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政府為了擺脫落後,為了擺脫受外國奴役的地位,以爭得民族獨立,並且進而稱霸東亞,在改造封建國家的同時,大刀闊斧地進行國家的建設工作。維新元老的目標便是把落後的、弱小的日本建設成為壹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及經濟力量的資本主義強國。為了進行建設,有遠見卓識的元老們壹開始就認識到學習西方的重要性。為了學習西方,他們決定派遣壹個龐大的使節團,前往美國和歐洲各國進行考察。這個使節團由全權大使巖倉具視率領,伊藤博文為全權副使。該使節團的使命是與歐美各國談判修改條約,①並且對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等等進行全面考察,作為日本建設的參考。使節團在1871年11月啟程,到1873年9月前分批回國。在考察期間不斷地往國內寫信,隨時介紹情況,以便國內及時地學習到西方的先進經驗。明治元老們就是參照這些考察報告進行近代化建設的。為了建設日本,他們提出“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三大政策作為建國的指導方針。
“殖產興業”明治政府實行殖產興業政策的具體內容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杠桿,用國庫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並且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按照西方的樣板,大力扶植日本資本主義的成長。
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為全面負責推行殖產興業政策的領導機關。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經營的礦山和工場,創辦了官營企業,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並且興建鐵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內務省,與工部省配合,***同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內務省利用國家資金,創辦了千住呢絨廠、新町紡紗廠和愛知紡紗廠等近代化的“模範工廠”。其目的是讓它們起示範作用,以推動私人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為了加速工業化的進程,政府在1880年又發布“官業下放令”,把官營企業轉讓給與政府有密切聯系的、享有特權的大資本家。這標誌著日本的“殖產興業”政策的根本性轉變,它放棄了以國營企業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工業化方針,轉而實行大力扶持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方針。由於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護,從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現了早期工業革命的熱潮。工業革命席卷壹切工業部門,而以紡織業為重點的輕工業發展得特別迅速。在1885—1890年的短時期內,棉紡廠就從20個增加到30個,紗錠也從7萬個增至28萬個。棉紗的產量也增加大約8倍。到1890年,日本已從棉紡織品進口國變成為壹個棉紗出口國。
“文明開化”文明開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紀70—80年代推行的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文化科學、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文化運動。教育改革在文明開化運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培養建設資本主義新國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產業工人和軍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學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國家建立了包括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實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學校體系,並努力在全民範圍內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的文明開化政策影響下,壹些洋學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於明治6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傳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學術團體——“明六社”,創辦機關刊物《明六雜誌》,積極宣傳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義、歐化主義,對日本人民進行啟蒙教育。明治政府還采取壹系列具體措施,如“改歷”、“易服”、“剪發”等,以改變中世紀的風俗習慣,倡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富國強兵”明治政府三大政策是互相聯系的。在維新元老心目中,“富國強兵”是最高目的,而“殖產興業”及“文明開化”只不過是手段而已。在“富國強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取消舊的軍制及建立新的軍制。提出改革軍制的是山縣有朋,他認為改革軍制的目的就是“內以鎮壓草賊,外足以伸張對峙之勢力”。可見,“富國強兵”不但為了抵抗外來侵略,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了鎮壓人民及對外侵略。
軍制改革的主要內容便是模仿西方,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備軍。1872年頒布征兵詔書和1873年頒布征兵令,標誌著建設新軍的開始。實行征兵制就是軍制上的革命,就是取消封建武士軍隊,剝奪武士壟斷軍隊的特權,從民眾中征兵,建立資產階級軍隊。在建立新式軍隊的同時,解散了在維新初期由諸藩軍隊改編的舊式軍隊。但是,實行征兵制也包含了不平等的因素,官吏、專門學校的學生可以免除兵役,而且富人只要繳納代役費270元者,亦可以免除兵役。
新式軍隊稱為“皇軍”,向軍人灌輸忠於天皇的封建思想。1878年頒布的“軍人訓誡”要求軍人把天皇當作“神”來崇拜,並且以所謂“武士道”精神作為軍人的行為準則。“武士道”精神是純粹的封建性的東西,其主要內容是:“忠君”、絕對服從、不怕死及野蠻的侵略思想。
“富國強兵”政策的貫徹,使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不久,就走上了瘋狂的對外侵略的道路。
明治維新是在作為社會形態更替的前提條件的資本主義關系及資產階級還沒有成熟的情況下,由於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外部壓力的催化作用,為了克服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而提早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它同時面臨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雙重任務。在國內,它的主要任務是摧毀德川幕府的封建專制統治,消滅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制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割據狀態,實現國家的統壹,並使日本迅速地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在國際上,它的主要任務是擺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壹系列不平等條約而強加給日本的殖民枷鎖,克服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維護日本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在當時日本的具體條件下,民族革命任務的最終完成,有賴於民主革命任務的順利解決,因此,民主革命的任務成為明治維新所面臨的首要任務。
明治維新取得的積極成果主要是:(1)它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使日本社會由落後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的階段,並在這個基礎上使日本僅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2)它為日本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創造了條件,使日本成為亞洲唯壹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因此,明治維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歷史上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
但是,明治維新也有其消極的壹面。這首先表現在,日本雖然經歷了壹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但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作為壹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又是不徹底的。其次,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日本雖然通過明治維新順利地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但卻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壓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為壹個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