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誰知道"屠格涅夫,蘇霍姆林斯基,傅雷"的簡介?

誰知道"屠格涅夫,蘇霍姆林斯基,傅雷"的簡介?

屠格涅夫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壹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別林斯基好評,二人建立深厚友誼。

1847~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以壹個獵人在狩獵時所寫的隨筆形式出現的,包括25個短篇故事,全書在描寫鄉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醜惡殘暴的本性,充滿了對備受欺淩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寫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裏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其中《羅亭》是他的第壹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壹個“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壹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劄羅夫。但巴劄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壹個“虛無主義者”,否認壹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鬥,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壹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致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Turgenev,Ivan Sergeevich

俄國作家。

生平 1818年11月9日生於奧勒爾省壹貴族家庭,1883年9月3日卒於巴黎。父親系壹退職軍官,母親是個暴戾任性的女地主。童年和少年時代在斯帕斯克田莊度過。1827年隨全家遷居莫斯科。1833年入莫斯科大學語文系,翌年轉聖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1837年畢業。1838年出國在柏林大學進修哲學和古典語文。1841年歸國,供職於內務部,1842年底認識了別林斯基,二人結下了深厚友誼,對他的壹生和文學事業有深遠的影響。1847年初寫了以後收入《獵人筆記》中的幾篇特寫 。1848年2月轉往巴黎 ,目睹了資產階級對工人起義的血腥鎮壓,深感氣憤。1850年回國。1852年果戈理逝世時,他發表了悼念文章,沙皇當局以“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他拘留壹個月。被拘留期間,他寫出了抗議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表達自己堅持鬥爭的心誌。隨後他被逐回原籍,繼續受警方的監管,1853年底才獲準回彼得堡。

自1847年起屠格涅夫便開始為《現代人》雜誌撰稿,50年代與它保持密切的合作。後由於自己的自由派觀點與雜誌負責人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革命民主主義觀點發生嚴重分歧而離開了《現代人》雜誌。

1863年以後,他僑居巴登-巴登。1872年2月遷居巴黎 。在巴黎,他同福樓拜、左拉等法國作家交往甚密,並在向西歐宣傳和介紹俄國文學成就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同時他還結交僑居國外的俄國民粹派拉夫羅夫、克魯泡特金等人,並資助他們的刊物《前進》。後在巴黎去世,遺體運回國內,安葬在彼得堡沃爾科夫公墓。

創作 屠格涅夫的創作生涯始於大學時代 。1834年寫成處女作詩劇《斯傑諾》,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1843年發表的敘事詩《巴拉莎》標誌著他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別林斯基從這部詩作中看出了作者“獨特的才華”。此後他逐漸轉向了散文創作。第壹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說《安德烈·柯洛索夫》。繼而發表敘事詩《地主》和中篇小說《彼土什科夫》,它們已顯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響。他還創作了許多劇本,其中《食客》、《貴族長的早宴》、《單身漢》等,主要反映貴族生活和風習。50年代初發表的中篇小說如《多余人日記》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劇本《村居壹月》第壹次反映出平民知識分子與貴族的矛盾。

給屠格涅夫 帶來巨大聲譽 的是他由22篇特 寫和短篇小說組成的《獵人筆記》,全書有統壹的主題,即對封建農奴制度的揭露和抗議。所寫的眾多人物,主要可分為截然對立的兩大類:壹類是作者“從以前沒有任何人這樣接近過的”視角去描寫的農民形象,另壹類則是作者懷著憎惡之情加以刻畫的地主形象,通過對兩類人物的不同態度和評價清楚顯示了作者的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思想傾向。作品中對大自然富有詩意的描寫和敘述中的抒情筆調,增添了它的藝術魅力。

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後期 ,作家先後發表6部長篇小說,它們成了俄國19世紀40~70年代社會生活的藝術編年史。

