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古代名人人脈經營術?

古代名人人脈經營術?

劉邦互補的團隊圈子

是英雄,何論出身;顯本色,無拘滄海。

在反秦的諸路義軍中,劉邦應算得上是個異類。他早年間的生活狀態早就被史書故事中各類琳瑯滿目的傳說所掩蔽掉、神聖化了,但無論怎麽演義,劉邦作為壹代梟雄,他日後的成功因素仍能從早年間底層生活的壹些蛛絲馬跡中看出來。

古往今來,社會的主流意見都把善於學習當作是人生成功的依托,但劉邦顯然不在此列,他在遺書《戒子書》中還大言自己“自喜謂讀書無益”的觀點,而在他那個時代,不僅他是如此,連他的老對手項羽也是壹個不喜歡讀書的人。劉邦雖然不讀有形的書,他在生活中卻非常很愛讀另壹種無字的書——廣泛結交擁有各種能力的人才,不斷培養自己社會交往的能力,在他看來,術業有專攻,結交壹位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朋友,要遠比去讀同樣多的書、行同樣遠的路要更有用。因此廣結人緣、擇友而交,也是有效的延伸自己能力的方法。早年未遇時他便結交了蕭何、曹參、夏侯嬰等當時社會上的英傑為羽翼,後來在起義過程中又發揮善於挖墻腳、招攬人才的特長,幾次三番通過種種手段籠絡來張良、韓信、陳平、酈食其等壹大批各具特長的人才死心塌地為自己打江山。到了和項羽進入相持階段後,他又成功策反項羽的親叔叔項伯為自己效力,為了開辟第二戰場牽制項羽的力量,還成功說服了老盟友、鉅野澤的水盜首領彭越最終加入自己的陣營,策反了項羽集團最為重要的壹支力量九江王英布集團。在任何時期、任何處境下,都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在人才上的所需和所缺,進而通過吸納人才、借腦謀勢的方式不斷充實自己的力量、修正完善自己的計劃,完成由弱到強的蛻變,這正是劉邦在秦末漢初時期最為漂亮的心術之法。

蕭何是劉邦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壹位朋友,作為漢興第壹功臣,他和劉邦幾十年亦師友、亦君臣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正如日後能從萬馬千軍中看出韓信的將才壹樣,蕭何識人的眼光也堪稱壹絕。而在他的壹生中壹***發現過兩位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人物,壹個是韓信,另壹個則是最初沒有任何背景和能力的劉邦。

蕭何起事前是沛縣的主簿吏,相當於常務副縣長。他個性謙和,擅長調停糾紛,由於主管過經濟、人事的工作,在基層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實踐工作經驗。日後的事實證明,這些經驗及他寬厚長者的姿態使其在劉邦集團中壹直是不折不扣的靈魂人物。當沛縣縣令在反叛與效忠秦庭的矛盾中時,蕭何審時度勢發動兵變,推舉當時亡命於鄉野的劉邦進城主持工作;當劉邦被項羽貶斥為漢王羈泊於蜀地,屬下將領大批逃亡、氣勢壹度消沈之時,蕭何不僅不離不棄,還舉薦了不世的將才韓信,並充分發揮了蜀地未經戰亂經濟基礎較好的有利因素,使劉氏集團再次煥發出活力,僅用半年時間就東山再起;而當劉邦與項羽陷入艱苦的持久戰狀態時,又是靠著蕭何卓越的組織能力才得以從後方源源不斷地獲得補充力量,在規模空前的消耗戰中最終贏得勝利。而在秦末時,蕭何是壹縣的長吏,在當地是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而劉邦只是壹介布衣,蕭何卻能放下身份去傾心結交,又能主動舉薦、提拔沒有任何政治背景和連帶關系的劉邦出任亭長,後來到秦末起義時,又是蕭何首倡讓劉邦領導翻身做主的沛縣人民與秦庭對抗。作為壹個經濟發達地區的主篆,他能從各個渠道發現人才,而劉邦和這些人才相比,無論是修養還是能力,軟硬實力都要遜色得多,而蕭何為什麽如此提攜幫襯劉邦,甚至壹直對這個表面上看起來能力遠遜於自己的“流氓”忠實不二呢?

