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多久才能形成航母戰鬥群?
福建艦已經下水舾裝,但是我們的具體編制的航母戰鬥群似乎十多年來還是沒有任何消息。並不像是美國在編有11個航母打擊戰鬥群壹樣,而我們似乎並沒有固定的航母戰鬥群編制?是不是我們還不能形成打擊能力呢?
首先先了解下什麽是航母戰鬥群或者航母打擊群。
最早的航母航母打擊戰鬥群其實是出現在日本帝國海軍,妳想的沒錯,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過程中派出了壹支強大的艦隊,其中包括:6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23艘潛艇、5艘袖珍潛艇,這支艦隊搭載了414架飛機。
空襲珍珠港的聯合艦隊的主體架構:特遣隊:空襲部隊:第壹航空中隊((AV)赤誠、(AV)加賀);第二航空中隊((AV)蒼龍、(AV)飛龍);第五航空中隊((AV)瑞鶴、(AV)翔鶴)。
警戒中隊:第1魚雷中隊:(CL)阿武隈、第17驅逐艦隊((DD)谷風、(DD)浦風、(DD)濱風、(DD)磯風)。
第18驅逐艦隊:(DD)陽炎、(DD)不知火、(DD)霞、(DD)阿拉蕾。
(DD)秋雲。
支援部隊:第3中隊((BB)比睿、(BB)霧島)。
第8艦隊:((CA)音、(CA)竹馬)。
巡邏部隊:((SS)伊19號、(SS)伊21號、(SS)伊23號)。
補給部隊:第壹補給艦隊((ARO)極鬥丸、(ARO)研洋丸、(ARO)國洋丸、(ARO)新國丸)。
第二補給艦隊:((ARO)東邦丸、(ARO)東映丸、(ARO)日本丸)。
先遣隊:(SS)伊16號、(SS)伊18號、(SS)伊20號、(SS)伊22號、(SS)伊24號、特殊作戰小隊(袖珍潛艇X5)。
這次空襲中真正實施作戰的只有6艘航空母艦,而警戒中隊分布於航母四周進行防空和反潛的任務,支援部隊中的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在準備隨時打擊忽然遭遇的敵方艦隊(在空襲珍珠港的任務中其實就是在打醬油);巡邏隊其實都是潛艇,提前出發到各個不同的方向監視水面狀況;補給艦跟在航母不遠的位置對航母上的油料進行補給,這次很有意思,兩個補給中隊派出的都是油料船;先遣隊則是由微型潛艇構成負責潛入珍珠港獲得攻擊前的最後壹波情報,在日本公布的資料中先遣隊壹***派出5艘微型潛艇最終只回來了1艘。
在襲擊發生後,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哈斯本·金梅爾是這樣評價日本帝國海軍的安排的:不得不說,這次空襲是壹次計劃巧妙、執行出色的行動。不幸的是,我不得不承認他們贏了。壹旦他們開始,他們就做了很棒的事情。——哈斯本·金梅爾,太平洋艦隊前司令。
也正是因為美軍在二戰中遭受過航母戰鬥群的打擊,在二戰之後才開始逐步的搭建出了自己的航母戰鬥群。其實在國際上看,美國和二戰時期的航母戰鬥群都是很特別很特殊的壹種艦隊組織形式。其目的就在於遠程奔襲對敵方進行打擊。
尤其在二戰期間,其實美國是沒有航母戰鬥群的,二戰美國海軍所經歷的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中還沒有組織起來壹個真正的航母戰鬥群。大多數時間就是壹艘航母和兩艘護航的驅逐艦壹起執行任務。直至1944年年底美國制造了大量航母之後,才出現了第38快速航母特遣隊(Fast Carrier Task Force),這才初步有了航母打擊群的雛形。
津津樂道的“航母戰鬥群”這壹術語其實年頭並不久,這是在2004年最新的美國海軍作戰綱要中做出明確的解釋的。之前的所謂的“航母戰鬥群(Carrier battle group)”的叫法其實是相當民間的叫法,並沒有被美國軍方作為術語使用後來美海軍只是在總結歷史戰法的時候引用過90年代開始以航母為中心的作戰方式叫做航母戰鬥群。2004年美國海軍作戰綱要中明確了美國海軍的四種作戰模型,其中包括:
