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天下不崇尚儒學已經很久了。
現在的士大夫,開口必自稱儒。儒者到底是怎麽樣的呢?戴高冠系博帶、穿廣袖衣就能稱得上儒者嗎?手持簡冊、 *** 不息就能稱他為儒者?又何況以筆濡墨圈點文章、編織華美的文辭就稱得上儒者,遠遠不是這樣的啊。
除去這些不談,像西漢的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的歐陽歙、張酺、胡廣,世人稱之為大儒,果真能配得上儒者之名嗎?魯地人顏太初,字醇之,壹直看不起這些(人)。讀先王之書,不求甚解,只求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罷了。
明白道理後,不只誦讀(先王之書)。來在人前顯擺,還要踐行它。
他看起來與鄉民沒什麽分別,外在形象低調。他低調是因為先王之道湮滅無聞,所以他要尋求天下國家政理風俗的得失,寫詩文來宣揚先王之道。
景祐初年,青州牧荒淫放蕩,向往嵇康、阮籍的為人,當時四方的士大夫樂於沒有名教的約束,壹致效仿他。逐漸形成風氣。
顏太初厭惡他是大亂風氣的源頭,寫了《東州逸黨》詩以譏諷他。詩於是傳到朝中,天子立即治青州牧罪。
又有鄆州牧對屬令的清廉正直與自己唱反調大感惱火,就誣陷他並治罪,把他打死在獄中。屬令的妻子弱小不能自己上訴,顏太初向來與屬令交好,同情他冤死。
寫《哭友人》詩,(於是)鄆州牧也被罷官。當時有人向朝廷推薦顏太初博學有文采,皇上下詔任命他為國子監直講。
恰好有壹個向來與顏太初不對付的禦史,向皇上進言說顏太初為人狂放不羈,不可以任學官。詔書到達後,改令顏太初為河中府臨晉主簿。
顏太初為人,其實寬厚溫良有政績。並非狂人。
從臨晉又改任應天府戶曹,掌管南京學宮,死在睢陽。舊例,判、司、簿、尉四次考課,只要沒有殿負(因欠國家賦稅而考課居下),按舊例要升任縣令。
即使愚鈍懦弱衰老壹無是處的人,只要熬夠年數,必能得到這壹職務。然而太初才識過人,(雖然)中進士脫去布衣近十年。
最終還是沒能擺脫判、司、簿、尉的職務壹直到死,死時只有四十多歲。唉,天喪儒者,壹定讓他要陷入悲慘的境地嗎?不是說犬吠所怪,小人必定被鏟鋤嗎?為什麽他的仕途與壽命困窘到如此地步?世人見顏太初官職壹般,他的文章又經常指責人。
心裏有鬼的人厭惡聽到他。雖然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怎麽重視他,所以棄失的文章很多,我只得到其中的兩卷。
在同州又得到他所寫的《題名記》,現在結集為它們作序。前世的士人名聲不顯於當時,然而言語立於後世的人很多。
太初雖然官職微賤且早早掛了,但他的文章難道壹定不能留傳嗎?以後見到這些文章的人。看到他的《後車》詩,就不會忘記鑒戒了;看到他的《逸黨》詩,那麽禮義就不再敗壞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詩,那麽即使是酷吏也心中有愧了;看到他的《同州題名記》,那麽郡守就知道弊政了;看到他的《望仙驛記》,則郡守就不再麻煩廚傳(驛站)了。
由此看來,好處大大呀!原文: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發言必自稱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帶、廣袂之衣謂之儒邪?執簡伏冊、 *** 不息謂之儒邪?又況點墨濡翰、織制綺組之文以稱儒,亦遠矣。舍此勿言,至於西漢之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之歐陽歙、張酺、胡廣,世之所謂大儒。
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魯人顏太初,字醇之,常憤其然。讀先王之書,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誦之,以誇誑於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與鄉黨無余,於其外則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猶翳如也,乃求天下國家政理風俗之得失,為詩歌洎文以宣暢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蕩為事,慕嵇康、阮籍之為人,當時四方士大夫樂其無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風。
太初惡其為大亂風俗之本,作《東州逸黨》詩以刺之。詩遂上聞,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鄆州牧怒屬令之清直與己異者誣以罪,榜掠死獄中。妻子弱不能自訴,太初素與令善,憐其冤死,作《哭友人》詩,牧亦坐是廢。
於時或薦太初博學有文,詔用為國子監直講。會有禦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學官。
詔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臨晉主簿。太初為人,實寬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臨晉改應天府戶曹,掌南京學,卒於睢陽。舊制,判、司、簿、尉四考,無殿負,例為令錄。
雖愚懦昏耄無所取者,積以年數,必得之。而太初才識如此,舉進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脫判、司、簿、尉之列以終身,死時蓋年四十余。
噫,天喪儒者,使必至於大壞乎?將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見鋤也?何其仕與壽兩窮如此?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余止得其兩卷。在同州又得其所為《題名記》,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顯於時,而言立於後世者多矣。太初雖賤而夭,其文豈必不傳?異日有見之者,觀其《後車》詩,則不忘鑒戒矣;觀其《逸黨》詩,則禮義不壞矣;觀其《哭友人》詩,則酷吏愧心矣;觀其《同州題名記》,則守長知弊政矣;觀其《望仙驛記》,則守長不事廚傳矣。
由是言之,為益豈不厚哉!