作為對劉邦性格的總結,《漢書》及《資治通鑒》都是這樣描寫的“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翻成白話,就是人緣好,愛幫助人,心胸開闊,性格豁達。寥寥幾字看似簡單,實則高度概括了劉邦日後走向成功道路的性格基礎。而這些也正是劉邦吸引蕭何、曹參等本來位置比他高的人最終倒向自己壹邊的重要因素。站在當時蕭何的立場上,我們可以發現當年的無名小輩劉邦是如何壹步壹步從大眾中脫穎而出走入當時蕭何、曹參等人視野的。

壹次,沛縣縣令的老朋友、在江湖上享有盛譽的呂公來沛縣定居,自然受到當地官吏的熱情歡迎。因為前來慶賀的人太多,為了給呂公湊壹份豐厚的安家費,不知是誰想了個用價格杠桿來控制人流的餿主意:讓蕭何把住大門口,只讓那些賀禮超過千錢的客人登堂入室,與呂公、沛令等人壹起用餐。當時小米壹石(60公斤)只值30錢,千錢的價值相當於2000公斤糧食,約合現在的壹萬元人民幣,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壹筆巨款了,身為壹介亭長的劉邦和堂下的眾多小官們壹樣,自然是無法拿出來的。但劉邦顯然對此做法不滿,更不想錯過這個結交朋友的露臉機會,於是大搖大擺走上堂前高聲喊道“賀錢萬”。搞得負責迎賓工作的蕭何轟也不是,迎也不是。好在呂公對劉邦壹見傾心,不僅迎為上賓,引為忘年交,還把自己的寶貝女兒許配給劉邦做夫人。劉邦此舉不僅讓呂公驚訝稱奇,也讓自始至終目睹了事件的蕭何在自嘆不如之余也對其刮目相看。按常理出牌,是蕭何等體制之內人士的常識,在他們看來,巴結好頂頭上司的老朋友自然有益於自己的仕途,所以會想出賀錢過千才能入堂的辦法來取悅呂公。但豁達大度、不按常理出牌則是劉邦的本色,本著交友目的而來的他本無意取悅坐在堂上的全縣大小文武官員,又想嬉辱壹下這個認錢不認人的“名利場”,於是才上演了這出“賀錢萬”的好戲。也難怪,英雄本色,何必非要在滄海橫流之際才得以顯露呢?

劉邦的亭長工作是在最基層的,平時所接觸到的都是征租催糧、押送壯丁壹類的苦活。從當時情況來看,全國有那麽多大工程在開工,天文數字般的人力財力物力都要靠千千萬萬個像劉邦這樣的小亭長來負責,處在這個層面上的亭長們要靠平凡又艱辛的工作是很難出頭的,更難讓別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劉邦顯然不在此列。事實證明,他無論是當亭長還是當皇帝,都不是壹個註重形象的人,日後甚至還曾做出過把帽子扔地上、自己邊往裏撒尿邊破口大罵帽子主人的糗事,但他在平凡工作中卻極為重視樹立自己特立獨行的形象。他腿上長有72顆黑痣,在現代醫學看來,這大概是屬於色素沈積的病癥,但在迷信盛行的古代,這就成了他在眾人面前炫耀自己“生有異相”的資本。除此之外,他用削好的竹片做成壹頂造型奇特的帽子,每天壹上班就戴在頭上,無論是去抓盜賊還是押送壯丁去服徭役,均以此作為他不同於蕓蕓眾吏的招牌、標誌。作為亭長們的長官,蕭何、曹參等人聽多了、看多了,自然會對這頂帽子的主人也會產生壹種相對於其他諸吏更為深刻的印象。由此聯想到時下很多報刊文章上所記載的那些大款巨商們從平凡走向財富頂端的發家史,看來有時伯樂的垂青就在於壹個眼神,壹個舉動,壹點點看似平凡的特立獨行之處。

