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白象食品品牌口號

白象食品品牌口號

不考慮“二次創業”,到2023年實現三個“6543.8+000億”;挖今麥郎的墻角;還是又和單食牽手了。上市後的白象壹直在尋求“轉型”,但每壹步都在“顫抖”。

01

屢敗屢戰的白象。

如今,思考紅色和高端似乎是白象的主旋律。

8月底,網絡名人品牌“五谷雜糧”完成數千萬元B輪融資,重點由白象食品集團(以下簡稱白象)獨家戰略投資。公開資料顯示,此輪融資後,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方便食品新品,白象也將向單身開放供應鏈、渠道等資源。

白象和單粒的紅線是固定的,但兩者的緣分要從去年說起。

去年,白象和單身美食只壹起做了壹件小事——他們推出了酸辣面、面條和搖滾巨星猩紅粉。誇張的包裝設計,讓這款產品有了很強的互聯網網絡名人基因,白象對它的期待是成為下壹個654.38+0億單品。面條網上價格不低,6盒約119元,每盒單價接近20元,已經妥妥的進入了高端方便面的行列。

白象太想改變了,想告別農村市場,擁抱Z時代(65438-0995-2009年出生的人),但是...

“白象的升級,相當於壹個農民換了衣服。”曾經咨詢過白象的鄭州輕工業學院營銷研究與培訓中心、首席市場專家宋對快消君的評價是,在白象升級之初,就是錯誤的。

以方便面起家的白象,更早在農村市場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並且借助骨頭湯概念,在農村主流方便面還在0.8元的時候,把價格提升到壹元,享受了壹波農村消費升級的紅利。壹組數據顯示,到2007年底,“白象”固定資產已達6543.8+06億元,綜合銷售收入40億元。

本地老板幹了很久,白象也想跨階層晉升高端。

2010公司為尋求IPO,將總部遷至北京。此後,白象大骨面升級版推出,價格從1元上調至2.5元;隨著IPO的各項操作,IPO失敗,總部搬回鄭州。

更糟糕的是,兩次搬遷導致大量人才流失;大骨頭的升級提價也失敗了,農村市場很好的壹部分在這期間成了今麥郎的囊中之物。在壹定程度上被認為是“移交”。

像上面提到的三種網絡名人食品,白象這幾年也做了很多嘗試。比如推出售價35.8元的超高端新品“骨湯煮面”;以豆漿為創新基礎,推出“豆漿面”,邀請嶽雲鵬開啟強勢代言...

目前“骨湯煮面”和豆漿面已經消失。壹盒酸辣搖滾巨猩粉網上可以查到,11元,但是銷量不理想。白象官方旗艦店月銷量只有17件。和白象預期的654.38+0億元大單產品相差不是壹點點。

但是白象似乎不同意。“和單食的合作是我們的小生意,應該不到6543.8+0億元。我們每年的業務是40-50億,這是壹個非常小的部門。”白象工作人員告訴快小軍。

白象的“華麗蛻變”沒有實現,想穿新衣的還是老傳統。

宋說:“壹個洗腳的農民,最忌諱的就是別人說他是農民,他肯定會有新名字。升級最忌諱的就是用原來的品牌和產品。”白象屬於農村市場,這個DNA是抹不掉的。

所以,當白象宣布大舉進軍網絡名人市場,想要貼近95後、900後的時候,選擇了與Z時代定位大相徑庭的“嶽雲鵬”作為自己的代言人。壹方面是想穩住原有的農村,下沈市場,壹方面是想討好年輕人的市場。

這壹點,今天的郎邁更“理解”了。

今麥郎的前身是華龍。早些年,華龍和白象壹樣,都是占領農村市場的低端產品。後來華龍也想轉型,就把名字改成了略帶洋氣的——今麥郎。

但在未能打入康師傅主導的高端市場後,金殺了個回馬槍,搶占了柏鄉的農村市場。從那以後,金進行了幾次多元化的探索和升級,他們都果斷地削減了舊的自我。比如進入日韓市場的非油炸方便面老範家面館,以全新的品牌經營,徹底告別“今麥郎”的品牌形象。

