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求《水滸傳》快餐,應付考試

求《水滸傳》快餐,應付考試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壹。

中國明代長篇小說。又題為《忠義水滸傳》,通行本簡稱《水滸》。壹般認為是施耐庵著。關於它的作者,明人記載不壹。郎瑛《七修類稿》中說:“《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書誌》載:“《忠義水滸傳》壹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傳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羅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和王圻《稗史匯編》都記羅貫中作。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則說是“武林施某所編”,“世傳施號耐庵”。綜上所說,明人大致有三種說法:施耐庵作、羅貫中作和施、羅合作。現在學術界大都認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詳,壹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吳梅《顧曲麈談》記施耐庵即元末劇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壹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誌》所載的《施耐庵墓誌》和《施耐庵傳》等。但這些材料相互矛盾處不少,且有明顯不可信處,因此對於這些材料的真偽問題,學術界意見頗不壹致,多數研究者持懷疑態度,尚待進壹步研究。

作者

施耐庵(約1296~1370)中國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壹說名耳。興化(今江蘇興化縣)人,原籍蘇州。相傳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書誌》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歷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壹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搜集到的壹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壹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誌》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於元明宗至順二年(1331)中進士,曾官錢塘二年,因與當權者不和,棄職還鄉,回到蘇州寫作《水滸傳》,追溯舊聞,閉門著述,悒悒不得行其誌。還有的傳說他此時與元末農民起義將領張士誠有過聯系。

回目

第001回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第002回 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第003回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第004回 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第005回 九紋龍翦徑赤松林 魯智深火燒瓦官寺

第006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第007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第008回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

第009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

第010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

第011回 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京城楊誌賣刀

第012回 青面獸北京鬥武 急先鋒東郭爭功

第013回 赤發鬼醉臥靈官殿 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第014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第015回 楊誌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

第016回 花和尚單打二龍山 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第017回 美髯公智穩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018回 林沖水寨大並火 晁蓋梁山小奪泊

第019回 梁山泊義士尊晁蓋 鄆城縣月夜走劉唐

第020回 虔婆醉打唐牛兒 宋江怒殺閻婆惜

第021回 閻婆大鬧鄆城縣 朱仝義釋宋公明

第022回 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

第023回 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

第024回 王婆計啜西門慶 淫婦藥鴆武大郎

第025回 偷骨殖何九送喪 供人頭武二設祭

第026回 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

第027回 武松威震平安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

第028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門神

第029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雲浦

第030回 張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蚣嶺

第031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

第032回 宋江夜看小鰲山 花榮大鬧清風寨

第033回 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霹靂火夜走瓦礫場

第034回 石將軍村店寄書 小李廣梁山射雁

第035回 梁山泊吳用舉戴宗 揭陽嶺宋江逢李俊

第036回 沒遮攔追趕及時雨 船火兒夜鬧潯陽江

第037回 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展浪裏白條

第038回 潯陽樓宋江吟反詩 梁山泊戴宗傳假信

第039回 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

第040回 宋江智取無為軍 張順活捉黃文炳

第041回 還道村受三卷天書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042回 假李逵剪徑劫單身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

第043回 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

第044回 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

第045回 病關索大翠屏山 拚命三火燒祝家店

第046回 撲天雕兩修生死書 宋公明壹打祝家莊

第047回 壹丈青單捉王矮虎 宋公明二打祝家莊

第048回 解珍解寶雙越獄 孫立孫新大劫牢

第049回 吳學究雙掌連環計 宋公明三打祝家莊

第050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誤失小衙內

第051回 李逵打死殷天賜 柴進失陷高唐州

第052回 戴宗二取公孫勝 李逵獨劈羅真人

第053回 入雲龍鬥法破高廉 黑旋風下井救柴進

第054回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布連環馬

第055回 吳用使時遷偷甲 湯隆賺徐寧上山

第056回 徐寧教使鉤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馬

第057回 三山聚義打青州 眾虎同心歸水泊

第058回 吳用賺金鈴吊掛 宋江鬧西嶽華山

第059回 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晁天王曾頭市中箭

第060回 吳用智賺玉麒麟 張順夜鬧金沙渡

第061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

第062回 宋江兵打大名城 關勝議取梁山泊

第063回 呼延灼月夜賺關勝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第064回 托塔天王夢中顯聖 浪裏白條水上報冤

