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中國青年網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走進廣東博羅縣,實地探訪觀背村和松樹崗村,壹覽鄉村振興的具體舉措。
觀背村:文化建村 重拾鄉愁
“大家請往右邊看,這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公益書吧,建成後將能容納200人看書。”走進觀背村,村委支部委員王村娣向記者熱情的介紹觀背村的基本情況。
建築特色鮮明的農家小院、不斷傳來的優美音樂、墻壁上400多幅主題豐富的壁畫……如今的觀背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部落”。然而,時間回到2015年前,觀背村還是環境臟、秩序亂、社會治安差,載客摩的都要繞路走的 “軟弱渙散村”。
2015年,現任博羅縣羅陽街道辦主任的陳湘被派到村裏當第壹書記。看到觀背村路不成路、房不成房、業不成業的現狀,陳湘帶領村民們開始了埋頭“創業”之路。
轉變觀背村的落後面貌該從哪著手?陳湘認為首先要轉變思想和思路,“思想不轉變,守著‘等、要、靠’的舊思想,就不會有開闊的建設思路。”為了統壹思想,陳湘帶著6個村幹部親自修路,村民們看到也陸續加入,2個月的時間內,就將村中多條“只能跳著走”的泥路變成了水泥路。不少村民感嘆:“這麽短的時間變化這麽大,這種事只在幾十年前實現過。”
“壹畝三分地”,新農村建設“樣板間”
思路確定了,怎麽挖掘自身優勢,吸引文化團體和民間協會入駐?陳湘又打起“樣板間”主意。
為了讓入駐的文化團體和民間協會看到觀背村的未來,陳湘用眾籌的方式籌集了近2萬元資金,在短短18天時間內,就將壹處廢棄老屋改造成了庭前有水、花草茂盛、農家風情濃厚的小庭院,並取名“壹畝三分地”。
如今,觀背村真正成為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好地方。
“我們就是通過觀背村,來實踐農村建設的理論。比如,村委在沒有‘外援’時候,應該怎麽做?觀背村的變化其實刺激了很多村幹部的‘神經’,給他們理順了壹條思路,就是摒除大拆大建,在不同程度提升新農村的底蘊和氣息的同時,也降低了建設成本的投入,在新農村建設中保留了自己獨有的鄉愁田園風光的氣息,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壹條可供參考的未來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