《羅亭》,寫貴族知識分子的作用問題。主人公羅亭是他生活時代的“多余的人”。《貴族之家》,也是壹部描寫“多余的人”的小說。主人公拉夫列茨基最終無可奈何地退出了人生戰場,表明貴族知識分子歷史作用的終結。《前夜》是作家轉向以“新人”——平民知識分子為主人公的第壹部小說,女主人公葉蓮娜是追求自由和解放新女性形象。《父與子》著力描寫俄國自己的“新人”。父輩指老壹代貴族,“子”輩指新壹代平民知識分子。小說深刻揭示了這兩代人的矛盾和沖突。《煙》反映出農奴制改革的有名無實。《處女地》則直接反映70年代民粹派所發動的“到民間去”這壹社會運動。作者以自己的漸進論觀點去評價這壹運動,而把希望寄托在改良主義者沙羅明身上。

屠格涅夫的作品 ,還有《浮士德》 、《阿霞》 、《初戀》、《春潮》等中篇小說以及晚期的《散文詩》等。

屠格涅夫是 19 世紀俄國有世界 聲譽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他的小說不僅迅速及時地反映了當時的俄國社會現實 ,而且善於通過生動的情節和恰當的言語、行動,通過對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語言簡潔、樸質、精確、優美,為俄羅斯語言的規範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早在1917年就開始翻譯介紹屠格涅夫的小說,現在幾乎他所有的主要作品都有了中譯本,壹些名作還有多種譯本。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作家。生於貴族家庭。早期寫詩(《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發表《獵人日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中篇小說《木木》,對農奴制表示抗議。以後又發表長篇小說《羅亭》(1856年)、《貴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說《阿霞》《多余人的日記》等,描寫貴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好發議論而缺少鬥爭精神的性格。在長篇小說《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亞革命者英沙羅夫的形象。後來發表長篇小說《父與子》,刻畫貴族自由主義者同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沖突。後期長篇小說《煙》(1867年)和《處女地》(1877年),否定貴族反動派和貴族自由主義者,批評不徹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觀情緒。此外,還寫有劇本《村居壹月》和散文詩等。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和國壹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壹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壹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和國功勛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勛章和1枚紅星勛章等。

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壹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壹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等教育專著。

立誌從教

蘇霍姆林斯基的小學、中學生活,壹直是在本村學校度過的。這是壹座七年制的學校,雖然學校設施條件極為普通,但這裏卻有壹批較好的師資力量。這對從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是壹個極好的環境。他的善良天性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知識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寬。他在家經常主動幫助父母鄰居做事,在學校裏是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得到了當時校長伊萬·薩維奇和教務主任布師科夫斯基的重視和關懷。然而對他影響最大的要數啟蒙女教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

這位女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親密的夥伴。蘇霍姆林斯基覺得這位女教師象壹個女魔法師,她知道壹切美的秘密。她講課時學生們都有濃厚的興趣,所教的知識常被學生銘刻在記憶之中。她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學生思考許多問題,學習了不少東西,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攝下了這樣的壹個事件:

在山花爛漫、萬物生機昂然的季節,有壹天下午,安娜·薩莫伊洛英娜帶學生們來到了森林,這對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他平時就到這裏來玩。但女教師的解說,讓他接觸了許多過去沒有註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驚奇的東西;看這顆盛開的椴樹在幫助蜜蜂釀蜜;瞧那個蟻穴——過去是蘇霍姆林斯基出自惡作劇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現在老師說這個蟻穴有回廊和廣場,有幼兒園和糧倉……原來是壹個童話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師壹起來。就不會發現世界上這麽多美好的東西。當孩子們領略了這大自然美好的風光,急沖沖準備回家的時候,她還有壹新招:“孩子們,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采集些鮮花吧。當孩子們關心長輩的時候,長輩會感到高興,而鮮花——這是關懷和敬愛的標誌。……”蘇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

這使幼小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愛上了書本,愛上了同伴,愛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這位老師。他向往著自己的知識能同老師壹樣淵博,向往能象老師壹樣。從這時起,蘇霍姆林斯基逐步樹立了從事教師這壹神聖職業的誌向。因此在七年制學校畢業時,他毅然決定報考師範院校,後來壹步壹個腳印,從壹個普通的教師成長為壹名偉大的教育家。

