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我們與生俱來的壹些高層次需求是關於自我提升和自我美化的。我們希望自己能站在人群的中央,獲得萬千寵愛。這樣的模式可以在朋友圈實現。我們會默認他們需要知道我們的消息和狀態。尤其是我們發布之後,壹些贊評會讓我們瞬間感受到欲望的滿足。
第三,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也許他是發給自己的。這句話怎麽理解?簡單解釋壹下:在生活的壓力面前,真實的自己其實沒有理想的自己那麽完美。這樣會產生很多焦慮、壓力等負面情緒。怎麽才能靜下心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接近甚至成為理想中的我。關註朋友的帖子,自拍,生活狀態好等等。當我們展示這些的時候,我們也在暗示自己,我已經變得完美了。所以壓力會小很多。在減肥的過程中,修圖比跑步更直接。讓我把話說清楚。所以發布朋友圈也可能指向自己。
第四,我們來看看心靈雞湯的釋放模式,就變得好理解了。壹方面他想展示自己積極努力的形象,另壹方面個人處於動力不足的狀態,他希望改變。這是壹個內部聲明。
當然,如果妳在朋友圈發帖太頻繁,除了微信業務,那肯定是妳需要大家的關註。但可能會面臨被封殺和拉黑的風險。
歡迎關註@檸檬心理自然會有答案。
經常在朋友圈發壹些心靈雞湯的人,心態之壹就是因為內心空虛無聊。
經常在朋友圈發壹些心靈雞湯的人,也有以下幾種常見的心態。
我真的很想和朋友分享好的東西。我有個朋友,喜歡在朋友圈發心靈雞湯。她女兒笑她專門做雞湯。她說,希望她分享的心靈雞湯能幫助到壹些朋友,尤其是她那位因為長期重病無法出門的好朋友。她平時沒人陪她聊天,只能看手機,總喜歡看她發的心靈雞湯,或許可以解悶。
樹立正能量的網絡形象心態。有些人在現實世界中可能有很多壞習慣或者缺點,但是在朋友圈裏發的文章卻充滿了正能量,有著非常積極的靈魂觀。
順應大眾心態。如果他/她的朋友都喜歡發心靈雞湯,那麽他/她可能也會轉發。
現在很多人覺得心靈雞湯有毒,充滿排斥。但在我看來,雞湯本身並沒有毒,而且營養豐富。但是,是否真的能吸收雞湯的營養,就見仁見智了。
壹切心靈的好雞湯,好道理,如果只停留在文字上,不去實踐,那麽我們都將成為“懂得很多道理,卻過不上好日子”的那個人。
心靈雞湯是壹種充滿知識和情懷的話語,柔和溫暖,充滿正能量。在流行的風格、勵誌的包裝、快餐式的文字的共同作用下,《心靈雞湯》堪稱壹種鼓舞人心的“語言藝術療法”,成為很多網友朋友圈的刷屏類型。
六個心理點
焦慮分析:填補文化沖突帶來的精神困惑。中國社會正處於從傳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轉型時期。人們正從傳統的深處走出來,與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相遇,從傳統的自發活動主體向現代的自由自覺活動主體轉變。
妳越說教,妳越缺乏。妳所宣揚的,是妳所缺乏的,卻壹時得不到的。“如何擺脫煩惱,唯有發財”這四個字,不會從王思聰嘴裏說出來。這種人有* * *本性:事業消沈,沒有目標,沒有行動,希望口號,厭倦自己卻無法改變。他是壹個極度糾結的身體。發自拍無非是蒙蔽麻醉自己。試圖告訴自己妳很優秀,其實是自卑的表現。
無論是發雞湯還是發照片,他們都會覺得很傻,過壹段時間就不再發這樣的朋友圈了。相信妳的朋友圈裏有不可或缺的健身學英語打卡的朋友。回去看看他們現在怎麽樣了。妳是不是早就忘了這個?
活在壹種體驗裏,而不是朋友圈裏,讓我們享受生活,盡情呼吸,high活。
每個人都有為了讓別人欣賞自己而炫耀自己的心理。有的人喜歡炫富,有的人喜歡炫耀自己的孩子,除了炫耀自己沒什麽好炫耀的。長得好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發到朋友圈養養眼,長得不好看,再加上打磨,美容,拋光,也能算美女。
而那些送心靈雞湯的,無非是被壹些理論或者某人的話毒害了,陶醉了而不自知。而且,他以為別人也需要這種藥,就送去* * *享受了。看到這些雞湯文和自拍,他只是笑。喜歡就看,不喜歡就選擇性忽略。僅此而已。不用說三道四,不樹敵。
人生苦短,選擇自己喜歡看的,喜歡讀的就好。為什麽要為此煩惱呢,妳不覺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