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華人民***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壹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
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壹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
由於三線地區社會經濟落後,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在之後很長壹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極為困難,但是三線建設也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
擴展資料:
三線建設的過程:
1964年8月,國家建委召開壹、二線搬遷會議,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數國防尖端項目要“靠山、分散、隱蔽”(簡稱山、散、洞)。有的還要進洞。三線建設宣告拉開帷幕。
在1964-1980年期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審批1100多個中大型建設項目。大批原先位於大城市的工廠與人才進入西部山區。更有“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等口號號召人們前往三線地區。
文革早期,三線也是大量知青的去處,前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曾經分配到甘肅劉家峽水電站。由於國防考量,這些工廠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導致企業的後續發展進入瓶頸。
如陜西漢中飛機工業基地,下屬28個單位分散在兩個地區,7個縣的範圍內,其中壹個企業被分散在6個自然村中,裝配零部件需要汽車往返幾十甚至上百公裏,員工上下班也非常不便。
陜西新建的400多個三線項目,將近90%遠離城市,分散在關中平原和陜南山區的48個縣,多數是壹廠壹點,有的甚至是壹廠多點,布局被譏諷為“羊拉屎”、“瓜蔓式”、“村落式”。而且山區內信息閉塞,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無法跟上世界潮流,顯得過時落伍。
有時山區內爆發山洪等自然災害,企業也往往損失慘重。冬季大雪封山後,工人更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時人用“洞中方數月,世上已千年”來形容這些工廠的閉塞與環境的惡劣艱苦。也因此,許多的廠礦單位裏醫院、商店、學校設施壹應俱全,成為壹個封閉的社會。
十堰等城市更是因三線建設才得以出現。1973年,國家正式發文重點建設貴陽、重慶、安順、綿陽四個重點城市,後來這四個城市成為全國三線企業的核心。
貴州、四川東部山區、四川中部平原地區、漢中、秦嶺北麓等地區新建的項目數量多,規模大,遷入工業人口多。
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綿陽、廣元接收核工業與電子工業,重慶為常規兵器制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個鈈生產堆(816工廠)和常規潛艇制造業(望江造船廠);貴州貴陽主要接受光電工業,安順主要接受飛機工業。
需要註意的是三線建設並不都是沿海工業內遷,還有大量基礎工業如長慶油田、攀枝花冶金工業、六盤水煤炭工業以及大量配套的鐵路公路等新建項目。
1980年代後,伴隨著改革開放與冷戰趨於緩和,三線建設由保密名詞逐漸見於報端。而改革開放後,許多三線建設單位由於位置偏僻閉塞而難有發展。1983年12月,中國政府在成都設立國務院三線辦公室(1990年代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21世紀後又改名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
1984年11月在成都召開會議,確定第壹批調整121個單位,遷並48個,全部轉產15個。其後壹些三線企業陸續遷往鄰近中小城市,如鹹陽、寶雞、沙市、襄樊、漢中、廣元、德陽、綿陽、天水附近。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軍工科技企業則移往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等大城市。
這些企業遷移後,多半進行了改制,由軍用企業轉為民用企業。如位於十堰的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改制為東風汽車公司;重慶兵器工業基地改為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長安集團、嘉陵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建設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
而壹些未遷移的企業,則逐步走向荒廢關閉。也有部分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得以繼續生存,但生產門類已經發生發生巨大變化,如重慶著名的816工程。
1965年2月26日 中***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西南三線建設體制問題的決定》,成立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以加強對三線建設的領導。
3月29日,中***中央發出《關於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組成人員的批復》,同意以李井泉為主任,程子華、閻秀峰為副主任。後來彭德懷、錢敏任西南三線建委副主任。
百度百科—三線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