:“向吾不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異日:將來。《黃生借書說》:“日姑俟異日觀雲爾。”

旦旦:天天。《捕蛇者說》:“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陳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日:壹天天。《捕蛇者說》:“而鄉鄰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織》:“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錄)後序》:“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旦:早晨。《術蘭詩》:“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

質明:天剛亮。《(指南錄)後序》:“質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風》:“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

暝:天黑了。《夢遊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當天。《鴻門宴》:“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中夜:半夜。《祖逖傳》:“中夜聞雞鳴。”

失時:過時。《論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藉。”

無何:沒有多久。《促織》:“無何,宰以卓異聞。” '

爾來:從那時以來。《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幹歲。”

嘗:曾經'。《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素:壹向,平素。《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

既:已經。《曹劌論戰》:“既克,公問其故。”

既望:陰歷十六。《觀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適:剛才。《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

幾:將近。《論積貯疏》:“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

初:剛開始。《赤壁之戰》:“初壹交戰。”

未幾:沒多久。《口技》:“未幾,夫駒聲起。”

尋:不久。《桃花源記》:“未果,尋病終。”

已而:不久。《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遽:立刻、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壹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頃刻:壹會兒。《狼》:“頃刻兩斃。”

少頃:壹會兒。《口技》:‘‘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壹下。

食頃:壹頓飯工夫。《促織》:“食頃,簾動..片紙拋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戰》:“五萬兵難卒合。”

倏爾:忽然。《灌園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爾又變了?”

秋:時候。《出師表》:“此誠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陰歷每月初壹。《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望:陰歷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陰歷每月最後壹天。《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今者:現在。《齊桓晉文之事》:“今者,有人語此,力足以舉千鈞。”

夜闌:夜深。《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

薄暮:傍晚。《嶽陽樓記》:“薄暮冥冥。”

3. 文言文中,那些可以指代時間的意思

壹、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如:嘗,其意思相當於“曾經”。

①嘗貽余核舟壹,蓋大蘇泛赤壁雲。(魏學洢《核舟記》) ②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吾嘗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說》)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範仲淹《嶽陽樓記》) ④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表示動作、狀態在繼續進行或持續存在,如: 1、會,意思是“恰逢”、“正趕上”。 ①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會賓客大宴。(林嗣環《口技》) 2、方,意思相當於“正”、“剛”。

①方欲行,轉視積薪後。(蒲松齡《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沈吟間,夏侯敦入帳,稟請夜間口號。(羅貫中《楊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論語/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發生,如:是時。 ①當是時,婦手拍兒聲。

(林嗣環《口技》) “當是時”,即“正在這個時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動作行為突然發生,異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壹人大呼:“火起。” (林嗣環《口技》) ②忽壹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羅貫中《楊修之死》) ③忽然撫尺壹下,群響畢絕。

(林嗣環《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齡《狼》) ⑤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

(幹寶《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醫士調治。(羅貫中《楊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動作的急促之外,它還著重表示倉促、忙亂的意思。 五、表示同時發生,如:壹時。

① 壹時齊發,眾妙畢備。(林嗣環《口技》) “壹時”譯為“同壹時候”,表示行為、狀態存在的時間短暫。

六、表示過了很短的時間就發生,如:頃之,俄而、未幾、少時,頃刻、少頃、間,相當於“壹會兒”“過了壹會兒”的意思。 ①頃之,客請與予對局。

(錢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環《口技》) ③未幾,夫齁聲起。

(林嗣環《口技》) ④少時,壹狼徑去。(蒲松齡《狼》) ⑤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蒲松齡《狼》) ⑥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壹下。(林嗣環《口技》) ⑦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七、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在前不久發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兒初醒聲。

(林嗣環《口技》) ②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錢大昕《弈喻》) 八、表示兩件事相繼發生,其間相距的時間較短,如:既而,尋,相當於“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兒醒,大啼。(林嗣環《口技》) ②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 九、表示某種情況或行為動作就要發生或完成,如:將,意思是“快要”“就要”“將要”。 ①不治將恐深。

(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②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季氏》) 十、表示過了壹些時候才發生。

如:已而。 ①已而太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十壹、表示時間過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齡《狼》) 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是用幹支記年。

幹,即“天幹”(天幹依次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幹、支是我國古代用以記錄時間的壹套專門的序數系統。

幹、支按順序兩兩相配,至六十次為壹循環,稱為壹個“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醜、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冊·《西湖遊記二則》)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冊·《滿井遊記》) ⑤天啟壬戌秋日。

(四冊·《核舟記》) 三是用國君的年號記年。我國古代帝王年號,從漢武帝劉徹“建元”年號開始,此後多以年號記年。

如: 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二冊·《桃花源記》) ⑦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冊·《記承天寺夜遊》) 二、記月 古代記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種: 壹是用地支記月。按陰歷,寅為正月,卯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依次類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別)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們作各季中相應月份別稱;三是如同現代記月,在月前加數字記月。

初中文言詩文中常見的是第三種,如: ⑧胡天八月即飛雪。(四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冊·《觀刈麥》) ⑩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冊·《墨池記》) 三、記日 古代記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種: 壹是用幹支記日。

如: 是月丁未。(舊教材·《登泰山記》) 二是用特定的節日、節氣名稱記日。

如: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壹冊·《過故人莊》) 三是在壹月之內,古人常用“朔”(農歷每月初壹)、“月出(fěi)”(農歷每月初三)、“望”(農歷每月十五)、“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晦”(農歷每月的最後壹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三冊·《觀潮》)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舊教材·《登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