擴展資料:
作者在記敘顏太初生平經歷中,表達了欣賞的態度並寄寓深切同情。在。
2. 《太初雜文序》翻譯《太初雜文序》參考譯文天下不崇尚儒學已經很久了。
如今世上的士大夫們,開口必自稱是儒者.真正的儒者是什麽樣的呢?高高的帽子、寬寬的衣帶、肥肥的衣袖,穿成這樣就可以叫做儒者嗎?手持竹簡、伏案讀書、哼哼呀呀地不停地念叨就叫做儒者嗎?又或者用壹點點墨汁濕潤著筆尖,編織壹些充斥華麗詞藻的文章來號稱儒者,也和真正的儒者差得遠了。除了這些不說,至於西漢的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的歐陽歙、張酺、胡廣,世人所謂的大儒者,真的足可以稱得上儒者的名號嗎乎?魯人顏太初,字醇之,常常為這種情況感到憤慨。
他立讀先王的書籍,不研究章句,壹定探求其中的道理。掌握了先王書中的義理以後,不是僅僅稱道它,用來誇大欺騙世人,而是必定親自去實踐。
在於自身的道理就毫無保留地教給鄉親們, 在於自身之外的道理卻不能夠發揚光大。不能發揚光大,先王的道理如同被遮蔽壹樣,於是他就探求國家政理風俗的得失,寫成詩歌、寫到文章裏來宣揚傳播。
景裕初年,有個青州牧用荒淫放蕩的態度辦事,仰慕嵇康、阮籍的為人,當時那些不受名分禮教束縛的士大夫們,壹致效仿他,逐漸成了風氣。太初厭惡這種現象,認為這已成為大亂風俗的根本,寫了《東州逸黨》壹詩來加以諷刺。
這首詩於是被皇上聽到,天子急迫地治了青州的罪。又有壹個鄆州牧,對清廉正直和自己政見不同的下屬縣令感到憤怒,就拿罪名誣陷人家,在獄中把人家拷打致死。
縣令的妻兒弱小不能自己申訴,太初平時和縣令關系友好,可憐他蒙冤死去,寫了《哭友人》詩,鄆州牧因此事被罷免。這時有人推薦太初博學有文才,下詔任用為國子監直講。
恰逢有個向來對太初很不友善的禦史,上書說太初狂妄急躁,不可以任用為學官。詔書即刻下達他所在的地方,改任河中府臨晉主薄。
太初為人,實際上寬容善良,很有政績,不是狂妄急躁的人。從臨晉改任應天府戶曹,做南京掌學,死在睢陽。
按照舊制,判、司、簿、尉四類官職的考核,只要不是因為欠國家財稅而考核為下等,壹律可以升職列為縣令名錄。即使是愚笨怯懦、年老昏憒沒有什麽優點的,積累到壹定的年數,也壹定能夠升遷到縣令級別。
然而太初如此的有才華學識,考中進士進入仕途接近十年,最終壹生也沒能擺脫判、司、簿、尉的行列,死時年僅四十多。唉!難道是上天要儒者淪喪,讓他們壹定要特別悲慘嗎?要讓俗人群聚詆毀賢者,讓怪笑的小人壹定受到鏟除嗎?為什麽他的仕途和生命這麽悲慘?世人看到太初官職不是很高,又加上他的文章有很多的指責和批判,有些缺點毛病的人很討厭聽聞他的文章。
雖然得到他的文章,卻不是很重視,所以他的詩文被遺棄散失的居多,我僅得到其中的兩卷。在同州又找到他所寫的《題名記》,現在收錄集中並寫了序。
前代的讀書人活著時地位不顯赫,但文章在後代長存的太多了。顏太初雖然地位低壽命短,他的文章難道壹定流傳不了嗎?將來有看到這些詩文的人,讀他的《後車》詩,就會不忘借鑒引以為戒;讀他的《逸黨詩》,那麽禮樂不會毀壞了;讀他的《哭友人》詩,那麽殘酷的官吏心中有愧了;讀他的《同州題名記》,那麽太守地方長官就明白弊政了;讀他的《望仙驛記》,太守地方長官不從事享受美食了。
由此說來,這本書帶來的好處不是很豐厚嗎?(杭州仁和外國語學校郭湘伊譯)。
3. 含有梁鴻二字的詩句1、梁鴻元與世相疏(元·元好問·《鷓鴣天》)
2、梁鴻舉案(元·元好問·《滿庭芳》)
3、梁鴻五噫(唐·李瀚·《蒙求》)
4、梁鴻寄食吾何(宋·陸遊·《放歌行》)
5、梁鴻德耀會稽日(唐·李白·《和盧侍禦通塘曲》)
6、梁鴻不肯仕(唐·白居易·《贈內》)
7、梁鴻不因熱(唐·駱賓王·《夏日遊德州贈高四》)
8、梁鴻去桑梓(南北朝·謝靈運·《會吟行》)
9、梁鴻去桑梓(南北朝·謝靈運·《會吟行》)
10、梁鴻空五噫(宋·顏太初·《東州逸黨》)
11、梁鴻入會稽(唐·李白·《口號贈徵君鴻 此公時被征》)
12、梁鴻夫婦欲雙飛(唐·陸龜蒙·《聞襲美有親迎之期因以寄賀》)
13、梁鴻頭白五噫歌(宋·朱繼芳·《和顏長官百詠·客路》)
14、梁鴻正須婦(唐·王績·《山中敘誌》)
15、梁鴻夫妻虛適越(唐·顧況·《洛陽行送洛陽韋七明府》)
16、梁鴻墓下歸(宋·王安石·《致仕邵少卿挽辭二首》)
17、梁鴻方北謫(宋·華嶽·《次李信州七十韻》)
18、梁鴻安可追(唐·錢起·《送張五員外東歸楚州》)
19、梁鴻妻亦高(宋·曾鞏·《南源莊》)
20、梁鴻避世身不仕(明·林鴻·《過高逸人別墅》)
給妳推薦這些,希望對妳有幫助~
4. 《“李沆,字太初”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作者: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19分)李沆,字太初,洺州肥鄉人。沆少好學,器度宏遠,太平興國五年,舉進士甲科。
相府召試約束邊將詔書,既奏禦,太宗甚悅,命直史館。雍熙三年,太宗謂宰相日:“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即命中書召試,並除右補闕、知制誥。沆位最下,特升於上。
四年,與翰林學士宋白同知貢舉。謗議雖眾,而不歸咎於沆。
入翰林為學士。 會契丹犯邊,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師肅然。
