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的親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制作禮樂。
周公的主要貢獻, 在於不遺余力地完善周朝的上層建築 。他攝政七年,完善或首創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
這些上層建築, 為周朝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有的甚至影響後世3000年 。
因周公旦在周朝的頂層設計、輔佐成王、穩定大局方面不世之功,沒人直呼其名稱其旦,而是尊稱他周公。
周武王姬發滅商殷兩年後,壹病不起,不久就與世長辭了。
武王去世後,太子誦繼位為成王。這時候,由於成王年幼,周朝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
就綜合實力講,周武王能滅掉商殷,有點蛇吞象和巧合因素,鉆了 歷史 的空子!“小國周”壹下子管理大它N多倍的地方,確實力不從心(這也是後來分封的原因),隨時都有叛亂的危險!
這時,迫切需要壹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能及時控制局面的人主持大局。
這個 歷史 重任落在周公頭上。 周公輔政後,代理成王管理國家 。
武王兄弟管叔、蔡叔覺得,同樣是成王的叔叔,憑什麽就妳能代天子發號司令?他們認為周公篡權,就聯合武庚(商紂王兒子)壹起叛亂 。
周武王死後,政局本來就不穩,再加上突如其來的叛亂,對於剛建國三年的周朝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如不能平定叛亂,周王朝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這時候, 政治家的素養來了,周公決定:首先要安內,然後再平亂!
為保持周朝內部穩定團結,周公召集太公望和召公奭談話,在“三公”取得了高度壹致後,周公也穩定了周朝的政局。
第二年,周公開始東征討伐管叔、蔡叔、武庚。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周公終於討平了“三監之亂”,征服了東方諸國,收降了大批商朝貴族。同時,斬殺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平叛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公建議成王營建東都洛邑(洛陽),在這裏正式冊封天下諸侯。
周朝開始實行分邦建國的方針,開始“內任世卿,外建諸侯” 。
周先後設置了71個封國,把武王的15個兄弟和16個功臣,分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
周公不愧是周文王的兒子,分封也蘊含著《周易》思維:以王為乾,在中央;諸侯為坤,在四方。這樣,以鎬京為中心的王畿地區是中央特別行政區,由天子直接管轄;王畿以外的地區按塊分給諸侯管理。
封國按照 公、侯、伯、子、男、附庸 (附庸面積更小,屬於附近較大的封國)六個等級進行。
宋國君是商紂王叔叔徽子,他算識時務的俊傑,在武王伐紂時,及時歸降了周;三監叛亂時,堅持和周王室保持壹致,沒有參與叛亂。為表彰徽子捍衛周王權的功勛,特封以公爵,為最高級。
除了宋國被封公爵外;魯國、衛國被封侯爵;鄭國、曹國被封為伯爵;吳國、楚國被封子爵等等。
在當時,不論是王,還是諸侯,都執行“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的金科玉律, 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王位或爵位 。庶子想也別想,老實當卿大夫就好了!
另外,在封國內推行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不是口號,是紅線!
天下土地都歸王,誰也不能憑空擁有,除非王分封於妳;即使被分封,也只有使用權,連小產權都不算,嚴禁買賣,否則,小心腦袋搬家。
還有壹句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也是紅線,不能觸碰!
天下諸侯都是王的臣下,給他們限制了條條框框,按時來稱臣納貢:壹不朝,降其爵位,公爵降侯,侯爵降伯,以此類推;二不來朝,割其地,把領地直接拿去;三不來朝,不想活了,有再壹再二,無再三再四,作為叛逆,直接率王師或諸侯軍討伐!
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討伐商紂王成功後,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
“三監之亂”後,周公考慮到鎬京地處西部,對東部諸侯難以控制,已經不能適應統治天下的新形勢,於是下令在洛邑建設東都。
成王派召公為總指揮,營造洛邑,在當時,如此規模的城市規劃可謂大手筆:洛邑縱九經,橫九維。
新都建成後, 周公命名為“成周”,寓意成就周室,還把九鼎陳列在那裏 ;同時,周公 把鎬京改為“宗周”,寓意周室的祖先之地 。
公元前771年,犬戎兵占領了鎬京並殺死了曾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這樣繼位的周平王只好將都城遷到洛邑。由於周朝之前首都在西邊,史稱西周;搬到洛邑後首都在東邊,史稱東周,到了東周,周王室名聲掃地,壹天不如壹天了。
周公東征勝利後,姜太公被封到齊國,周朝的“三公(太公、周公、召公)”剩下周公、召公二人。
由於成王年幼,周公幾乎代理周王發號司令,召公對這種情況很是不爽。
成王對“二公”的矛盾很是頭痛,決定分而治之: 陜西西由召公治理,召公留在宗周;陜西東由周公治理,周公留在成周 。
周公為了解除召公對自己的誤會,寫了壹篇很長的誥詞,開誠布公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大概有三個意思:
1.我們周室能不能永遠昌盛,決定於我們能不能發揮文王時期的賢德;
2.現在天子年幼無知,我們這些有德長者怎能不盡心輔佐?但我絕不是為子孫謀私!
3.我做的每壹步,都是為周朝的江山社稷考慮啊,請您壹定要理解和支持啊!
召公很是感動,從此,二人和好如初。
周公輔政第七年,把王權徹底交還於成王。
周公旦歸政後,集中極力制禮作樂,繼續完成各種典章法規。周公在成周宣布各種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制禮作樂”。
在我看來, 周公有意無意地扮演了周朝總規劃師的身份,為周朝的頂層設計立下了汗馬功勞 。
縱觀周公壹生,這裏借用《尚書·大傳》的話,對他做功勛概括:“壹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臨終前,囑咐說: “壹定把我葬在成周,示意天下都臣服成王。”
周公把壹生獻給了周朝,即便死後,還要奉獻余熱!
後來,成王也不含糊, 把周公旦埋葬在周文王墓旁,以示尊崇 ,並且說:“我不敢以周公為臣啊!”
周公的高尚品格壹直為後世敬仰,難道漢武帝在臨死前,把小太子劉弗陵交給霍光,要他效仿“周公輔成王”,霍光也不辱使命,悉心輔佐昭帝、宣帝,直接推動了“昭宣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