當然,劉邦最讓蕭何等人看重的優勢,還在於他在社會底層擁有蕭何等人所不能及的雄厚的群眾基礎,日後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中至少有壹大半都是劉邦年輕時得以結識的社會底層人士。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樣,秦朝立國16年,完全斬斷了社會精英階層自主上升的道路,大量能人異士、有錢有根基的就像項梁叔侄、張良壹樣轉入地下從事反秦事業,沒錢沒勢力的就埋首民間,等待機會的到來。所謂“公門之內好修行”,劉邦作為壹個工作在基層負責催糧捕盜的亭長,與這類人打交道的機會無疑要比坐辦公室的蕭何等人多得多,而劉邦在任用人才的過程中,其慧心獨具的用人之術也是蕭何等人所難以企及的。

樊噲是劉邦集團中著名的猛將,他壹生在戰場上殺敵176人,俘虜288人,單獨統兵作戰殲滅敵軍七部,克城五座,平定六郡52縣,不僅如此,他還是劉邦集團中不可多得的忠心直諫之人。劉邦入關滅秦時曾壹度沈湎於宮廷生活的紙醉金迷,樊噲第壹個站出來批評劉邦的短視行為;鴻門宴上,劉邦危在旦夕,又是樊噲破門而入,用正氣和勇武震懾住了項羽保護了劉邦。這樣壹位萬人敵式的大將,在秦末時僅僅是沛縣壹個“以屠狗為事”的屠夫。除此之外,曾在秦末漢初的戰場上苦戰數十場、平定五郡79縣,後又在劉邦去世後果斷粉碎了呂氏集團篡權陰謀,為保護劉氏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周勃太尉,在劉邦當亭長的年代裏只是個編織草席的手工業者。彭城之敗時,被項羽打得大敗的劉邦,賠了夫人、丟了父親,讓夏侯嬰駕車帶著自己和壹對兒女只身出逃,為了躲避追兵、輕裝跑路,作為親生父親的劉邦連親情也不顧了,幾次把親生孩子推下車,是夏侯嬰拼著性命才救出了劉邦的兒女。他寧肯違反頂頭上司的命令,冒著自己和上司被追兵截殺的風險也要停下車去救人,這樣的大義大勇比起斬將搴旗的尋常戰功更顯難能可貴,而夏侯嬰這樣壹位對漢室江山有著再造之恩的忠勇大將,在秦朝只是沛縣縣令的車夫。

良友難得,更難能可貴的是當時劉邦的慧眼獨具:從社會底層中發現這些人才,在交往中增強他們的信任度,再讓這些流落在民間的人才在追隨自己的過程中都能激發起各自的潛能,立下不世的功勛,這些想必才是劉邦當亭長時最主要的“工作”。而有道是“壹個好漢三個幫”,古往今來那些大喊著“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挺身而出的草莽英雄們,不都有壹幫能幹的部下哥兒們來幫襯嗎?相比之下,劉邦在讓這些患難之交為己所用的過程中最為難得的是,讓這些單方面能力都遠超過自己的朋友死心塌地為自己賣命的同時,最終還都能保有各自獨立的人格,在關鍵時刻敢於站出來糾正自己作為決策者的錯誤,而不是變成自己權力飆升後唯唯諾諾的奴才,這才是劉邦用人心術中最為可貴之處。而為了結交這些朋友、營造這種氛圍,當時僅僅是壹個亭長的劉邦顯然是下了大工夫、大力氣的。

