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廣播體操的歷史發展

廣播體操的歷史發展

1951年11月24日,第壹套廣播體操公布。同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會和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等9個單位發出關於推行廣播體操活動的聯合通知。同時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廣播事業局和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聯合決定,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舉辦廣播體操節目,領導全國人民做作操。1951年1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廣播體操研究小組的文章《大家都來做廣播體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體操節目從1951年12月1日開始播放,各地人民廣播電臺陸續開始播放。每天喇叭壹響,千百萬人隨著廣播樂曲做操,這是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的新鮮事。

從1951年新中國第壹套成人廣播體操頒布開始,迄今為止中國已經先後頒布了九套成人廣播體操。廣播體操的歷史是中國群眾體育運動的縮影,更蘊含著壹代又壹代中國人的青春記憶。回首廣播體操60多年來走過的足跡,或許更能幫助我們理解體育的根本宗旨:讓更多的人在運動中強健身體。

創編全民健身操的建議,與發展群眾體育運動的思路不謀而合。

1950年年底,壹份手寫的報告遞交到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內容是建議新中國創編壹套全民健身操。打報告的人叫楊烈,當時是體總籌委會的秘書。

建國之初,新中國的體育事業剛剛起步。全國體育總會還沒有正式成立,只有壹個籌委會在代行職責,由團中央直接管理。籌委會就在王府井南口的壹棟小樓裏辦公,和全國青聯在壹起,工作人員也只有幾名。當時新中國的體育事業也沒有任何基礎可言,壹無場地,二無器械,全北京只有壹座正規的體育場——先農壇體育場,還是1937年修建的。除此之外,連壹個帶看臺的籃球場都沒有。

1950年8月,體總籌委會向前蘇聯派出了新中國第壹個出國訪問的體育代表團,希望學習並效仿當時蘇聯的體育制度。楊烈是12名成員中唯壹的女性。

楊烈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僑商家庭,青年時代就東渡日本學習體操和體育管理。抗日戰爭爆發後,她毅然中斷學業,輾轉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在延安,楊烈充分發揮了自己體育方面的特長,組織了大型團體操等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新中國成立後,當時負責體育工作的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會總會主席廖承誌親自把楊烈接到北京,請她為新中國的體育事業出謀劃策。

兩個多月的時間裏,代表團考察了前蘇聯的體育發展狀況。當時,前蘇聯的全民體操運動發展得很全面。他們的體操分成三類,壹類是衛生操,壹類是輔助性體操,壹類是器械體操。衛生操是在早上根據廣播或獨自進行的壹種體操,壹般稱為“早操”,由8節到12節組成,時間約10分鐘到15分鐘,分為婦女體操和老年體操兩種。這種獨特而且便於大範圍推廣的運動形式讓楊烈深受啟發。

從蘇聯回國後,體總籌委會確定了學習前蘇聯經驗發展體育運動的方針,並且明確規定,在恢復經濟時期,不搞大型運動會,著重抓普及。體育工作要由學校到工廠,由軍隊到地方,由城市到農村,把重點放在學校、工廠和部隊。

此時,楊烈的報告提交到體總籌委會,建議創編壹套全民健身操,以此動員人們參加體育鍛煉,以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她的這個建議,恰好與新中國成立之初,把發展群眾體育運動放在首位的思路不謀而合,很快便得到了批準。

參照日本的 “辣椒操”,創編中國的廣播體操。

創編壹套全民健身操,這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是第壹次。到哪裏去找專業的體操人才呢?楊烈想起了同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的同事劉以珍。劉以珍是北師大體育系科班出身,曾學過日本的體操,何不讓她幫忙?

劉以珍欣然應允。“我也是體總籌委會的委員,能為新中國的體育事業做點兒事,這有什麽好猶豫的。”今年已經86歲高齡的劉以珍老人回憶說,“要說起我做體操的歷史,可有些年頭了。”

早在上大學期間,劉以珍就開始做壹種“辣椒操”,還曾在全校做過推廣。“體育系有壹臺錄音機,還有‘辣椒操’的唱片,每天早上起來,我把錄音機拿到操場上做‘辣椒操’,就有同學跟著我做,慢慢人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

劉以珍所說的“辣椒操”,是壹種從日本引進的,有音樂伴奏的徒手操。

1928年,日本頒布了第壹套全民健身操,這套操是通過廣播電臺播放的音樂指揮大家壹起做。因為廣播電臺覆蓋面非常大,所以全國各地的人都可以在同壹時間、不同地點收聽廣播音樂做體操。日本人因此親切地把這種體操叫做“廣播體操”。