1.航母打擊群(Carrier strike group);
2.遠征打擊群(Expeditionary strike group);
3.戰列艦戰鬥群(Battleship battle group);
4.海面行動群(Surface action group);
這是針對於不同態勢所組織的不同級別的艦隊行動框架。特別有意思的是group這個詞在英文中是有對應中文的“群”、“組”、“集團”等不同含義的在中文中我們會給不同等級聚合物劃分不同的級別,而Group的最正的解釋叫做“團體”,沒有大小級別的劃分。這也是為什麽有的美軍海面行動群出動只派出兩艘巡邏艇的原因了。
所以說“航母戰鬥群”也好“航母打擊群”也罷都只是壹種海軍艦只的組織形式,並不是成建制的海軍作戰單位。至於美國為什麽維持了11個航母戰鬥群?原因也很簡單——連年征戰不得已而為之。
至於其他國家,在運營航母的過程中只要隨行艦船可以滿足涵蓋防空、反艦、反潛、水下作戰、補給這五大領域的基本任務,其實美軍就會將之視作壹個航母戰鬥“群”,看看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珍珠港的架構,是不是就明白壹個典型的航母戰鬥“群”的架構到底是什麽樣子了吧?
法國、英國這兩個美國盟友也是有航母戰鬥“群”的,如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出動的時候通常是這樣的配置:
1艘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2艘45型驅逐艦;1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屬美國海軍);2艘23型巡防艦;1艘七省級巡防艦(屬荷蘭皇家海軍);1艘機敏級核潛艇;1艘維多利亞級補給艦;1-2艘潮級艦隊油船;
其中還包括了美國和荷蘭的隨行軍艦,但是以伊麗莎白女王號為作戰核心,也就被稱為了“航母打擊群”。
法國更有意思,當戴高樂號出來的時候通常的陣容是:
1艘戴高樂號航母;
1艘紅寶石級攻擊核潛艇;
2艘反潛驅逐艦;
2艘防空驅逐艦;
1艘隱形巡防艦於前方巡邏;
1艘補給艦(杜蘭斯級油輪);
航母戰鬥群姑且就這麽叫,其實是看性質不看規模的。
中國航母戰鬥群:性質壹樣的,早就有很多國外媒體在報道中國的航母戰鬥群了。
中國航母戰鬥群其實早就有了,而且配置並不比美軍差,只不過是咱們的攝影師總是把咱們的航母拍成遼漁16號或者魯漁17號,讓咱們的戰鬥群曝光太少。
但話說回來,航母戰鬥群在現代戰爭中還有效果嗎?
海軍學術界其實對航母戰鬥群在 21 世紀海戰中的生存能力存在爭議。支持者認為航母戰鬥群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火力和力量投射能力。反對者則認為,航母戰鬥群越來越容易受到武庫艦艇和巡航導彈的攻擊,尤其是那些具有發射超音速甚至高超音速飛行能力的艦艇尤為危險。還值得註意的是,航母戰鬥群本身是為冷戰場景設計的,在建立對靠近海岸區域的控制方面用處不大。
此外,事實證明,航母戰鬥群容易受到許多小型海軍部隊擁有的柴電潛艇的攻擊。例如常規動力的德國U24 ,它於 2001 年在加勒比海的JTFEX 01-2演習中通過發射照明彈並通過其潛望鏡拍照,近距離拍攝了美國航母的照片;
事隔五年,在2006年的JTFEX 06-2演習期間,瑞典哥特蘭島“擊沈”美國企業號,瑞典的常規動力潛艇突破了第 7 航母打擊群的防禦措施,未被發現並拍攝了幾張裏根號航空母艦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