《漢書》中認為蕭何等人之所以公推劉邦為起義首倡者,是出於顧及自己身家性命,擔心起義失敗秦朝勢力反攻倒算的顧慮,但依秦法,無論是脅從或首倡謀反都是死罪。既然橫豎都是壹死,才能、職銜都遠超劉邦,並在殺死縣令後已掌握了全縣財權兵權的蕭何、曹參完全可以吃掉劉邦的隊伍自立門戶,或者直接找實力更強、兵鋒已至縣界的陳勝集團尋求保護,這兩種方法在當時的情況下都不失為上策,但兩人在很快的時間裏便做出了擁戴劉邦的選擇。因此筆者認為,劉邦平時表現出來的特立獨行和性格上的雍容大度、社會關系上的三教九流無所不交,這些有利因素才是蕭何、曹參等人放棄自己的野心、擁戴這位昔日的下屬獨立門戶的重要原因。

宋江的人脈關系學

《水滸》中的宋江,長得其貌不揚,面黑身矮,“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這樣壹個人,為何能在人才濟濟的梁山泊108位好漢裏面坐穩第壹把手,得到所有比他有能力、有智慧、有才學的人的無比擁戴呢?宋江無別的能耐,只有壹項大資本,他善於與人相處,宋江在梁山泊裏有壹個外號叫“及時雨”,他經常主動幫助別人,而且出手大方、仗義疏財,擁有廣泛的好人緣。

大家或許會奇怪,古今的蓋世英雄總是臣服於壹個其貌不揚的領導之下,如關羽張飛諸葛亮對於劉備的擁戴,李逵武松魯智深吳用對宋江的鼎力支持。像劉備宋江二人,論武功不如關羽李逵等手下武將,論智力也難及軍師諸葛亮和吳用。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為何反讓群英心悅誠服,甘受驅使呢?

且看宋江平日的所作所為就知端詳。宋江是因為殺了閻婆惜才逼上梁山的,閻婆惜受他捐助,才有了錢給父親安葬,出於感恩嫁給宋江卻又忘恩負義,才有了宋江殺她的公案。宋江怒殺閻婆惜前,正在賣湯藥的王公那兒喝“醒酒二陳湯”。王公對宋江感恩戴德,因為宋江許諾給他買送老棺材。這些擺攤唱曲的下層人和宋江非親非故,遇到了困難,宋江總是解囊相助。這些小恩小惠不僅收買了受助人的心,更使他及時雨的大名遠揚四方。給他的社會交往,廣結好友打下了良好基礎,到了梁山泊之後,更是這種處世方式將他逐步推向領袖位置。

宋江在細節上做文章,正中對方的敏感點,比如,他在和李逵初次相識喝酒時,註意到對方的豪爽,就讓酒保給李逵上大碗做酒杯,使得李逵喜出望外,說他了解自己的性格。這讓筆者想起了曾在壹個公司做經理助理的好友,那個經理公事和她壹起吃飯時,總是記得點壹個她喜歡吃的松子玉米,就是這個細節讓我那好友無怨無悔地為他付出了五年,加班不加薪也從不抱怨。做人做到這種境界不失為高手——心理學高手,琢磨著對方的心理做事。

宋江在說服王矮虎放掉搶來的知寨家眷後,不忘自己答應給王矮虎找媳婦的諾言,後來有心讓父親收了美女“壹丈青”扈三娘做幹閨女,讓她以宋江妹妹的名義嫁給了王矮虎,曾對宋江壞他好事暗自不滿的王矮虎豈能不感恩戴德?

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出,宋江的處世原則正是妳需要什麽,就給妳什麽,妳沒錢買棺材,好,我就給妳買,妳愛喝酒,我讓妳喝個痛快,妳好色,我這兒美女侍候。這等攻心策略誰能拒絕得了,都美滋滋地甘受宋江糖衣炮彈的攻擊,好不快活?

