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工農革命軍到中國工農紅軍的發展演變
1927大革命失敗後,中國* * *生產者從失敗中認識到武裝鬥爭和軍隊組織的重要性。8月1日,在中國前敵委員會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二方面軍第十壹軍大部、四方面軍壹部、二十軍全部、五方面軍第三軍教育兵團和南昌警察局警察等兩萬余人在南昌附近舉行武裝起義。起義部隊編成第11軍、第20軍、第9軍。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壹槍,標誌著中國* * *生產者黨獨立領導的武裝鬥爭的開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起義時沒有公開展示中國* *生產者黨的旗幟,起義部隊仍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的番號,仍稱為國民革命軍。
1927年中期,中央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把領導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當時黨的最重要任務。但農民起義後,“八·七”會議沒有具體規定如何召集他們的武裝力量。直到21年8月,中共中央才在《關於中國生產黨的政治任務和策略的決議》中明確提出“建立工農革命軍”,“這支軍隊應有非常廣泛的政治工作和黨代表制度”。8月23日及以後,中共中央* * *在給中共湖南省委等* * *生產黨組織的指示信中提出,領導農民起義的農民自衛軍和工農自衛軍,起義成功後改名為工農革命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和指示,大部分地方* * *生產黨組織在領導農民秋收起義的過程中,把工人糾察隊、工農自衛軍、愛惜自衛軍等工農武裝力量合並為統壹的工農革命軍。在將各地起義武裝改名為工農革命軍的過程中,情況不同,稱謂也不同。
有的在領導起義前,把工農武裝改為工農革命軍。湘贛邊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起義前將原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團、平漢工農誌願軍、濟陽工農誌願軍、安源工人糾察和礦警總隊,以及部分來自鄂南崇陽、邊城的農民自衛軍,合並為工農革命軍第壹師,後舉行武裝起義。1928年春,賀龍等人在湘西桑植地區,先與親屬及舊總部下的武裝組成工農革命軍,後舉行起義。
他們有的在起義成功後,把起義武裝改名為工農革命軍。1927 165438+10月,湖北黃安、麻城兩縣的農民自衛軍,起義後編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928 65438+10月,工農革命軍二東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七軍。1927年10月至1928年春,贛西、贛南農民起義後,工農革命軍第七、第九縱隊和第十五、第十六縱隊分別成立。1928年春,湘南起義勝利後,湘南中央特委組織宜章、耒陽、陳縣、永興、資興等農業軍分別編入工農革命軍第三、第七、第九師。但部分地區起義後,起義武裝雖然也叫革命部隊,但與中央規定的工農革命稱號並不完全壹致。比如1927,10年6月中旬,河南省確山縣委領導的農民起義,稱為農民革命軍。1928 65438+10月方誌敏等人領導義恒農民起義。起義武裝被稱為土地革命軍,在某些地區壹般被稱為遊擊隊。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布了《軍事工作大綱》,對軍事運動的總原則、工農武裝的擴大、紅軍的建立、軍隊中的黨的組織和政治工作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其中規定:“割據地區建立的軍隊可正式命名為紅軍,原工農革命軍(軍)名稱可廢止。”65438年6月至0928年6月,革命根據地的工農革命軍和其他工農武裝,根據中共中央頒發的《軍事工作大綱》的規定,開始陸續改稱紅軍。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召開紅軍代表全國會議。會上決定,全國各地的紅軍集中組建軍團。1928年6月至1934年9月,紅軍組建了第1軍、第3軍、第2軍、第5軍、第6軍、紅九軍、第8軍。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紅軍編成紅壹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1933年5月,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決定組織中國工農紅軍總部,任命朱德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周恩來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
從中國工農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演變
1937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中國工農紅軍將領發出通電,自告奮勇殺敵。中央派代表與國民黨政府就中國工農紅軍的整編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直到8月22日,國民黨政府才正式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8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中國工農紅軍第壹、二、四方面軍和陜北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為總指揮,彭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任為政治部主任,左權為副總參謀長,為政治部副主任。軍隊* * * 4.6萬人。隨後,八路軍各師相繼開赴華北抗日前線。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將八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隸屬第二次世界大戰區序列,任命朱德為第十八軍總司令,彭為副總司令。14日,朱德、彭發布關於八路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的通令:“我11日接到南京軍委通知,我自己的中路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朱德任總司令,彭任副總司令。”自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以來,八路軍的名稱給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國民政府勒令其更改番號,但壹般情況下,人們還是習慣稱其為八路軍。
8月1937,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遊擊區工作的指示》,提出為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新形勢,各遊擊區應在保存和鞏固革命武裝力量,保證黨的絕對領導的原則下開展工作。規模較大的紅軍可以與附近的國民黨駐軍和地方政權協商改變番號和編制。我們的壹切武裝力量,在沒有真正同當地國民黨政府和國民黨守軍談判之前,都可以自動換號,以抗日義勇軍和抗日遊擊隊的名義進行獨立活動。這樣,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浙江、湖北、河南、安徽等南方八省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零五地區遺留下來的相當數量的紅軍和遊擊隊,經過談判和鬥爭,已經改編為抗日義勇軍和抗日遊擊隊。