第065回 時遷火燒翠雲樓 吳用智取大名府

第066回 宋江賞步三軍 關勝降水火二將

第067回 宋公明夜打曾頭市 盧俊義活捉史文恭

第068回 東平府誤陷九紋龍 宋公明義釋雙槍將

第069回 沒羽箭飛石打英雄 宋公明棄糧擒壯士

第070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驚惡夢

第071回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宋公明慷慨話宿願

第072回 柴進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鬧東京

第073回 黑旋風喬捉鬼 梁山泊雙獻頭

第074回 燕青智撲“擎天柱” 李逵壽張喬坐衙

第075回 活閻羅倒船偷禦酒 黑旋風扯詔罵欽差

第076回 吳加亮布四鬥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

第077回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兩贏童貫

第078回 十節度議取梁山泊 宋公明壹敗高太尉

第079回 劉唐放火燒戰船 宋江兩敗高太尉

第080回 張順鑿漏海鰍船 宋江三敗高太尉

第081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計出樂和

第082回 梁山泊分金大買市 宋公明全夥受招安

第083回 宋公明奉詔破大遼 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第084回 宋公明兵打薊州城 盧俊義大戰玉田縣

第085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關 吳學究智取文安縣

第086回 宋公明大戰獨鹿山 盧俊義兵陷青石峪

第087回 宋公明大戰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將

第088回 顏統軍陣列混天象 宋公明夢授玄女法

第089回 宋公明破陣成功 宿太尉頒恩降詔

第090回 五臺山宋江參禪 雙林鎮燕青遇故

第091回 宋公明兵渡黃河 盧俊義賺城黑夜

第092回 振軍威小李廣神箭 打蓋郡智多星密籌

第093回 李逵夢鬧天池 宋江兵分兩路

第094回 關勝義降三將 李逵莽陷眾人

第095回 宋公明忠感後土 喬道清術敗宋兵

第096回 幻魔君術窘五龍山 入雲龍兵圍百谷嶺

第097回 陳 諫官升安撫 瓊英處女做先鋒

第098回 張清緣配瓊英 吳用計鴆鄔梨

第099回 花和尚解脫緣纏井 混江龍水灌太原城

第100回 張清瓊英雙建功 陳 宋江同奏捷

第101回 謀墳地陰險產逆 蹈春陽妖 生奸

第102回 王慶因奸 官司 龔端被打師軍犯

第103回 張管營因妾弟喪身 範節級為表兄醫臉

第104回 段家莊重招新女婿 房山寨雙並舊強人

第105回 宋公明避暑療軍兵 喬道清回風燒賊寇

第106回 書生談笑卻強敵 水軍汨沒破堅城

第107回 宋江大勝紀山軍 朱武打破六花陣

第108回 喬道清興霧取城 小旋風藏炮擊賊

第109回 王慶渡江被捉 宋江剿寇成功

第110回 燕青秋林渡射 宋江東京城獻俘

第111回 張順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潤州城

第112回 盧俊義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戰 陵郡

第113回 混江龍太湖小結義 宋公明蘇州大會垓

第114回 寧海軍宋江吊孝 湧金門張順歸神

第115回 張順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寧海軍

第116回 盧俊義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戰烏龍嶺

第117回 睦州城箭射鄧元覺 烏龍嶺神助宋公明

第118回 盧俊義大戰昱嶺關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第119回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

第120回 宋公明神聚蓼兒 徽宗帝夢遊梁山泊

《水滸傳》是民間無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體創作的成果,其成書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流傳演變過程。《水滸傳》描寫的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6),因聲勢極盛,便在民間產生許多奇聞異說,流傳中不斷得到無名作者的加工增飾。施耐庵就是在長期民間傳說、民間說話藝術和元雜劇水滸戲的基礎上加工寫定成書的。

《水滸傳》的成書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余,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誌,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征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裏,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戰鬥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壹定的威脅。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後三年多。

宋代說書伎藝興盛,在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采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誌、魯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壹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裏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並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但龔開的贊並未說故事內容。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於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誌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受招安平方臘止,順序和現在的《水滸傳》基本壹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系統連貫的整體。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壹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系。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這部優秀的古典名著《水滸傳》。