所以在晁蓋死後,盧俊義活捉了射死晁蓋的史文恭,宋江也列舉了三件不如盧俊義之處,在相貌方面,宋江身材黑矮;盧俊義,外表堂堂。論出身,宋江出身小吏,是犯了死罪的在逃犯;盧俊義生在富貴之家,長有豪傑之譽。論能力,宋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盧俊義不僅能力敵萬人,而且通今博古。如此這般,不管按晁蓋的“但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不揀是誰,便為梁山泊之主。”的遺言,還是按照兩人的綜合素質比較,梁山泊領袖都應該非盧俊義莫屬。但為什麽盧俊義寧死不從?他很聰明,他知道,若想立足於梁山泊,就不能與宋江爭風。權力所屬即便按照硬件分配到了盧俊義之手,也定長久不了。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盧俊義天時地利固然不錯,卻缺少宋江具備的最重要的“人和”。20世紀的卡耐基指出,人的成功15%取決於個人的能力,而占更大比例的85%則取決於他的人際關系。這個道理,宋江在宋朝就已熟諳深曉,並付諸實施,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看宋江和盧俊義退讓之時,眾人的反應。吳用直接推舉宋江為首,“黑旋風”李逵更是跳出來威脅,宋江不做領袖大家就散夥,武松、劉唐、魯智深都出來做了挺宋的發言。這幾個發表意見的正是代表了廣大的梁山泊群眾的意見,吳用是“頭領,軍師,法術師”三大領導班子裏的,李逵是戰鬥主力,劉唐是“智取生辰綱”七人組的代表,武松、魯智深是來自二龍山、少華山等別派人馬的代表。

有這麽廣大的群眾支持,盧俊義輸於宋江也是理所當然的。宋江正是得民心者,也順理成章得了梁山泊的天下。

雖然後來還有兩人各帶壹批人馬,進行借糧攻城比賽,盧俊義即便能夠,也斷不敢贏了宋江的,這是盧俊義的處世哲學,也是他的聰明之處,讓位於宋江,和宋江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保持和廣大群眾良好關系的秘笈。

正是宋江爐火純青的人脈學功夫,使得他登上領袖寶座,也正是盧俊義的讓位之道,使得他在梁山泊能明哲保身。

胡雪巖以政謀商的圈子經營術

胡雪巖,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商界名人。他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從錢莊壹個小夥計開始,通過結交權貴顯要,納粟助賑,為朝廷效犬馬之勞;洋務運動中,他聘洋匠、引設備,頗有勞績;左宗棠出關西征,他籌糧械、借洋款,立下汗馬功勞。幾經折騰,他便由錢莊夥計壹躍成為顯赫壹時的紅頂商人。他構築了以錢莊、當鋪為依托的金融網,開了藥店、絲棧,既與洋人做生意也與洋人打商戰。

胡雪巖壹生,是非功過褒貶不壹,這裏且只分析他的用人之道。胡雪巖的成功,很重要的壹條原因就是他善於用人,以長取人,不求完人。他說壹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清人顧嗣協曾有詩: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取短,智高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拓展人脈——拉攏官僚

胡雪巖的發跡在於他慧眼識珠,賭定當時窮困潦倒的書生王有齡能鹹魚翻身,於是他私下借用了錢莊的500兩銀子,送給王有齡做進京的盤纏和做官的本錢。胡雪巖因此失業賦閑,但卻為自己鋪就了錦繡前程,不能不說他眼光獨到、識人有術。

不久,王有齡果真捐得道臺職位,並扶持胡雪巖開了自己的錢莊。胡雪巖在創立了自己的錢莊阜康之後,第壹個舉措便是免費為壹些特殊身份的太太小姐開設戶頭,這些特殊的客人就是巡撫布政使司的家眷。在阜康錢莊開業之初,胡雪巖曾專用壹筆銀兩,分成若幹份,每份20余兩,分別開立存折,送給巡撫布政使司的家眷。官員家眷平白無故得了胡雪巖存折饋贈,壹方面見情,以後有錢就存入阜康;另壹方面這檔事口耳相傳,外面知道後,都曉得阜康錢莊有撫臺、藩臺內眷撐腰。招牌靠得住,口碑打響後,錢莊生意自然滾滾而來。

胡雪巖的這壹招借了巡撫布政使司的勢力,長了錢莊的人氣。他對什麽人能做什麽事,看得很清楚。同時,香餌誘魚,引魚上鉤,亦是現在商業營銷中常用的手段。壹位經濟學家說,當壹種新產品壹時不能被認識時,誘導也是刺激消費者購買欲的壹種促銷良策。錢莊開業之初送存折,也是壹種促銷手段。