南方遊擊區在同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的同時,中央也派代表同國民黨談判南方紅軍和遊擊隊的整編問題。根據雙方協商達成的協議,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37 10年6月正式宣布,在南方八省活動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四軍(以下簡稱新四軍)。隨後,中央經與國民黨協商,任命葉挺為司令員,項英為副司令員,張為參謀長,袁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同年2月25日,1938,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0月6日遷至江西南昌。後遷至皖南歙縣巖寺。新四軍有四個支隊,1特務營。全軍* * *約10300人。新四軍整編後,各支隊立即奔赴長江南北抗日前線。
1941年1年“皖南事變”發生後,為反擊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反動命令,中央軍委於1941年1年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新四軍新總部設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部為基礎,將活躍在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統壹整編為七個師和壹個獨立旅,兵力9萬余人,繼續堅持華中敵後抗戰。
從八路軍、新四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演變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壟斷了勝利果實,消滅了中國的* * *產黨及其武裝力量,並陰謀發動內戰。為適應國民黨即將發動內戰的形勢,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各戰略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調整戰略部署:海關地區解放軍主力11000000人和黨政軍幹部20000余人被派往東北;浙江、蘇南、皖南、皖中的新四軍撤至長江以北;湖北人民抗日救世軍(即八路軍南支隊)和我河南軍區部隊撤至以桐柏為中心的鄂豫人民解放軍,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
6月365438+10月31、1945日,東北人民自治軍由關內各解放區部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組成,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別任第壹、第二政委,、、周保忠分別任第壹、第二、第三副軍長,小任第四副軍長兼參謀長。1946 65438+10月14,東北人民自治軍更名為東北民主聯軍。
在調整戰略部署的同時,中央對野戰兵團的組建和指揮關系作出指示,要求所有戰略區域都要配備機動突擊部隊,機動能力可以很強,即可以在沒有自己戰略區域的其他地區作戰。根據中央的指示,各戰略區的部隊陸續改編,先後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晉察冀野戰軍、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到6月1946,全軍共編成27個野戰縱隊(有的叫師),6個野戰旅。野戰部隊610000,地方部隊66萬。
1946年6月,國民黨公開撕毀兩國簽訂的停戰協定,悍然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人民解放戰爭全面展開。由於戰略任務的根本變化,解放區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更名為人民解放軍。如西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於1947年7月正式命名為解放軍西北野戰軍。東北民主聯軍1948+10月更名為東北人民解放軍。
1947 10 6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重申人民解放軍的作戰宗旨是“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解放”。宣言號召“推翻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並宣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八項基本政策。同壹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重新頒布了《三項紀律八項通知》。
根據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中國中央軍委於同年6月發布了關於統壹全軍編制和兵團番號的通令。《通令》對全軍的組織和番號作了統壹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分為野戰軍、地方軍和遊擊隊。野戰軍的縱隊改名為軍,軍以上有兵團和野戰軍兩級,軍以下壹般按三三級編制。《通令》中也明確規定了解放軍的稱謂。雖然在1946內戰爆發後,中央、中央軍委的文件和新華社的報道中出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等稱謂,雖然在全面內戰爆發後,各部隊陸續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但各地區對部隊的稱謂和使用卻長期不統壹。因此,上述通令規定,團級、師級單位壹律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如“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X兵團”、“中國人民解放軍XX軍”。全軍統壹編制和命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現正規化的重要組織措施。
1949 65438+10月15中國中央軍委又發出指示,指出根據戰爭的發展,去年6月165438+10月1各野戰軍已不適宜命名為第壹野戰軍,決定改為按序數排列。按照中央軍委指示,10月至6月,1949+65438,人民解放軍各部隊進行整編。同時,在長江以南地區堅持鬥爭的四支較大的遊擊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區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閩浙贛邊區縱隊。隨後,其他地區的遊擊隊先改編,再編成縱隊或兵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指出:“我們的國防將會鞏固,不容許帝國主義者再來侵略我國。在英勇的、久經考驗的人民解放軍的基礎上,我們的人民武裝力量必須得到保存和發展。我們不僅會有強大的陸軍,還會有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海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人民解放軍除了繼續完成統壹祖國大陸的使命外,還擔負著保衛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任務。同時,不斷加強自身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先後組建了空軍、海軍、炮兵、裝甲兵、防空兵、公安軍、工程兵、鐵道兵、第二炮兵等兵種(部分因軍隊發展需要進行了精簡整編)。人民解放軍已經從單壹的軍隊發展成為多兵種的現代化革命軍隊。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人民解放軍的建設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這支偉大的人民軍隊,正以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輝煌成就,以威武文明之師的嶄新歲月,闊步邁入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