隨著來華日本人的增多,“廣播體操”被帶到了中國。日語“廣播”的發音,非常類似漢語的“辣椒”,因此中國人就把這種體操稱作“辣椒操”。

“我在師大念書時,教我們體操的都是日本老師。”劉以珍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她的體操老師叫石津誠。“日本的廣播體操有5套,厚生操,女子青年廣播體操和男子青年廣播體操各兩套,這些資料我都有。”正是因為成竹在胸,所以創編全民健身操這項任務並沒有難住劉以珍。

“全民健身操運動的目的,是讓人們在清晨起床之後,簡單地活動壹下身體,好神清氣爽地投入到壹天的工作當中去。對學生來說呢,上午上了兩節課,中間需要休息壹下。”本著這個宗旨,全民健身操的時間不能太長,動作不能太難,還得全身都活動到。

日本的廣播體操動作,不外乎就是四肢、胸背、腰腹部的鍛煉。徒手體操的基本動作很多,只要組合起來,能把這些部位都鍛煉到,也就算達到了目的。劉以珍根據日本的廣播體操,很快確定下了新中國第壹套廣播體操的基本框架:壹***10個小節,總長5分鐘左右。

頭壹節是“下肢運動”,內容其實就是先踏踏步;緊接著第二節叫“四肢運動”,其實就是彎彎腿、伸伸胳膊。這兩節算是前奏,主要目的是把身體活動開。從第三小節開始,運動的強度便逐漸加大。第三節“胸部運動”,要求弓步擴胸,繼續對四肢進行鍛煉。接下來的三節“體側運動”、“轉體運動”、“腹背運動”把鍛煉的重點部位轉移到腰腹部,其中的“腹背運動”難度最大,動作要求身體前屈,膝關節伸直,雙手指尖觸及地面。體育出身的劉以珍大概沒想到,這個動作對普通人而言還是有相當難度的。第八節“跳躍運動”過後,就是“整理運動”,讓人體從劇烈的運動狀態逐漸平靜下來。因為日本的“辣椒操”是以呼吸運動作為結束的,所以劉以珍也在“整理運動”之後,加了壹節“呼吸運動”,整套操就結束了。

劉以珍創編這套廣播體操動作順序的思路,成了以後編操者***同遵守的原則:先由離心臟較遠、負荷量較小的上肢或下肢運動開始;中間由胸部、體側、體轉和腹背運動組成,逐步加大動作的幅度和負荷量;然後轉入較劇烈的、負荷量最大的全身運動和跳躍運動;最後以整理運動或放松運動結束。

“下肢運動”的文字說明看著非常專業,其實就是原地踏步走而已。

正當劉以珍為編完動作而欣喜的時候,她忽然意識到真正的麻煩還在後頭。

編廣播體操不是上體育課,做做示範,口頭講解壹下就行了,這是要通過出版發行以文字和掛圖的形式與全國人民見面的,所以必須有配套的文字說明。

這件事若放在今天,會容易很多。但在當時,廣大人民的體育素養很低,對於體育名詞更是毫無概念,體育專業發展水平也很低。如何把這10節動作以文字的形式,科學地表述出來呢?

“當時我掌握的體操術語太少了,很多動作說明不知道該怎麽說。身體部位的名稱、動作的方向,都講不清楚。”劉以珍說。是叫脖子還是叫頸部?叫肚子還是腹部?叫腳後跟還是踵?是斜著伸直了還是側上舉?是彎胳膊還是屈臂?……當時很混亂。向全國發行,如果不能使用科學統壹的說明的話,將來做起操來,壹定是五花八門的什麽動作都出來了。

劉以珍只好搬來了日本體操術語詞典,做起翻譯來。

“比如‘振’和‘舉’就是不壹樣的。‘舉’是壹個很硬的動作,而‘振’呢,是壹個擺動的過程,依次經過身體的不同部位。這在編操前我都不是很清楚。”在日本體操術語詞典的幫助下,劉以珍總算為第壹套廣播體操配上了文字說明。於是,我們在第壹套廣播體操的圖解上就看到了這樣的解釋:左腿舉股屈膝,還原;同時右臂向前、左臂向後自然擺動;而後右腿舉股屈膝,還原;同時左臂向前、右臂向後自然擺動。這就是新中國第壹套廣播體操第壹節動作“下肢運動”的文字說明,看著挺熱鬧,似乎非常專業,其實就是原地踏步走而已。