思想內容

《水滸傳》以它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壹些本質方面。《水滸傳》的社會意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作品開頭寫了壹個壹向被人厭棄的破落戶子弟高俅,靠踢球被端王看中,後來這位端王作了皇帝(徽宗),高俅壹直被提拔到殿帥府太尉,而這位皇帝也不過是個專會串瓦走舍的浮浪紈□兒。他的親信大臣還有蔡京、童貫和楊戩等,他們構成了壹個最高統治集團,蔡、高等人以他們的親屬門客為黨羽心腹,如梁世傑、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之流,在他們的下面,則是壹些貪官汙吏、土豪惡霸,從上到下,狼狽為□,殘害忠良,欺壓良善,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形成了壹個統治網。《水滸傳》在揭露這些貪官汙吏、土豪惡霸如何欺壓人民的罪行時,首先敘述了高俅迫害王進的故事,因為王進的父親早年比武時,壹棒打翻了高俅,高俅任殿帥府太尉後,到任的第壹天就官報私仇,無端責罰王進,害得王進連夜奉母逃走。作者還寫了高俅為了讓兒子霸占林沖的妻子,千方百計謀害林沖。高俅作為那個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之壹,在他身上體現了兇殘、陰險的權□特點,也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醜惡和腐朽的本質。此外,《水滸傳》中還寫了地主惡霸的種種作惡行為,如鄭屠霸占金翠蓮,西門慶害死武大,毛太公勾結官府構陷獵戶解珍、解寶。

藝術成就《水滸傳》在藝術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寫出復雜的性格內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環境的依據,同時隨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展。人物形象帶有理想色彩,同時又深深地紮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滸傳》不單以情節的生動緊張取勝,還有較豐富真實的細節描寫。小說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創造出壹種通俗、簡練、生動、富於表現力的文學語言。與內容相適應,前70回連環套式的藝術結構也獨具特色。

版本

《水滸傳》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壹,流傳極廣,對後世影響很大。其版本有簡本、繁本兩個系統。明清以來流傳的版本較多,各本差異較明顯,較流行的是70回、100回、120回3種繁本。

總之,《水滸傳》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中自上到下的對人民的壓迫者。而受壓迫的人中還有正直的上層人物,如柴進、楊誌等。有壓迫就有反抗,《水滸傳》寫林沖被逼上梁山就具有典型意義,說明了“亂由上作”的道理。《水滸傳》寫晁蓋等劫取北京留守梁世傑的不義之財,也具有典型意義,它表現了人民對貪官汙吏剝削行為的反抗和打擊。由這種反抗,也使晁蓋等人走上造反的道路。“智取生辰綱”中白勝唱的壹首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似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更是唱出了歷代被壓迫人民的不平,反映了階級之間的尖銳矛盾。

《水滸傳》寫英雄們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況,但是在逼上梁山這壹點上,許多人是***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於生活不下去,他們不滿官府的剝削,積極參加劫取“生辰綱”的行動,從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寶是由於受地主的掠奪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魯智深是個軍官,他嫉惡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結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貧民,為打不平和報殺兄之仇,屢遭陷害,終於造反,勇猛地向統治階級進行沖擊。他是從血的教訓中覺醒過來的。林沖原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是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庭出身和官場生活,養成了他奉公守法,安分守己的性格,但他畢竟也被逼上梁山,這說明在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復雜,政治極端黑暗的情況下,統治階級內部必然發生分化,其中的壹些人因受到當權派的排擠打擊,起而反抗,也會投身於農民起義的洪流。怒殺西門慶 選自明代崇禎袁無涯刻本《水滸全傳》插圖吳用智取生辰綱 選自明代崇禎刻本《英雄譜》插圖