反思失誤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也曾有過這樣的失誤。

那時,他剛參加工作。壹個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於過分活潑、頑皮,在壹次玩耍中無意把教室裏放著的壹盆全班十分珍愛的玫瑰花給碰斷了。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大聲斥責了這個學生,並竭力使這個闖禍的孩子觸及靈魂,吸取教訓。事後班上孩子們又拿來了三盆這樣的花,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用心輪留看護,唯獨斯捷帕沒有獲準參加這項集體活動。不久這個學生變得話少了,也不那麽淘氣了。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想,這倒也好,說明自己的申斥對這個學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責這位學生的幾周之後的壹天發生了。這天放學後,蘇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還留在教室裏,斯捷帕也在這裏,他準備把作業做完回家。當發現教室裏只有老師和他倆人時,斯捷帕便覺得很窘,急忙準備回家。蘇霍姆林斯基沒有註意到這種情況,無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壹起到草地上去采花。這時斯捷帕表情迅速變化,先苦笑了壹下;接著眼淚直滾了下來,隨後在蘇霍姆林斯基面前跑著回家了……

這件事對蘇霍姆林斯基觸動很大。此時,他才明白了,這孩子對於責罰,心裏是多麽難受。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覺地對孩子的壹種疏遠,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為孩子弄斷花枝是無意的,而且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願意做些好事來補償自己的過失,而自己卻粗暴地拒絕了他這種意願。對這種真誠的、兒童般的懊悔,報之於發泄怒氣的教育影響,這無疑是對孩子的當頭壹棒。

此後,蘇霍姆林斯基吸取了這壹教訓,在以後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責罰。通常,他對由於無知而做出不良行為後果的兒童,采取寬恕態度。他認為,寬恕能觸及學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不要死背”

蘇霍姆林斯基擔任校長之後,曾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號,然而人們卻很少知道,觸發他產生這壹思想的契機,卻是在壹次聽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講課的課堂上。

壹天上午,蘇霍姆林斯基同往常壹樣,去聽壹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的課。課堂上的最初幾分鐘,學生們正緊張地思索著老師提出的壹個個問題。這位青年教師開始叫學生回答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認真地記錄下了學生的回答,可是學生們的回答,並不能讓他感到滿意。他發現學生使用的許多詞和詞組在他們的意識裏,並沒有很鮮明的表象,跟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聯系不起來。學生們僅僅是重復別人的思想,讓人聽到的僅僅是壹些被學生硬擠出來的、笨拙的、背誦下來的句子和詞組。它們的意思是什麽,似乎學生並沒有搞清楚,蘇霍姆林斯基想:“為什麽學生的回答總是那樣貧乏、蒼白無力、毫無表情呢?為什麽在這些回答裏常常缺乏兒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呢?”這時課正在進行中,只聽見教師提示學生;“課後要復習,詞意、句式壹定要記住,下節課提問……”聽到這裏,蘇霍姆林斯基皺起了眉頭,思維再也集中不到聽講上了。

他想到,難道教學擺在學生面前的唯壹任務就是識記、保持和再現?看來自己工作還存在缺陷,自己在實踐中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還沒有及時推廣到廣大教師中間。這時壹年級學生娜塔莎的壹篇作文,在他頭腦中再次清晰地映現出來:

“這是夏天的事兒,刮了壹陣大風,大風把壹粒長著毛茸茸翅膀的種子帶到了草原上,種子落到了草原上的青草叢裏,青草驚奇地問:‘這是誰呀’,種子說:‘這是帶翅膀的花兒。我準備在這兒,在草叢裏生長。’青草高興地歡迎新來的鄰居。冬去春來,草兒發青了。在種子原來落下的地方,露出了壹根粗壯的莖,在它的頂上,開出壹朵朵黃色的花兒,它是那麽鮮艷,就象壹個小小的‘太陽’。‘啊!這原來是蒲公英呀!’青草說。”