給廣播體操配樂的時候,作曲家們經常發出抗議。

動作和文字說明完成之後,還要為這套體操動作配上音樂。有人向劉以珍推薦了著名作曲家何士德,何士德曾經譜寫過雄壯的《新四軍軍歌》,請他來譜曲自然合適不過。

但是,讓音樂和體操動作完美地結合在壹起,絕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的體操專家陸奐奐老人這樣解釋:壹首好的音樂作品有自己的節奏,而且要非常連貫,但是廣播體操動作是分節的,壹節和壹節之間要有停頓,從配樂的角度講必須有區別,做操的人才能聽得明白。給廣播體操配樂的時候,編操的人要求動作做到幾分幾秒完成,音樂到了幾分幾秒也必須有壹個停頓。

“我們音樂要表達的話還沒說完呢,妳不能讓我們硬停啊!”作曲家們經常發出這樣的抗議,但是,沒有辦法,只能遷就動作。所以,讓體操動作和音樂完全合拍,始終是錄制工作中最大的難題。中央樂團的音樂家們在給第五套廣播體操錄音時,楞是錄了三四個通宵才完成。而第五套廣播體操問世已經是上世紀70年代,時間倒回到50年代,技術設備條件更差,錄音難度當然也更大。可惜,第壹套廣播體操的音樂今天已經難覓蹤影。

第壹套廣播體操掛圖上的模特,來頭也不小。據劉以珍回憶,她本來想自己做掛圖模特,但又轉念壹想,還是應該找壹位男模特,健壯的塊頭會顯得更好看。於是她找到了當時清華大學的老師馬約翰。馬約翰是中國著名的體育教育家,他有個兒子叫馬啟偉,小夥子從小就喜歡參加體育鍛煉,身體發育得很好,身材健美,做廣播體操圖解上的模特正合適。

1951年11月24日,中華人民***和國的第壹套廣播體操正式頒布了。此時距離楊烈第壹次提出創編全民健身操的建議正好壹年。

這壹天,由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衛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等9家單位聯合發出了《關於推行廣播體操活動的通知》。12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壹次播出了廣播體操的音樂。

廣播體操壹經推出,便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這與當時的迫切需要密不可分。

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均壽命低到令人咋舌的35歲,嬰幼兒死亡率高達20%。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壹個簡單的入伍體檢就把很多熱血青年擋在了大門外。

現在有了壹套可以強身健體、又新鮮有趣的廣播體操,從上到下都很樂於推行。由於廣播體操在當時必須借助廣播的形式,所以中央和各地的人民廣播電臺就成了推行的“旗手”。他們紛紛邀請當地教育、衛生、工會、青年和婦女組織***同商討,組織了“廣播體操推行委員會”。壹大批“廣播體操骨幹分子訓練班”、“廣播體操傳授站”、“廣播體操推行小組”壹下子從各地冒了出來。

1952年6月20日,全國體育總會正式宣布成立。第二天的《人民日報》上刊登了壹篇《廣播體操在全國各地普遍推行》的文章,詳細總結了廣播體操推廣半年以來的豐碩成果。

當時,全國各地已經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及北京、天津、上海等40座人民廣播電臺播送廣播體操節目。這些節目每天占用52個波長,總計1205分鐘。同時,人民廣播器材廠也加班加點,為滿足收聽不便或收聽設備不夠完善的地區的需要,先後供應了3800張“廣播體操”唱片。

據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13座城市的不完全統計,參加廣播體操的人數達到104.8萬人;其中以各學校學生參加者最為踴躍,僅北京市統計就有23萬學生參加,上海學生80%以上每天做廣播體操。

20世紀50年代來訪的前蘇聯詩人吉洪諾夫在壹首詩中寫道:“……當北京人出來做廣播體操,把最後壹個夢魘趕出睡鄉,城裏整齊的小巷大街,壹下子變成了運動場。”1952年9月,7歲的謝東在重慶的壹家兵工廠子弟小學上學了,第壹堂體育課就是學習第壹套廣播體操。當時學校的操場建在起伏的丘陵上,分三大塊。高小(5、6年級)的學生在壹塊操場上做童子操,中小(3、4年級)的學生在“打蓮槍”,而他們這些初小的學生,則在學習新頒布的廣播體操。

“童子操硬邦邦的,做起來很威武,動作也比較難;打蓮槍就是把竹竿掏空了,裏面放上銅錢,有壹米多長,然後耍來耍去。”比謝東大四歲的哥哥上五年級,每天穿著學校統壹配給的豆沙色軍裝做童子操。可到了第二年,童子操和打蓮槍都不見了,因為廣播體操新鮮有趣,動作也很帥氣,那些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們開始跟著他們這些小不點學起了廣播體操。

上世紀70年代,廣播體操壹統天下。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鍛煉身體,保衛祖國。”這個我們曾經非常熟悉的口號蘊涵著壹個民族的強烈願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鍛煉身體就是為了保衛祖國、建設祖國!