真宗還,沆迎於郊,命坐置酒,慰勞久之。真宗問治道所宜先,沆日:“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此最為先。
”問其人,日:“如梅詢、曾致堯等是矣。”帝嘗語及唐人樹黨難制,遂使王室微弱,蓋奸邪難辨爾。
沆對日:“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盧杞蒙蔽德宗,李勉以為真奸邪是也。”真宗日:“奸邪之跡,雖曰難辨,然久之自敗。”
壹夕,遣使持手詔欲以劉氏為貴妃,沆對使者引燭焚詔,附奏日:“但道臣沆以為不可。 ”其議遂寢。
帝以沆無密奏,謂之日:“人皆有密啟,卿獨無,何也?”對日:“臣待罪宰相,公事則公言之,何用密啟?夫人臣有密啟者,非讒即佞,臣常惡之,豈可效尤?”沆為相,王旦參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嘆曰:“我輩安能坐致太平,得優遊無事耶?”沆日:“少有憂勤,足為警戒。
他日四方寧謐,朝廷未必無事。”後契丹和親,旦問何如,沆日:“善則善矣,然邊患既息,恐人主漸生侈心耳。”
旦未以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盜賊奏之,旦以為細事不足煩上聽。
沆曰:“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沆沒後,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納款,遂封岱祠汾①,大營宮觀,蒐②講墜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識之遠,嘆日:“李文靖真聖人也。”
遂謂之“聖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將朝,疾作而歸,詔太醫診視,撫問之使相望於道。
明日,駕往臨問,賜白金五千兩。 方還宮而沆薨,年五十八。
上聞之驚嘆,趣駕再往,臨哭之慟,謂左右曰:“沆為大臣,忠良純厚,始終如壹,豈意不享遐壽!”言終又泣下。廢朝五日,贈太尉、中書令,謚文靖。
沆沒後,或薦梅詢可用,真宗曰:“李沆嘗言其非君子。”其為信倚如此。
(節選自《宋史?卷二八二?列傳第四十壹》有刪節) 註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陰。②蒐:(sǒu),同“搜”。
③墜典:指已廢亡的典章制度。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 (3分) A.同知貢舉 知:執掌 B.然久之自敗 敗:失敗 C.沆待漏將朝 漏:計時工具,引申為時間 D.趣駕再往 趣:急忙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壹組是( ) (3分) ①沆位最下,特升於上 ②謗議雖眾,而不歸咎於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議遂寢 ⑤李文靖真聖人也 ⑥李沆嘗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 (3分) A.李沆忠良純厚,始終如壹,為理政事,經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識之遠,他當初預言之事後來大都出現,王旦驚嘆其為聖人,稱其為“聖相”。 C.李沆襟懷坦蕩,公事公辦,素來看不起那些常進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擔心真宗正值年輕,血氣方剛,不讓他知道天下諸事艱難,就會縱情聲色犬馬, 或者勞民傷財。 7。
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0分)(1)帝嘗語及唐人樹黨難制,遂使王室微弱,蓋奸邪難辨爾。
(5分)答:(2)夫人臣有密啟者,非讒即佞,臣常惡之,豈可效尤? (5分)答:。
5. 管鮑之交的文言文壹、文言文原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
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 ***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
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豈管仲之謂乎?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二、譯文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
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占用鮑叔的壹部分財產,鮑叔卻壹直待他很好,不因這而生怨言。