這是帶學生觀察了花的形狀,顏色,這種花與那種花不同的特點,引導學生把閃爍的陽光、白色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顫動的樹枝、悠閑的小蝴蝶等這些事物之間相互聯系起來看,然後讓學生充分想象,自編出各種有關花的故事。

學生能寫出這樣的作文,說明詞已進入了學生的精神生活,雖然表達還帶有給他們所講的童話故事的影響,但這是他們自己的語言。會思考已成為這類孩子的顯著特點。對於學習效果差的學生,總聽到壹些教師議論是“愚笨”、學習不努力,現在看來,不能不說教師慣用的傳統教學思想造成了孩子智能的局限,從而導致學生不會學習——不會觀察、思考、推論,只好依靠死記硬背。現代學校的整個教學體系需要加以科學的改進,應當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和兒童的創造。看來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壹定範圍的知識,還要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

“當!當!當!……”下課的鈴聲打斷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思考,可是現在他已想好了下次校務會議上的壹個議題,這就是“如何讓學生學會思考。”他將要向全校師生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這個口號。

循循善誘

蘇霍姆林斯基對小學生的教育,方法上靈活多樣。他把運用民間童話故事作為自己在學校教育的方法之壹,並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僅從他運用這壹方法的眾多教育實例中擷取其中的壹個片斷。

這是暑假後的壹天,蘇霍姆林斯基所帶的三年級甲班準備去野營訓練。考慮到所帶東西較多,其中壹個學生建議,兩個人結成壹對,有的東西可以合用,這樣可以減輕旅途負擔。建議受到班主任蘇霍姆林斯基的贊揚,孩子們開始自由組合,呈現壹片歡樂的場面。大家都有了對子,唯獨平時自以為是而妄自尊大的學生安德烈卡沒有對子,他在壹邊哭泣著。

蘇霍姆林斯基把安德烈卡叫到壹邊,問明情況,知道是同學都不願和他組合成對。這孩子委屈地認為,是同伴們嫉妒他。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個學生的天性,認為這是壹個很好的教育時機,便直截了當地對安德烈卡說:“妳要明白,安德烈卡,最困難的就是迫使自己去感覺。妳迫使自己去感覺,那妳就會以另壹種目光看妳的同學、去看人。如果妳老是認為,妳是最聰明的人、最有才能的人、最好的人,那麽到頭來妳就會成壹個最孤立的人……”

“但是,實際上我就是在解題上比誰都強,並比誰都快地背會詩歌……多少次您自己都說:‘'好樣的,安德烈卡,安德烈卡學習了,現在就懂了……’我比誰都懂得多,這難道是我的錯?”孩子哭得更傷心了。

蘇霍姆林斯基還能用什麽語言再去解釋呢?說教顯然對這個孩子沒有多大效果。他思索著如何對這位男孩子進行解釋,才能讓他懂得、認識並相信……

“安德烈卡,咱們找個蔭涼的地方坐下,我給妳講壹個故事,這個故事與我們這件事十分相似,願意聽嗎?”安德烈卡點點頭。他們來到大橡樹的樹蔭下,坐在壹條長凳上,蘇霍姆林斯基講了壹個“菊花和蔥頭”的故事,聽完了這個故事,安德烈卡眼淚已經幹了,從這個故事中他好像悟出了壹條道理: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用,不能自作聰明,看不起同學。他羞愧地低下了頭,壹言不發。

蘇霍姆林斯基采用這種講童話故事的方法,使小學生易於接受,並從類比中受到了應有的教育。這無疑是壹個偉大的創造。

挽救“困難生”

在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巴甫雷什中學裏,形成了這樣壹個觀念:就是相信壹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這裏沒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說法。在教育實踐中,對這類學生壹般不單純由某個教師去進行教育,對他們進行教育往往是整個集體的義務。蘇霍姆林斯基壹生中就教育過178名“難教育的學生”,這178名學生都有壹個艱難的教育過程。每周蘇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訪困難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們道德的最初環境,他跟家長們、家長的鄰居們,教過這些孩子的老師們進行交談。

