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是18年法國近代資產階級的進步思想家。他不僅在政治理論上領導了法國大革命,而且對近代的宗教、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革也給予了極大的啟發和指導。就是這樣壹個偉人,寫教育文學如履薄冰。他努力了20年,然後花了3年時間寫出來,最後編成了這部不朽的作品——艾米莉。由此,他的《愛彌兒》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並駕齊驅,成為古今中外所向披靡的教育巨著,成為人類教育史上最珍貴的遺產。
在我打開這本書之前,我以為這樣壹個偉人寫的巨著應該是需要意誌的,甚至需要看壹些文獻來幫助我理解。我不想。從第壹頁開始,字裏行間,我仿佛在和壹個睿智、尊重自然、極其隨和、極其嚴厲的老人對話,他對待孩子生命的成長。他是如此的深情,急於訴說。就像流淌在群山蔥蘢森林中的清泉浸潤著妳的內心,給了我壹個在教育領域徘徊了近17年的教育工作者很深的啟示,也讓我的教育心情豁然開朗了很多,尤其是在當今混亂的教育困惑中。
《愛彌兒》的主題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發展孩子的天性。這種說法真的很普遍,壹點都不時尚。但讓我震驚的是,就是這麽壹個普通的道理。對於今天豐富多彩、層出不窮的教育時尚思想來說,這樣壹個卑微的主題,需要偉大的教育家盧梭在第壹、二卷和代表作中加以論述和論證。尤其讓我難過的是,從18世紀到現在的21世紀,已經過去了三個世紀,但人們在教育下壹代的觀點和實踐中仍然不斷迷失,總是被許多不可預測的新教育思想所迷惑,走錯方向。相對於我們現在的基礎教育,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難道不是迷失了方向嗎?選取壹些我們相距甚遠的例子,和同行“練茶”。
第壹,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頭訓練,而在於實踐;我們壹開始生活,就開始教育自己;我們的教育始於我們的生活。短短三句話,只要我們坦誠相待,就會發現現實中我們的做法有時相差甚遠。作為老師,我們似乎更多的是說教,或頤指氣使,或語重心長。* * *的心態就是用老師的尊嚴居高臨下的說教。* * *的特點是,我們不是平等的去傾聽和理解,而是用經歷過的人的“智慧”去指出,總是正確的,卻從不觸及表面。孩子在理性上“認可”老師是正確的代表,但在情感上卻止不住難過、痛苦或逃避。教育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教育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相融。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縮小了教育的領域。我們老師更關註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什麽知識,鍛煉了什麽能力,學生有沒有學過,能力發展了多少。雖然新課程不斷強調關註過程和方法,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但實際教育實踐中的土壤很少,或者說只有播種,很少培養。當然,我也為我們老師叫屈。似乎我們的責任越來越重,政治化、任務化、行政化的味道越來越濃,而我們擁有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我們的言行和思想,仿佛在壹列火車的軌道上,永遠像同伴壹樣前行,卻永遠無法交叉融合。
第二:順應自然,順著她為妳畫的路走。她經常鍛煉她的孩子。她用各種考驗磨礪自己的氣質;她讓他們從小就知道什麽是煩惱和痛苦。說得多好,只要是生命,從出生開始,自然會用各種磨難來鍛煉意誌,磨礪氣質,強身健體。但是我們聰明的人類似乎太聰明了,總想用人類的力量來阻擋大自然的力量。雖然我們懷抱著愛的理由,比如摔倒後立刻抱起壹個孩子,深深地把過錯歸咎於地面;例如,當孩子失敗時,我們總是擔心安慰他們,甚至用禮物來安撫他們...有很多例子,從中我們雖然總是得到壹時的溫暖,但從宏觀和長遠來看,受教訓的總是聰明人自己。所以,所有的家長和老師都需要放下關心和愛護的形式。當孩子在自然生活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認為關心就是愛。有時候“旁觀”甚至“冷眼旁觀”才是真正的愛,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明白自然的道理,學會遵從自然的意誌,成為壹個遵從自然規律的人。
第三:...在壹個孩子被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教導之後,也就是說,在用壹些他不理解的語言或對他沒有好處的東西填充他的頭腦,並用它們培養的情感扼殺他的天性之後...這個老師要培養他充分培養的人造病原體,教給他所有的知識,但是沒有教他認識自己,利用自己的長處,沒有教他如何生活,如何生活。最後,當這個既是奴隸又是暴君的孩子,充滿了知識卻缺乏理性,身心脆弱,暴露出自己的無知、驕傲和種種惡習時,大家都會對人類的痛苦和邪惡感到悲哀。在我們的課堂上,跟著教材走,我們是不是看起來是在以未來的名義,給孩子們傳授現在既無益又無用的知識?我們面對班級的時候,是不是也因為需要面對全班而忽略了學生的天性?看看現在的學生,確切的說,看看這些獨生子女的寶貝們,他們都是沈重的,獨特的,至高無上的。他們的暴君,脆弱,以自我為中心的特質真的很普遍嗎?充滿了生活中教育的現實,18世紀的盧梭早就對老師大喊大叫了!
還有很多,比如“只要父母之間沒有親熱的感情,只要家庭聚會沒有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甜蜜,壞的道德就必然會填補這些空缺。”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是問題兒童或者鐵證如山,所以對愛的包容,對愛的甜蜜,是健康孩子的營養必需品。比如“只有壹門學科是必須教給孩子的。這個課題是做人的天職。這門學科是壹個整體,不可分割的。”我們壹直認為孩子的成長都是大人負責,她什麽都需要大人教。不可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職才是成年人必須承擔的教育責任,其他壹切都要遵從天性和孩子的天性。比如“從孩子開始有辨別事物的能力開始,他就必須選擇我們給他的東西。”我們的父母老師早就習慣了以愛的名義接管,孩子也早就習慣了伸手拿衣服,張著嘴接受食物。當他壹個人的時候,孩子對自然不再是善良和快樂,而是陌生和害怕,於是他們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生存能力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社會中成長...事實上,有許多教訓,我們可能感到困惑。看教育經典。它們讓我們頭腦清醒,心靈純凈,可以讓我們回歸教育的本質,接近教育的本真。
我慎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