《水滸傳》反映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的規律,是循序漸進,步步深入,而終於全面展開的。英雄們的起義行動,是由小到大,由個人反抗,到集體行動,由無組織到有組織,由小山頭到大山頭,最後匯成壹股浩浩蕩蕩的起義巨流。魯智深、武松等人的鬥爭活動,開始多半是出於被迫,或是抱打不平,或是出於個人報復性的反抗,後來上了二龍山落草,接著又參加梁山起義。“智取生辰綱”最初就是有組織的反抗行動,但晁蓋等上梁山後,就更大規模地反抗政府了。起義的武裝,也是由小股發展到大股,最後都匯合到聲勢浩大的梁山泊。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對於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謳歌,歌頌了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義行動,也歌頌了他們超群的武藝和高尚的品格。壹些出身下層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對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感受最深,因此當他們壹旦造反後,他們的反抗性也最強,什麽統治階級的法度條例,對他們毫無約束,象李逵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裏。他們為了起義的正義事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作者對這些英雄人物的贊揚,完全是出自內心的熱愛。作品歌頌這樣壹批被統治階級視為所謂“殺人放火”的強盜、朝廷的叛逆,壹些所謂“不赦”的罪人,把他們寫得如此光輝動人,可敬可愛,這顯示了作者的膽識和正義感情。與此相反,作者對於統治階級的人物,則將他們寫得醜惡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啟發人們去愛什麽人,恨什麽人。金聖嘆評論《水滸傳》“無美不歸綠林,無惡不歸朝廷。”不管金聖嘆主觀動機如何,這句話卻確實說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傾向和《水滸傳》的深刻社會意義。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農民起義,中國的農民富有武裝鬥爭的傳統和經驗,但用文學形式來歌頌農民戰爭,並且真實生動地作全面的藝術再現的,只有《水滸傳》。《水滸傳》在記敘歌頌起義軍的武裝鬥爭時,還比較重視戰爭經驗的總結,起義軍戰勝敵人,不僅憑勇敢,還靠智慧。《水滸傳》中這方面的事例很多,“三打祝家莊”是壹個較為突出的例子,毛澤東曾經贊揚“三打祝家莊”是合乎辯證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義軍在這次戰役中能夠重視調查研究,對敵分化瓦解,並采取打入內部裏應外合的辦法,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水滸傳》中有關戰爭的描寫,可與《三國誌演義》相媲美。清代劉鑾的《五石瓠》裏說:明末農民起義軍的張獻忠“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

《水滸傳》中所描寫的起義軍的政治主張,雖然說得不十分明確,卻可以看到他們有著“八方***域,異姓壹家”,不管什麽出身“都壹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的理想。聯系到他們“殺富濟貧”的行動,表現了人民反對封建經濟的貧富懸殊和政治上的等級貴賤之分,反對封建社會的階級剝削和政治壓迫,這是對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的宣戰,反映了廣大受壓迫人民的願望。

《水滸傳》中用以組織群眾和團結群眾的思想基礎是“忠義”。這裏所說的義,它在某種程度上註入了被壓迫階級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觀念,這壹點,有些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是有所覺察的。明人郎瑛就說過:“逆料當時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江必有之。”這實際上是說《水滸傳》所說的義不完全同於歷來統治階級所說的義。在中國封建社會裏,下層人民也常講義,他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淩,自然產生壹種團結禦侮的願望,這種願望,在為生活所迫、流落他鄉異地的壹些遊民身上,反映得尤為強烈,他們最講朋友之間的義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進而至於“濟困扶危”、“殺富濟貧”,都是“義”的表現。因此,《水滸傳》中所寫的義,在特定的環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壓迫的性質,而不同於儒家的綱常倫理中的“義”。但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壹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所以《水滸傳》裏的“義”,還不能取代舊的倫常觀念的地位和作用。《水滸傳》裏的“忠”,有忠於梁山事業的內容,但它又有忠君思想,在許多場合裏,“忠孝”這種封建倫理大節被放在首位,而把“義”置於次要地位,這就是江湖義氣沒有突破封建道德的表現,梁山泊壹些鬥爭性最強、革命最堅決的人物,最終也不免在講義氣的情況下跟著宋江接受招安,義氣服從了忠君,就是《水滸傳》所寫的“義”本身存在嚴重缺陷的證明。

《水滸傳》作者歌頌梁山義軍,卻又反對方臘起義,實際說明他同情、歌頌的是壹種不徹底的農民起義,也就是不去推翻封建王朝的起義,不“僭號稱王”的起義。所以,《水滸傳》中出現了“替天行道”的口號。“替天行道”固然有其反抗的意義,但是由於遵奉天命,這就不能突破君主觀念,因為在封建社會裏,正是統治階級借天命來欺騙人民,所謂“奉天承運”,“天命所歸”,歷來帝王正是借天命來統治萬民的。《水滸傳》中“替天行道”的意義,說的是朝廷無道時,由這些好漢來“替天行道”,而朝廷昏暗的原因,則是“□臣蒙蔽了聖聰”,因而他們造反便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所以最終又不得不歸服天子腳下,而“替天行道”的大旗,也終於換成“順天”、“保國”了。這也是《水滸》英雄們最終走上悲劇結局的原因之壹。