改革開放前,壹些地方雖然有了基本的體育設施,但是很少很簡陋,甚至根本沒有大型的體育場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中學,只要壹吹風,漫天的灰塵,吹得人連眼睛都睜不開。不小心摔倒在球場上,煤炭渣把人紮得血糊糊的。下雨天在泥地球場踢球,深壹腳淺壹腳,天晴後泥巴幹了,滿球場的泥巴腳印。那個年代擁有完善的球場和綠綠的草坪在那個年代是人們無法想象的事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廣播體操,幾乎每個人在學生時代都是在它陪伴下度過的。在那個時代,甚至更早時候,隨著廣播體操音樂的響起,“眾人齊做操”的場面蔚為壯觀,這種場面,已經深深埋入人們絮絮叨叨的懷念裏。廣播體操是壹種現代身體文化和現代公民政治的壹個雛形。在火熱的建設年代政府倡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鍛煉身體是手段,目標是更好的投入工作。妳加不加入群眾性的健身運動不是由妳個人所選擇的,這是革命的需要。對於許多人來說,廣播體操更多是壹種標誌,它提醒著工作,學習時間的開始,提醒人們把自己的身體激活。

2005年3月,引入了遊泳、武術、保齡球、射箭、踢毽、健美操等現代體育運動基本動作的《大眾廣播體操》又壹次刷新廣播體操的歷史。被賦予了鮮明時代色彩的這套操,不知道能不能再次激起人們曾有的全民做廣播操的熱情。

2010年8月9日起,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3時,北京體育廣播將會每天播出廣播體操的音樂。曾經做廣播體操在中國的百姓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健身方式,百萬人同做廣播體操的景象令壹代又壹代人難忘。

2013年7月16日,壹段廣播體操視頻走紅微博 ,主體是壹群中國留學生,在英國白金漢宮前的廣場上,做起了最具中國特色的廣播體操。留學生們和著口號開始“伸展運動”,做起了廣播體操《時代在召喚》。 如果要問中國歷史上參與者最多的運動是什麽?足球?籃球?我想,可能是廣播體操。“現在開始做,第七套廣播體操,原地踏步-走”,渾厚洪亮的男中音,相信是很多中國人對廣播體操最深刻的記憶。它伴隨著我們度過了童年、少年,上了大學,走上工作崗位,妳還會經常與這段音樂不期而遇。

有人評論說,廣播體操是壹種現代身體文化和現代公民政治的壹個雛形。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肩負了鍛煉身體、繼續革命的歷史使命。即便是在號稱年輕現代國際化的深圳,也深深刻上了它的烙印。每個工作日下午3點半,到市民中心瞧瞧,那裏保準會響起妳最熟悉不過的音樂,還有不少人在走廊裏擺手動腳,跟著節奏在做操呢。他們的認真勁,絕對不亞於我們上小學壹年級的時候。這也證明了廣播體操的魅力所在。

回顧9套廣播體操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從動作的設計理念,還是到人們對廣播體操的推廣和接受程度,都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如今的80後還小時,推行的還是第七套廣播體操,每次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站起來剛夠凳子高的小朋友們,懵懵懂懂地在大操場上伸手彎腰,壹直沒有搞清楚,為什麽每天都要做壹樣的遊戲。到第九套廣播體操誕生並推廣時,人們對它的態度不再那麽莊嚴而神聖,在網上出現了大量的搞笑版甚至惡搞版的視頻,人們用“囧”、“恐怖”、“好玩”等各種字眼,表達了對傳統的全面挑戰。正是因為可以選擇的體育項目增多,人們文化娛樂生活內容的全面豐富,才可以顛覆以往的嚴肅謹慎,以輕松、平常的心態來看待這項原本也是平常而健康的體育運動。廣播體操是廣大職工喜聞樂見的工間操形式,從1951年第壹套廣播體操公布至今,壹直是各企事業單位工間操的主要形式。在北京市政府2009年頒布的《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中,確定由市總工會、市體育局牽頭,聯合衛生局***同推進職工工間(前)操項目,並明確規定要保證每名職工每日壹次健身活動,每次不少於20分鐘。

