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林則徐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林則徐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林則徐的愛國主義思想,壹方面來自我國歷史上的民族主義傳統,另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他在反對西方資本主義侵略的鬥爭實踐中形成的。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我國所面臨的是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人民反對這些敵人的鬥爭,面臨著許多過去沒有的新課題,從而使林則徐的愛國主義具有新的時代特色。林則徐的愛國主義思想,具有較為突出的民族意識和近代國家主權觀念。其主要表現在:1.他註意了保護民族權利。當英國商人大量販賣鴉片,直接損害人民利益時,引起了他嚴重的關切。他在向道光帝指出鴉片泛濫將使數十年後兵弱銀涸的嚴重局面之後,又強調指出,“夫財者,億兆養命之原,自當為億兆惜之”,反對白銀流向外國。他估計,“吸食鴉片,則壹年之漏,不止於萬萬兩”。他說:“果皆散在內地,何妨換上益下,藏富於民。無如漏向外洋,豈宜箱寇資盜。”這裏,林則徐清楚表明,中國的財富,寧可“損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這種初步的民族意識,是林則徐愛國上義思想的突出特點,也是近代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鴉片泛濫之後,他曾親自向蘇州、湖北漢口壹帶“阛阓聚焦之地”的“行商鋪戶”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到民族經濟遭受破壞和商人破產的現實。他指出:“行商鋪戶……僉謂近來各種貨物,銷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貨約有萬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數,問其壹半售何貨,則壹言以蔽之曰,鴉片煙而已。他還指出:“以中國之利利外夷,是夷人所獲之厚利,皆從華民分去”。這種認識,初步觸及了中國近代的問題,即利權外流問題。這是後來壹切愛國主義者所要尋求解決的重要課題。“挽回利權”的愛國口號即根據這個事實提出的。這說明,林則徐的愛國主義思想,初步觸及保護民族利權的內容。同時,他反對鴉片泛濫較多地著眼於大多數百姓遭受毒害的後果,這些都是他在當時所能達到的思想高度。2.林則徐的民族意識還表現在,努力尋找祖國富強之路,使整個民族富強起來。近代的愛國主義,同過去比較起來,已不單純地局限於武裝反對民族壓迫的行動,而且包括了如何使整個民族從貧窮落後轉變為富強的重大課題。當鴉片泛濫,白銀大量外流,引起清政府財政嚴重困難時,林則徐極力主張在經濟上實行“興利除弊”的改革,如改革鹽政;允許民間開礦,探求利源;推行新疆屯墾,發展邊疆農業生產等。鴉片戰爭失敗後,他除了力行“興利除弊”的改革之外,還希望“大有為者振作之”。林則徐這些言行,表明他已從單純的軍事上反侵略發展到尋找富國強兵的道路,這是他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發展。3.林則徐為維護我國主權的愛國主義思想,突出地表現在他重視執法、認真行法上。當然他執行的是封建大法。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就與外國的關系而言,他行法於在華外商,就具有維護國家主權的意義。當鴉片泛濫時,林則徐堅持“大清律例”,不但適用於“華民”,而且同樣適合在華“外夷”,“化外人有犯”,並依律科斷之”,“與華民同照新例壹體治罪。”他還明確地向英國政府宣布:“凡在壹年六個月之內,誤帶鴉片,但能自首全繳者,免其治罪。若過此限期,仍有帶來,則是明知故犯,即行正法,斷不寬宥”。“該國夷商,欲圖長久貿易,必當懍遵憲典。”林則徐反復強調“夷商至內地”,必須遵“天朝”法度,猶如“別國人到英國貿易,尚須遵英國法度”壹樣。這反映了林則徐維護我國主權和法律的鮮明愛國的思想。值得指出的是,林則徐還企圖吸收有利於反鴉片走私西方的法律的某些觀點。林維喜事件發生後,他立即令人翻譯了滑達爾的《各國律例》,即《國際法運用在行為和民族與主權事務的自然法則的原則》,並且吸收了其中壹些條例觀點。如戰爭中對敵方實行封鎖、禁運等,作為他反侵略的法律武器。他看了《各國律例》之後指出:“近日訪問,乃知此等奸夷,並未領照經商,而敢偷渡越竄,若被該國查出,在夷亦必處以重刑。”當然,林則徐並未認識到販賣鴉片是英國政府允許的。但也使他了解了這壹事實: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對有損於他們利益的走私活動也是禁止的。這就更堅定了林則徐打擊在中國領土上違法的外國商人的決心。林則徐為了反侵略需要,吸收了資本主義國家某些法的思想觀點,更使他的主權觀念增加更多的近代色彩。林則徐的愛國思想大大超出了狹隘的封建的忠君思想。他的愛,是對民族利益的關切,對國家主權的維護。這點遠遠超過過去的愛國英雄。林則徐也說過:“雷霆雨露總君恩。”但,這種忠君觀念,不過是表現他個人對皇帝的感激之恩而已。他受寵則對君主感激涕零,失寵則甘忍辱負重,置個人禍福榮祿於度外。而關系到民族生存、國家命運的大是大非,則始終保持民族氣節,堅持民族利益為重,堅持反侵略的正確道路。如,當道光皇帝以“誤國病民,莫此為甚”莫須有罪名將他革職以後,林則徐壹方面向朋友表明自己心跡,壹方面委婉地向道光皇帝抗爭。他寧可遭受罷官、流放、誹謗的折磨,也不願意放棄反侵略的崇高信念。“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這句話,鮮明地反映了這位民族英雄在民族危難時刻的民族責任感。他曾寫道:“中原若得銷金革,兩叟何妨老戍邊”,把我林則徐流放,就能使夷人退兵嗎?如果能,我老死邊疆,也心甘情願。愛國浩然正氣充滿於字裏行間。這裏流露了他對道光皇帝的內心不滿,同時也表現了他關心全民族命運,把個人生死榮辱置之度外的高尚情操。正是出於這樣的信念,他盡管受非議,受罷革,受流放,他還是在可能的範圍內,籌議海防。他手無斧柯,仍盡力向道光皇帝建議,籌防,堅持反侵略到底。即使流放途中,他做夢也夢見江南烽火連天的反侵略鬥爭。直到逝世之前,他家居福州,仍領導福州人民群眾起而驅逐英國侵略者。他的反侵略正義立場,是至老彌堅的。總之,林則徐的愛國思想,是以往民族主義思想的總結,又是近代愛國主義思想的開端,具有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