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節日能從禁欲封建社會流傳下來,是壹個奇跡。但會在壹個前所未有的開放社會中逐漸消亡,卻是永遠的遺憾。
西方聖瓦倫丁節,玫瑰、巧克力、紅酒、情人節套餐都成為情人節的代言人。2月14是所有花店、時裝店、禮品店、西餐廳、酒吧、電影院的節日。
其實西方的情人節,從它的起源來說,本來是沒有信物的。後來不知道誰加了玫瑰,然後是巧克力,然後是紅酒,時尚,還有情人套餐。商人為了情人節瘋狂渲染氣氛,拼命發明民俗:妳問我有多愛妳,玫瑰代表我的心(月亮不能賣,否則不改);壹朵玫瑰已經不能代表“壹心壹意”,但999朵花卻是“天長地久”。壹個20元,999的花,既能代表真誠,又能體現力量。普通的紅玫瑰並不新鮮。1.80元的人造“藍色妖姬”,是新時代愛情的象征。我們的口號是:“不求天,但求貴。”
薄雲靈動,飛星傳怨,銀漢暗渡陳倉。在秋露秋意的第七天,該見面的見面了,多是世間的那些在壹起的人,而是容顏夫妻。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可以顧橋回家了!如果兩人感情持續時間長,是早晚的事嗎?
國內的情人節似乎正在失去文化和心理基礎。因為現在的人似乎更在意生活質量,對永恒愛情的期待也不再強烈。“只要妳今天開心,明天再說。”想想看,牛郎織女,壹對已婚有兒的老夫妻,壹年見壹次面有什麽值得紀念的。鵲橋相會的不僅僅是夫妻,還有母子重逢。感覺就像參觀監獄。牛郎可以找壹個凡人女子靠兩畝地和壹頭牛生活。如果他再勤奮壹點,聰明壹點,過上小康生活也不是不可能。織女是貴族,長得像仙女(她是仙女)。她已經嘗遍了人間的滋味。找到壹個神,甚至是壹個王,是非常好的。為什麽患相思病?此外,他們在社會地位、個人收入、人們的行為和衛生習慣方面肯定有許多不同之處...他們能幸福嗎?
現在的人既要玫瑰,又要面包,但只能選壹個的時候,大多數人會先選面包;當妳在現在和未來之間選擇時,確保妳選擇現在。況且,中國的情人節崇尚的無非是婚姻的甜蜜,而西方的情人節則有些曖昧,尤其是對於那些家裏不丟紅旗,外面飄彩旗的人。
事實上,西方情人節的起源遠沒有大多數人想象的那麽浪漫。有壹種說法是14年2月,春天來了,鳥兒在這壹天開始交配,年輕人開始蠢蠢欲動,於是這壹天被定為情人節。但我覺得人們很難在情感上接受這個版本。但理智上,這個起源於農業社會的節日,似乎就是這樣壹個淵源。
無論如何,最流行的說法是,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暴君克勞迪斯掌權。克勞迪斯命令所有到了壹定年齡的男人必須加入羅馬軍隊,用他們的生命為國家服務。為此,他禁止中國人舉行婚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人取消婚約。然而,暴政不能禁止愛情。瓦倫丁修士不忍在《妳將去哪裏》中看到這樣的情侶,於是偷偷為這對情侶主持了婚禮。然而,事情很快就被暴君知道了,他把和尚關進監獄,並最終把他折磨致死。修士死的日子是公元14年2月,公元270年2月14。情人節是為了紀念修道士瓦倫丁而設立的。有點像中國的端午節。但卻隱含著壹個道理:個人幸福至上,愛情至上,就算死也要有愛人。
如今,聖瓦倫丁節只是浪漫的象征和同義詞。說起浪漫,遠沒有國內情人節的傳說那麽浪漫。但相對於牛郎織女在王太後暴政下采取的權宜之計,西方的情人節顯然更積極,更迎合現代人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