國家非常重視廣播操的發展和普及推廣,大約每隔五至十年都會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國民體質的變化更新壹次,每套廣播體操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2011年8月8日起通行的是第九套廣播體操。 1951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和中央廣播事業局***同決定,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舉辦廣播體操節目,並在同年11月24日公布了第壹套成人廣播體操。

第壹套廣播體操推出兩年多之後,在群眾的要求下,1954年,國家又頒布了第二套廣播體操。第二套廣播體操進行了重新的編排和調整,增加了運動量和動作難度。

由於前兩套體操大量學習和借鑒前蘇聯的內容,在1957年推出的第三套廣播體操中,融入了很多中國傳統武術的動作。在創編中,也請來多位武術大師。這套廣播體操中國特色更強,這壹特點也在後來的廣播體操中得以延續。

1963年4月15日第四套廣播體操正式公布。廣播體操配樂中有壹個響亮的男聲開頭:“中華人民***和國第四套廣播體操—時代在召喚!”。第四套廣播體操第壹次出現了少數民族語言版。在動作上前三套廣播體操的原則以簡單好學為主,到第四套時候便開始趨於成熟。

文化大革命期間,廣播體操運動曾壹度中止。1971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出通知,向全國人民公布了第五套廣播體操。

1981年,第六套廣播體操正式與公眾見面。其動作新穎、舒展,並首次配制了兩支富有民族風格的樂曲,可以交替使用,以此來增加人們做操的興趣。

1990年5月,國家體委又繼續推出了第七套廣播體操。還特意請來當時最著名的體操運動員李寧做模特。但根據後來的調查,人們普遍反映其動作難度較大,不便於掌握。

1997年,國家體委公布了第八套廣播體操,得到了最廣泛的普及,2007年停止播出,於2010年8月恢復播出。

第1套:動作最簡單

1951年11月24日正式公布。這壹套廣播體操動作最簡單,壹節操基本只有壹個動作。

第2套:增加下肢動作

1954年7月正式公布,運動量比第壹套大些,並適量增加了下肢運動量,動作難度也有所增加。“呼吸運動”和“整理運動”被取消了,原因是大家覺得每節動作的操練中,都必然要進行呼吸。

第3套:成為當時風尚

1957年正式公布。曾有報道說,當時中***中央高級黨校90%以上的學員堅持做廣播體操,且由原來每天兩次改為每天三次;有關調查還顯示這套體操對改善食欲和睡眠有效果。當時,第三套廣播體操成為了時尚。

第4套:增加新版

1963年的第四套廣播體操第壹次出現了少數民族語言版。較前三套的動作,第四套體操趨於成熟,除了運動量繼續增加外,動作也開始強調新穎和優美。

第5套:增加新動作

1971年9月1日正式公布,吸收了前四套的優點,動作新穎活潑,活動部位比較全面,難度和運動量也比過去稍大,還穿插著模仿生產勞動和舞蹈形象的動作。

第6套:增加新樂曲

1981年9月1日正式與公眾見面,動作新穎、舒展,首次配制了兩支富有民族風格的樂曲,可以交替使用,增加做操的興趣。該時期,廣播體操工作的嚴肅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

第7套:設計難度增大

1990年5月8日推出,特意請來當時最著名的體操運動員李寧做模特,制作掛圖。據後來調查,人們普遍反映這套動作難度較大。

第8套:降低難度

1997年6月20日正式推出,與第七套希望與其他體育運動相抗衡的設計理念不同,第八套動作設計上刪繁就簡,設計者希望任何人都能學會它,不至於因為動作太難而手忙腳亂。

第9套:突出風格

2011年8月8日推出。第九套廣播體操又名《大眾廣播體操》。《大眾廣播體操》由8節徒手體操組成,***計4分45秒。它以“科學簡便、普及實用、因地制宜、健身趣味”為原則, 在保持傳統廣播體操特點的同時,引入了武術、踢毽、遊泳、保齡球及現代舞等時尚運動的基本動作,突出了“健康、歡樂、時代”的風格。廣播體操對鍛煉者產生 中等強度的運動刺激,對提高機體各關節的靈敏性,增強大肌肉群力量,促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精神傳導系統功能改善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