後來鮑叔服侍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
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後,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壹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婪的人,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處境惡劣,而鮑叔不認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
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茍活,鮑叔不認為我 *** ,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薦舉了管仲之後,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幹,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政為相之後,憑借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所以他的著作中說:“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壹定制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
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 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於推行,壹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勢而給予;壹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於轉禍為福,轉敗為功。十分註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利害得失。
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
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的時候,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管仲卻堅持歸還,讓魯國信重齊國,天下諸侯也因此而歸附於齊。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並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後,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於諸侯之中。
太史公說:我讀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們說的都很詳細。讀過他們的書,想考察他們的事跡,所以編寫了他們的傳記。
至於他們的書,世上大都能見到,因此不論述,只是論述他們的壹些軼事。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但孔子卻小看他。
莫非認為周朝的統治已經衰微,桓公既是賢君,而管仲不勸勉他實行王道。
6. 文言文《探驪得珠》的原文與意思探驪得珠
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很久很久以前,有壹戶人家住在黃河邊上,靠割蘆葦、編簾子簸箕為生,日子過得非常貧困。
有壹天,兒子在河邊割蘆葦,烈日當空,曬得他頭昏眼花,於是他就坐下來休息。他望著眼前的河水在陽光下閃耀著粼粼波光,想起父親說過,在河的最深處有許多珍寶,可是誰也不敢去,因為那裏住著壹條兇猛的黑龍叫驪龍。他想,要是潛到河底,找到珍寶,我們壹家人就用不著像現在這樣壹天幹到晚,三頓還吃不飽,不如豁出去試壹試。他把心壹橫,三下兩下脫了衣服,壹頭紮進冰冷的河裏。
開始他還看得見四周的小魚在遊來遊去,再往深處,光線變得越來越暗,水也越來越涼,最後,他什麽都看不見了,四周壹團漆黑。他心裏有點害怕,不知該往哪兒遊。就在這時,不遠處有壹個圓圓的物體在閃閃發光,定睛細看,啊,原來是明珠!他憋足壹口氣遊過去,雙手抱住明珠,使勁壹拽,明珠就到了他懷裏。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後撒腿就往家跑。
父親壹見明珠,就問他是從哪兒得到的。他把經過壹五壹十地向父親講述壹遍。父親聽了說:“好險哪!這顆價值千金的明珠是長在黑龍下巴底下的,妳摘它的時候黑龍必定是睡著了。它要是醒著,妳可就沒命了。”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