介入典當——聽從下屬

錢莊是胡雪巖的第壹樁生意,之後他有了自己的第壹家當鋪公濟店。事實上,胡雪巖是錢莊夥計出身,對典當行業並不熟悉。“不熟不入”是生意人的壹般原則,他真正進入典當業的原因,是他與錢莊下屬朱福年的交談。朱福年是胡雪巖在聯合絲業巨商銷洋莊的過程中收服的檔手,後來為胡雪巖服務。由於朱福年原籍徽州,徽州在中國歷史上是典當業的興盛之地,朱福年從小耳濡目染,自然熟悉典當業的行情。胡雪巖從朱福年那裏知道了許多有關典當業的運作方式、行規等常識,了解了典當業利潤豐厚,而且典當業無論時局好壞,都有生意可做,是壹個比較穩定的行業。

當然,胡雪巖之所以要投資典當業與他對當時各種生意行當的了解有關。在戰亂頻繁、饑荒不斷的年代,居於城市之中的人,不要說那些日入日食的窮家小戶,即使稍有些積蓄的小康之家,也會不時陷入困窘之中。急難之時,常要借典當以度急難,以致當時典當行業遍布各地市鎮鄉埠。以胡雪巖眼界的開闊,他不會忽略這個可為的行當。

與朱福年的壹番交談更堅定了胡雪巖投資典當業的想法。胡雪巖讓朱福年替自己留心典當業方面的人才,而自己壹回杭州,立刻就在杭州城開設了自己的第壹家當鋪——公濟店,然後在朱福年等人的幫助下,他的典當行發展到20余家,其範圍包括浙江、江蘇、湖北、湖南等華中、華南大部分省份,日後成為他僅次於錢莊的第二大經濟來源。

藥店生意——收服親戚

壹個極盡揮霍還特別好賭的紈絝子弟親戚,胡雪巖卻讓他為自己開了家響譽南北的大藥店。

胡慶余堂是胡雪巖名下的另壹個享有盛譽的老字號,還為他掙來了胡大善人的好名聲。這家藥店與他娶的壹個妾有關。這個叫芙蓉的姑娘祖上開了壹家很大的藥店,後來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她的叔父外號劉不才,就是壹個紈絝子弟,極盡揮霍還特別好賭,藥店無法維系後,落得以告貸為生。不過這劉不才瘦驢不倒架,還有那麽壹點硬氣,因為芙蓉做妾,不願認胡雪巖這門親戚,他手裏握著幾張祖上傳下的秘方,心裏還想著有壹天要重振家業。

胡雪巖娶了芙蓉姑娘,對這個難纏的親戚劉不才,胡雪巖可以有兩個選擇,壹是送劉不才壹筆銀子打發了,不再與他發生任何關系;二是按芙蓉的想法,由芙蓉勸劉不才拿出那幾張祖傳秘方,胡雪巖幫忙賣它萬把銀子,讓他自己去生活,由他去得了。但胡雪巖卻不這樣想。他壹門心要認這門親,他要借劉不才開壹家自己的藥店。他憑著自己的眼光,壹下子就看出藥店生意在此時也將是壹個相當不錯的財源。

亂世當口,其壹,軍隊行軍打仗,轉戰奔波,壹定需要防疫藥;其二,大軍過後定有大疫,逃難的人路上生病也要求醫。而且,開藥店還有活人濟世的行善積德的好名聲,容易得到官府的支持,在為自己賺錢的同時,還能為自己掙得好名聲,何樂不為?胡雪巖認為自己不懂藥店生意不要緊,劉不才懂,只要能夠將他收服,迫他改掉身上的毛病,他就可以當家,而且泡手上的那幾張祖傳秘方也正好可以充分利用。於是胡雪巖擺了壹桌認親宴,給足了劉不才面子,就在這場宴席上談妥了藥店開辦的地點、規模、資金等事項。