這壹天,他來到了小學生高裏亞的“家庭。”這個“家”給他留下了這樣壹個印象:高裏亞是個非常不幸的孩子,他從小失去了父親,母親在他剛滿周歲時,又犯了嚴重的罪行,被判處十年徒刑。高裏亞從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額外的負擔。高裏亞成了壹個典型的“難教育學生,”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來,高裏亞從上學壹個月後,大家就對他產生了壹個鮮明的形象:這是壹個懶惰成性、常會騙人的學生。在短短的壹段時間裏,他就表現出了“難教育”的特點。秋天,當高年級學生植樹時,他有意破壞了幾株樹苗的根部,並向全班同學誇耀自己的“英雄行為”。有壹次課間,他把手伸進別人的書包,拿出課本,用墨水把它弄臟,再放回原處,並以天真無辜、泰然自若的態度來欺騙教師審視的眼光。還有壹天,他們班去森林遠足考察,他壹路上撞這打那。當班主任壹位女教師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學生講解山谷、丘陵、山和沖溝的有關知識時,他走到全體學生面前,做出滑稽動作,還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師旁敲側擊地提醒:“同學們,不能走近沖溝邊緣,跌下去很危險!”他突然高聲喊到:“我不怕!這個沖溝我滾下去過!”說著就卷起身子滾了下去……

蘇霍姆林斯基根據家訪的情況,找來班主任等有關教師***同分析高裏亞上述行為產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裏亞對自己的行為所抱的態度,是故意裝出來的、不自然的。家庭環境的影響,使高裏亞對人們失去了信心。對他來說,生活中沒有任何神聖的、親切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對教師們思想觸動很大。大家壹致認為,高裏亞所以不好,是因為過去只看到他惡劣,放蕩的壹面,而沒有主動關心、挖掘他身上閃光的地方。這個學生表現出來的缺點,是在向周圍的人對他漠不關心、冷淡無情的態度表示抗議。這樣的分析增強了教師們的同情心、關註之情、教育的敏銳性和觀察力。

壹次,蘇霍姆林斯基發現這個孩子單獨玩耍,好像很隨便的樣子,他把高裏亞請進了生物實驗室,要高裏亞幫忙挑選蘋果樹和梨樹的優良種子。雖然高裏亞裝出不屑栽培樹苗的樣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還是占了上風,他們兩人壹起做了兩個多種頭,直到很累為止。這件事引起了高裏亞的極大興趣,當班主任再次去高裏亞家時,已發現他正在施肥栽樹。此後班主任老師因勢利導,在班級栽樹活動中,讓高裏亞指導別的孩子們。及時的發現和鼓勵溫暖著這個孩子的心靈。雖然後來高裏亞曾多次反復出現不良傾向,老師們卻著眼於長善救失,循循善誘。“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個教師集體的***同教育下,這個孩子在三年級時,光榮地加入了少先隊,以後還經常幫助有困難的其他同伴,為集體默默地做好事。高裏亞好像重新變成了另壹個人了。

從這裏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的壹個教育信念:熱愛孩子、關心尊重孩子,相信壹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夠向好的方面轉變。

“特殊獎勵”

蘇霍姆林斯基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善於因勢利導,進行積極的鼓勵,激發學生心靈的火花。人們把這贊為“特殊獎勵。”

壹次,蘇霍姆林斯基把12歲的兒子謝廖紮叫到眼前,給了兒子壹把新鐵鍁,並對他說:“兒子,妳到地裏去,量出壹塊長寬各壹百個腳掌的地塊,把它刨好。”兒子很高興地拿了鐵鍁,來到地裏就刨了起來。

在沒有用慣鐵鍁之前,謝廖紮感到很費力。隨後幹得越來越輕松了。可是待到他用鐵鍁準備翻出最後壹鍁泥土時,鐵鍁把折斷了。

謝廖紮回到家裏,心裏感到忐忑不安:父親壹旦知道鐵鍁壞了,會怎麽說我呢?“爸爸,您可別怪罪我”,兒子說:“我讓家裏失掉了東西。”“什麽東西?”父親問。“鐵鍁壞了。”這時,蘇霍姆林斯基並沒有責怪孩子,而是問:“妳學會刨地了沒有?刨到最後,是覺得越來越費勁,還是感到越來越輕松了呢?”

