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先看這兩個字,“演歌”,從漢語字面了解,恰有歌唱輔之以表演的意味。對不對呢?可以這麽說,因為去看視頻,直觀感受便是如此——演歌師女著和服,男著西服或浴衣,在獨具東瀛風韻的“幽寂”的燈光效果襯托著的舞臺上壹展歌喉,樸素而不失莊重。待整場演奏行至高潮時,再輔之生動的、必要的肢體語言來闡釋歌曲內涵,而且,在整場演出中,演歌師始終保持著優雅的身姿,含情脈脈,壹顰壹笑皆是風情,毫不做作。對於這種亦歌亦演的表演形式,便可理解為“演歌”。
除此之外,妳有沒有觀察到,在演歌的表演舞臺上,通常只有演歌師和樂隊,很少見到伴舞。並且,歌曲內容常為對羈旅漂泊的鄉愁,患得患失的戀情上的描寫,恰與中國古代文人騷客的文筆類似。尤其是在戀情上,若非未成正果的單相思,便是對彼此分居、道別後的留戀,這便極易給觀眾營造壹種孤獨、哀傷之感。
由此觀之,演歌,即“深情道白、道別之歌”。
我們知道,日本是壹個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民族,地震、海嘯、泥石流潛伏在這個群山阻隔、孤島林立的國度,壹來災害重重,二來環境封閉,這難免不會引起島國居民對生命的擔憂,進而引發他們對生活、命運的思考,以及對山川之外親友的深切思念,這種思考、思念又在惶恐之中繼續發展,從而造就了日本國民多愁善感的性格。表現在藝術創作上,便形成了這種脫離了政治的,純粹以個人的哀婉情思為主旋律的“深情道白、道別之歌”——演歌。我常常會想,若非這般,我們看到的便常是“ふたり”,而不是“ひとり”了。
倘若追溯歷史,關於演歌的起源,其實,歷來眾說紛紜。客觀來講,演歌的歷史並不算久遠。19世紀80年代,日本社會掀起了壹場以“反對專制統治,爭取民主自由”為口號的“民權自由運動”。起初,壹批有誌之士以發放手冊的方式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及訴求,但不久便遭到政府鎮壓,宣傳工具被沒收焚毀。後來,他們便轉而以相對靈活自由的藝術說唱的形式表達其政治訴求,“演說の歌”由此誕生,代表性作品有《民権踴》《民権數え歌》《よしや武士》等。但是,這種“演說の歌”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演歌的藝術形態大不相同,或者說,兩者並不完全是同壹種東西。我恰恰認為,最終使演歌悠揚婉轉、含蓄哀怨的曲風穩定並獨成壹派、令演歌成為“日本之心”的,是昭和時代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古賀政男。他巧妙地將三味線的蒼涼曲風與鋼弦吉他的金屬樂感結合起來,這極大地拓寬了演歌的表現力,使日本人獨有的哀怨情思在演歌師的演繹中彰顯得淋漓盡致。
先前提到,“ひとり”是壹個在演歌命名和歌詞內容上頻頻出現的意象詞,這恰好能夠表達出歌者孤獨的心境。例如,《ひとり上手》《ひとり旅》《昭和ひとり旅》《ひとり酒》《女ひとり》《女ひとりの日本海》《女…ひとり旅》《酒場ひとり》《海峽ひとり》等。譯作中文,便是《習慣孤獨》《孤獨旅行》《昭和孤獨旅行》《孤獨酒》《孤獨女人》《孤獨女人的日本海》《女人…孤獨旅行》《孤獨酒場》《孤獨海峽》。由此觀之,“孤獨”之意味,未觀其詞,先聞其名,便也顯而易見了。
為了更直觀地闡述這種情感,我用《ひとり酒》向大家做壹下簡要分析。
《ひとり酒》,由たかたかし作詞,水森秀夫作曲,是伍代夏子的壹首經典演歌作品。從歌曲格式上來看,是傳統的三段式演歌,歌詞內容如下:
あなたと肩を並べて飲んだ
お酒が戀しい 雨降る路地は
おまえと呼ばれて 抱かれた夜の
女のしあわせ お豬口についで
チビリチビリ チビリチビリ
夜の居酒屋 ひとり酒
煙草のけむりがこの目にしみる
あなたの匂いを 懐いだすから
いつかは壹緒と こころにきめて
捧げてつくした 女のなみだ
チビリチビリ チビリチビリ
夜の居酒屋 ひとり酒
お酒のせいで泣くんじゃないわ
寂しいこころを わかってほしい
かなわぬ夢でも 生きてるかぎり
女の春を待つ 路地裏あかり
チビリチビリ チビリチビリ
夜の居酒屋 ひとり酒
歌曲第壹段,女人回憶在雨中深巷和愛人飲酒作樂的場景。在夜晚,被愛人呼喊名字,與愛人深情擁抱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曾經,酒杯中洋溢的是兩人滿滿的幸福。今天呢?窗外依舊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然而,夜裏的居酒屋,只剩女人獨自飲酒。沒有了愛人的陪伴,美酒變作悶酒,只剩孤獨。
歌曲第二段,女人點燃壹支煙,看著煙圈在眼前緩緩擴散,仿佛又觸碰到了愛人的氣息,或許有壹天,她會下定決心、鼓起勇氣重拾這段戀情,然而此刻,淚水浸紅了眼眶,滴答答、滴答答,女人雙手捧著淚水,和著窗外淅淅瀝瀝的小雨聲,夜裏的居酒屋,女人又拿起酒杯,喝著悶酒。回憶化作失意,只剩孤獨。
歌曲第三段,或許是女人喝了這悶酒的緣故吧!之後,淚水似乎也“悶”在了眼眶,卻怎麽也哭不出來了,想想也罷,既然寂寞的心情沒人能夠理解,既然夢想不能夠實現,那就活在當下,在這深巷中,靜候春天的到來。淅瀝瀝、淅瀝瀝,窗外依舊下著小雨,夜裏的居酒屋,女人再次拿起酒杯,喝下這壹人酒。失意化作坦然,坦然變作期許,說不定,還會遇到壹位比他更好的人呢!悶酒變作壹人酒,少了孤獨,心中多了壹個空位而已。
這種由苦悶、壓抑再到升華、釋懷的心理變化過程,通常是演歌作品的風格特點所在。所以,雖然演歌由誕生、成型再到發展壯大不過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但卻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標準“治愈型歌曲”,它通過優美的旋律、詩意的歌詞、婉轉的唱腔,使歌曲的情懷、意韻直達觀眾、聽者的內心。恰恰是這種具有超越性的“孤獨絕世”的藝術形態,使演歌始終在唱片市場占有壹席之地,即使現在處於壹個發展的瓶頸期,我想,它也不會最終消亡殆盡。因為在某時某地,必會有諸多“孤獨者”在為這“孤獨的藝術形態”貢獻著自己的那份“孤獨”。他們或者是老師,或者是醫生,或者是農民,或者是工人……蕓蕓眾生,便是演歌之素材,生活不斷,演歌不絕,最終便會成就偉大,鑄造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