胡雪巖的胡慶余堂就這樣立起來了。在其後的幾十年中,胡夫余堂成為名聞天下的老字號藥店,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夫余堂”之說。胡慶余堂不僅成為胡雪巖的壹個穩定財源,也為也掙來了胡大善人的好名聲,對他其他生意帶來了極好的影響。

炒賣地皮——隔壁閑談

壹次休憩中,胡雪巖偶爾聽到隔壁閑談上海地皮規劃炒作之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胡雪巖又掙了壹筆。

事情是這樣的:壹次,胡雪巖為絲生意在上海逗留,在裕記客棧小歇時,無意中卻聽到了隔壁房中兩個人的壹段關於上海房地產的談話。這兩個人對於洋場情況及上海地產開發方式都非常熟悉,他們談到洋人的城市開發、設計、建設與中國的差異,甚至中國人是常常先做好市面、住了人之後再修路,而這種修路,多半是自發的,順其自然的,沒有誰會特別重視修路這壹事情。其中壹個人說,照上海灘的情況看,大馬路,二馬路,這樣開下去,南北方面熱鬧是看得到的,其實,向西壹帶,更有可為。眼光遠的,趁這時候,不管它蘆葦蕩、水田,盡量買下來,等洋人的路壹開到那裏,坐在家裏等發財。

隔壁兩人的壹席談話,引得胡雪巖躺不下去了。出於商人的神經敏感,他頓時覺得這又是壹個機會,但苦於自己以前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他馬上雇了壹輛馬車,由泥城墻往西,不擇路地去實地勘察,而且在勘察的路上,就擬出兩個方案:第壹,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乘地價便宜,先買下壹片,等地價上漲之後轉手賺錢;第二,通過古應春(胡雪巖的朋友,身為洋買辦)的關系,先摸清洋人開發市面的計劃,搶先買下洋人準備修路的地界附近的地皮,轉眼就可以發財。

不用說,胡雪巖靠這壹偶然的機會,就盯到了上海的地產生意上,發現壹個絕對可以大發其財的財源。事實上,到19世紀晚期,上海每畝地價已由幾十兩漲至2700兩,其後數年間,上海外灘的地價甚至壹度高達每畝30萬兩白銀之巨。這樣壹檔子買賣,可不就是壹本萬利的大財源嗎!

也許有人認為胡雪巖此舉全賴僥幸,但換個其他人,會有這種結果嗎?其實,胡雪巖很多做生意的點子都是別人提到而未介意,但唯獨胡雪巖留意到了,並馬上付諸行動,壹步步做出來的。

在各種傳記中,都有說胡雪巖的處世哲學是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仇人多堵墻,與人交往,他處處為對方著想,胸襟廣闊,豁達大度,不計個人小怨。據說,當遇到十分棘手的敵人時,胡雪巖也是盡量只拉弓,不放箭;當敵人知難而退後,心裏明白是胡雪巖手下留情,便會心存壹份感激。壹方面,胡雪巖擅長化敵為友,另壹方面,胡雪巖卻對敵估計不足。當英國瓦特發明蒸汽機導致工業革命後,手工業的沒落只是時間早晚的事。胡雪巖不是沒看到這個問題,但為了維持廣大江南農村養蠶人家的生計,他不願改弦易轍,亦不甘心屈服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力量之下。他以壹人之力,屯積生絲,壟斷居奇,企圖迫使外商高價收買。但胡雪巖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過低估計了對方的力量,外商聯合拒買胡雪巖屯積之絲,逼得胡雪巖不得不賤售其絲,遂致破產。

作家高陽描述紅頂商人胡雪巖時,曾經這樣寫:“其實胡雪巖的手腕也很簡單,胡雪巖會說話,更會聽話,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語無味,他能壹本正經,兩眼註視,仿佛聽得極感興味似的。同時,他也真的是在聽,緊要關頭補充壹兩語,引伸壹兩義,使得滔滔不絕者,有莫逆於心之快,自然覺得投機而成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