02

多樣化失敗基因

“白象的多元化基本上是失敗的,”宋說。

2010左右,白象嘗試進入主食行業。原勇字是:計劃通過鏈家在三年內開設5000家福喜面食工坊,覆蓋全國15省份。然而,公開報道顯示,三年後,鄭州大街上這樣的店只有十幾家。

2065 438+04 IPO失敗後,白象的道路變得有點野。2018年7月,白象提出二次創業。到2023年,白象計劃實現三個“10億”,即方便面、掛面等傳統業務達到10億元,新賽道業務達到10億元,F2P業務達到10億元。

其中,新賽道是指以“白象+”為戰略的白象新事業群,包括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為基因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F2P”是圍繞未來城市生活打造的全新白象平臺食品業態,包括食品企業的孵化平臺、創業平臺、商業平臺。

這個口號很響亮,很像白象進入主食行業時的腔調。在此期間,白象還做了果味水、冰紅茶和功能飲料,但在市場上知名度不高。今年又進入速凍行業。

“白象進入速凍也是後知後覺。速凍行業已經有了很大的壁壘。連小姐和三都想進入餐飲行業,留給後來者的空間已經很小了。而且細分賽道也做了。”壹位速凍行業人士告訴快消君。

接近白象公司的業內人士認為,白象多元化失敗的最重要原因是不專業,不自由。

宋對有著深刻的理解。做方便面的白象剛進入主食軌道的時候,還是方便面的思維。

白象集團的前身是糧食部糧油食品公司。雖然經歷了艱難的重組,但舊的體制和管理問題依然存在,這使得白象的管理者難以在多元化的道路上施展才華。這從白象多年的人才流失就可以看出來。

03

1+1必須大於2?

白象牽手的單品最早為大眾所知是以“狗”為形象的薯片。後來圍繞2億多“單身族”開發了休閑零食、快餐、飲品等壹系列產品。

大部分網絡名人產品都有壹個特點,就是會營銷。單粒也不例外。嚴格來說,單糧背後並不是壹家食品公司,而是壹家營銷公司,由上海全福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運營,它沒有自己的工廠,所有的單糧產品都是合作生產。

“作為初創品牌,建廠、打造自主品牌的風險比較大。不如我們做自己擅長的,輸出單壹文化、IP、內容運營。”單身美食聯合創始人盧曾公開表示,自己不生產零食,只是以內容為載體。

東極定位專家鄒文祥認為,單糧代工模式只是壹種生產方式,本質上是與消費者購買兩條平行線。但代工模式需要註意質量控制、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因為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會更高。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網絡名人美食中的三只松鼠。今年第二季度,三只松鼠幾乎沒有盈利,多次爆發食品安全問題。也有人指出,OEM模式存在隱患。

“網絡名人”的另壹個特點是,燒得快,出得也快。單食依賴於“單身狗”文化,這種文化是否會隨著主流價值觀的改變而失落,不得而知。

鄒文祥認為,正是因為語言和文化會發生變化,所以迅速崛起的網絡名人品牌需要找到壹個進入消費者心智的點。網絡名人和IP更多的是壹種戰術,而不是長期戰略。

但是,無論戰術還是戰略,有壹個特質必須永遠是“能打”。畢竟市場是要搶的。而且,大市場也不是很好。

數據顯示,近年來方便面市場壹直在下滑。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9年,方便面產量再次出現兩位數下滑,至573.3萬噸,同比下降18%。雖然2020年的疫情讓方便面行業整體逆風翻盤,但所有的方便面企業都在抓住這個機會。

對於單糧來說,需要行業內老牌企業的供應鏈、產品研發、渠道積累的推動;就白象而言,打造IP和網絡名人爆款的方式無疑是打造新產品最快的方式之壹。白象想搶占網絡名人的“捷徑”,但從月銷量僅17件的搖滾巨擘猩紅酸辣粉來看,可能只是又壹個“噱頭”。

不管“結果”幾何,白象的求變之心永遠是對的。它還年輕,什麽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