在《水滸傳》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為梁山泊領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動,關系著整個梁山事業的興衰和存亡。宋江出身於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經史”,養成“忠孝”觀念,後來在縣裏作了押司,“刀筆精通,吏道純熟”,對於衙門裏公事和官府的應酬,十分熟悉。他雖為官府中人,卻又喜歡結交江湖上好漢,對下層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濟人貧苦,□人之急,扶人之困”,在江湖上享有“及時雨”的美名。這樣的壹種特殊經歷,形成了他思想性格的兩面性,壹方面他要作個忠臣孝子;另壹方面,在同江湖人士的接觸中,使他較多地了解下層人民的苦難和願望,又成為仗義扶危、同情勞動人民對官府的反抗行為的人物。總之,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對人民的造反,只是抱著同情態度,或在某種情況下在行動上作壹點有限的支持。從他思想上說,他是不願投身到造反行列裏去,他後來上梁山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他是壹個廣有謀略的人物,決不甘心長久屈居下僚,他原本希望靠著他的才能將來能夠“為國立功”,作出壹番事業來。“博得個封妻蔭子”,以圖日後“名垂青史”。而當時朝政黑暗,□臣當道,壹些才能之士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恰在這時宋江又犯了殺人罪,流配到江州,又因醉後題了反詩,被江州知府拿住,問成死罪,靠了梁山好漢的搭救,才得保全性命,只有在這時,宋江才上了梁山。

宋江有組織才能,善於團結人,再加上他在江湖上的聲譽,前後有大批好漢隨他上山,壯大了山寨力量,給山寨事業帶來了壹番興旺發達的氣象。梁山起義軍在他的領導和指揮之下,接連打了許多勝仗,給予壹些貪官汙吏以嚴重的打擊和懲罰,並且震動了朝廷,這些勝利都是和宋江的功勞分不開的。但由於他忠孝觀念根深柢固,雖造了反而這種觀念並未改變,這就伏下了他日後接受招安的契機。他上了梁山後口口聲聲說皇帝是“至聖至明”,只是“□臣當道,讒佞專權。”他反復申言:“小可宋江怎敢背負朝廷”,“只被濫官汙吏逼得如此”。因此他是“權借水泊棲身”,“專等朝廷招安”。他在與官軍對陣中,總是想到如何為日後的招安預留地步。這樣,梁山起義軍的力量越強大,梁山的事業越興旺,也就越為宋江的受招安積累資本。他終於在兩贏童貫、三敗高俅,打得朝廷軍隊大敗虧輸之後,光榮體面地受了招安,而把梁山起義事業斷送。宋江投降之後,又奉朝廷之命去鎮壓方臘起義軍,正如魯迅說的:“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這是對《水滸》的最尖銳的批評,也揭示了作者思想的嚴重局限。火燒草料場 選自明代崇禎袁無涯刻本《水滸全傳》插圖

《水滸傳》全書可分前後兩大部分,前半寫各路英雄紛紛上梁山大聚義,打官軍,受招安。後半有五個部分組成,即征遼、平田虎、平王慶、平方臘及結局。其中田虎、王慶兩部分是後來加的,今所見較早的百回本,征遼之後緊接平方臘。但有的研究者認為,征遼也可能是插增的,因為第壹,征遼的事不同於受招安和平方臘,歷史上無跡可尋。其次,和平田虎、王慶壹樣,征遼中梁山壹百單八人無壹死亡。這個看法尚有爭論。從思想內容來說,《水滸傳》前半是寫人民反官府,是反映階級矛盾的,後半則是寫忠臣反□臣,是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的忠□矛盾。作者寫了宋江的受招安,固然是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但也反映了民族愛國思想,魯迅說:“其中招安之說,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為當時社會擾亂,官兵壓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離而為盜……但壹到外寇進來,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時候,人民因為仇視外族,便想用較勝於官兵的盜來抵抗他。”這話是有根據的,水滸故事流傳的時間正是民族矛盾尖銳的時代,《水滸傳》的後半部分寫宋江等人受招安,和這壹背景不無關系。而征遼部分的出現,則是這壹思想的繼續和發展。至於忠臣反□臣,也是和這壹思想有關的。在小說結尾寫“史官有唐律二首哀挽”宋江等梁山人物,其中說:“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水滸傳》的作者是把宋江作為忠臣來描寫的。第85回遼國歐陽侍郎招降宋江,吳用向宋江獻策:要富貴,投降遼國;要忠義,報效宋朝。宋江說:“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後已。”這裏的“盡忠報國”實際上就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的民族立場。

宋江投降之後,“水滸”英雄始終受□臣排擠、打擊和陷害,最後宋江等被□臣害死。這樣的悲劇結局,對於揭露統治者的罪惡,和作者對受招安者的鑒戒來說,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