孩子回答:“刨到最後,越來越輕松了。”這時蘇霍姆林斯基說:“看來妳不是失,而是得”。孩子疑惑不解。他繼續說:“願意勞動了,這就是最寶貴的收獲。”這時孩子壹顆忐忑不安的心頓時平靜下來了。這不僅是精神上得到了壹種愉悅,而且孩子從中看到了勞動的價值,樹立起了良好的勞動觀點。

還有壹次,壹年級女學生季娜的祖母病得很重。季娜想給祖母采壹朵鮮花,使她在病中得到壹些歡樂。但是,時值嚴冬,到哪裏去找鮮花呢?這時她想到學校的暖房裏有許多菊花,其中最美的壹棵是全校師生都極為喜愛的那朵藍色的“快樂之花。”季娜壹心想著重病的祖母,忘記了學校的規定,她壹清早就走進暖房,采下了那朵“快樂之花。”

這時,蘇霍姆林斯基走進了暖房,當他看到季娜手裏的菊花時,大為吃驚。但是,他很快註意到了孩子眼裏那種無邪的、懇求的目光。他向季娜問明了情況後,非常感動地說;“季娜,妳再采三朵花,壹朵給妳,為妳有壹顆善良的心;另外兩朵送給妳的父母,為他們教育出了壹個善良的人。”

晚年

蘇霍姆林斯基晚年常常因病住院,即使在病房裏也依然堅持工作。病友問他:“妳這個有名人物,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為什麽在病休時還要不停的工作呢?”他回答說:“人的使命,就是為了人民而生活。”

傅雷(1908—1966) 文學翻譯家。字怒安,號怒庵。上海市南匯縣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創辦的徐匯公學讀書,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論激烈,被學校開除。五卅運動時,他參加在街頭的講演遊行。北伐戰爭時他又參加大同大學附中學潮,在國民黨逮捕的威脅和恐嚇之下,被寡母強迫避離鄉下。1927年冬離滬赴法,在巴黎大學文科聽課;同時專攻美術理論和藝術評論。1931年春訪問意大利時,曾在羅馬演講過《國民軍北伐與北洋軍閥鬥爭的意義》,猛烈抨擊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留學期間遊歷瑞士、比利時、意大利等國。1931年秋回國後,即致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與介紹工作,譯作豐富,行文流暢,文筆傳神,翻譯態度嚴謹。“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受政治迫害,夫婦二人於1966年9月含冤而死。

傅雷翻譯的作品,***30余種,主要為法國文學作品。其中巴爾紮克占15種:有《高老頭》《亞爾培·薩伐龍》《歐也妮·葛朗臺》《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奧諾麗納》《禁治產》《於絮爾·彌羅埃》《賽查·皮羅多盛衰記》《攪水女人》《都爾的本堂神父》《比哀蘭德》《幻滅》《貓兒打球記》(譯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抄)。羅曼·羅蘭4種:即《約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傳《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服爾德(現通譯伏爾泰)4種:《老實人》《天真漢》《如此世界》《查第格》。梅裏美2種:《嘉爾曼》《高龍巴》。莫羅阿3種:《服爾德傳》《人生五大問題》《戀愛與犧牲》。此外還譯有蘇蔔的《夏洛外傳》,杜哈曼的《文明》,丹納的《藝術哲學》,英國羅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頓的《英國繪畫》等書。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紮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紮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他的全部譯作,現經家屬編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成《傅雷譯文集》,從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現已出齊。傅雷寫給長子傅聰的家書,輯錄為《傅雷家書》(1981),整理出版後,也為讀者所註目。

傅雷年譜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於江南望族,因出生時哭聲洪亮,長輩們便以“雷”為名,以“怒安”為字。

⊙1921年,考入上海徐匯公學(天主教教會學校)讀初中。

⊙ 1924年,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辭激烈,為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