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礦源巖系
(1)太古宙花崗巖-綠巖組合
膠東太古宙花崗巖-綠巖帶由唐家莊群、膠東群和關帝窪變質基性-超基性巖組合、馬連莊基性-超基性巖組合、棲霞片麻巖套和西株翠含石英斜長角閃巖片麻巖組成。這套太古宙變質基底巖系(廣義膠東群)被認為是膠東金礦的主要礦源巖系(李士先等,2007)。
從膠東地區與金礦有關的主要地質單元的金豐度值(表3-1)可以看出,原膠東群(花崗巖-綠巖組合)的廣義金豐度值為1.67× 10-9,膠東群為1.88× 10。
表3-1膠東與金礦有關的主要地質單元金平均豐度值壹覽表
巖石中的金有兩種形態:壹種是易被鐵親和力、銅親和力、鉀親和力活化的,壹種是惰性的,不易活化的。在地質構造活動過程中,易活化金受到熱液作用的活化、提取、遷移和富集。不易激活的,難以釋放,留在巖石中。認為膠東地區普通巖石中測試的是這部分難以活化的殘金,不能代表巖石形成時的原始金豐度。從物質不滅和萬物之源的規律來看,原生變質基底中的金含量,尤其是易活化金含量相當豐富,且大部分已被後期熱液活化、提取、搬運、遷移而富集集成礦,所以經歷多期構造巖漿活化改造的太古宙花崗巖-綠巖組合中金豐度值較低。因此,太古宙變質基底巖系中金的低豐度不能否認其原生源巖系的性質。
膠東綠巖帶中有許多幔源超鎂鐵質-鎂鐵質巖石,壹般認為地幔中金元素相對豐富。因此,由這類巖石組成的太古宙古陸核和陸殼富含金,為金礦化提供了最初的物質來源。
棲霞片麻巖套TTG花崗巖系列是膠東地區最大的太古宙巖漿事件,也是膠東地區重要的巖漿侵入體。巖漿侵入使原可塑-半可塑的陸核和陸殼物質被沖刷解體,分散成大小不壹、形態各異的殘余包裹體。在TTG巖系侵位過程中,原始大陸核和陸殼金被活化提取,TTG巖系攜帶的金元素與之融合,完成了膠東地區原始金的第壹次富集。以棲霞片麻巖套TTG巖系為主的太古宙變質基底巖系的產狀、形成和演化,是膠東金礦床形成的建築基礎,也是礦源巖系逐漸演化和成礦的物質來源。
(2)玲瓏花崗巖
玲瓏花崗巖是膠東地區最發育的侵入巖之壹,與金礦化關系密切,備受關註。它被稱為金礦化的衍生源巖系列(李士先等,2007)。玲瓏花崗巖的地球化學特征為高鍶低釔,與埃達克巖相似。但與埃達克巖不同的是,它往往具有明顯的負銪異常,Al2O3含量壹般小於15%。多數研究者認為玲瓏花崗巖屬於大陸地殼重熔型花崗巖(宋明春等,2009),是由基底巖系組成的大陸地殼部分熔融形成的。前人研究表明,玲瓏花崗巖的鋯石成分非常復雜,導致同位素年齡差異很大,前人對其形成時代的認識也大相徑庭。目前大多數人傾向於認為它形成於侏羅紀,同位素組成復雜。主要原因是玲瓏花崗巖是不同時代基底巖系部分熔融形成的,保留了基底巖系的大量年齡信息。由太古宙花崗巖-綠巖帶組成的富含金的下地殼經歷了殼幔物質的交代、重熔和強烈交代作用。在低壓高溫條件下,金被活化,形成壹個金富集顯著的重熔型花崗巖——玲瓏花崗巖。
第二,熱源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膠東金礦床的成礦時代為早白堊世,大致形成於120Ma左右,與膠東地區早白堊世大規模巖漿活動的時代相吻合。大規模巖漿作用產生的熱量引起地殼淺部流體活動,流體從富金圍巖中提取金,從高壓區向低壓區遷移,在合適的位置富集礦石。
膠東地區早白堊世花崗質侵入巖主要包括郭家嶺花崗巖和威德山花崗巖。郭家嶺花崗巖被認為是最接近金礦床的花崗巖,是金礦床的直接礦源巖,也是含礦流體遷移和提取的主要原因(李士先等,2007)。以中基性成分為主的來自上地幔的巖漿和下地殼“衍生源巖”大比例混合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巖漿,以熱氣球膨脹的形式沿東西向構造帶主動侵位。在結晶分異過程中,來自地幔的熱流攜帶的成礦組分和揮發分導致了“原生烴源巖”和“派生烴源巖”系列的熔融。在巖漿成巖作用過程中,含礦流體在侵入體內發生分異,並與大氣降水混合,攜帶活化提取的金,形成新的巖漿-流體-成礦系統。金與揮發物、堿(鉀、鈉和其他元素)形成易熔復合物,並進入流體相。在溫度、壓力等物理化學條件的影響下,含礦熱液從高能向低能遷移,在成礦的有利空間內沈積富集礦石。
威德山花崗巖的同位素年齡集中在127 ~ 105 Ma。其地球化學特征與郭家嶺花崗巖相似,成因也是殼源酸性巖漿與幔源基性巖漿混合形成。威德山花崗巖是膠東中生代最發育的侵入巖,尤其是膠東東部沿海地區。膠東西北部雖然大規模侵入體不多,但同時發育大量中酸性巖脈,說明該區侵蝕較淺,尚未出露大規模花崗巖體。威德山花崗巖形成時代與金礦化時間吻合,該時期巖漿活動規模大、強度高、熱量高,足以引起上部地層大規模流體活動。因此,我們認為威德山花崗巖的巖漿活動是導致成礦流體活化的重要熱源。
三。控礦構造
北北東向-北東向弧形控礦斷裂系統是控制膠東西北部金礦床斷裂系統的最具決定性的斷裂系統,直接控制了該區的超大型和大型金礦床及大部分中小型金礦床。
(1)三山島斷裂帶
位於渤海之濱的萊州市三山島-倉上-潘家屋子壹線,大部分地區被第四系覆蓋。斷裂出露長度12km,帶寬20 ~ 400m;總體走向40 ~ 50,三山島-新立段40,新立向西南延伸80,過海後在蒼北10 ~ 20延伸至蒼南。從蒼南以85°向西南方向走2公裏,逐漸轉向45°,在潘家屋子處伸入渤海;向東南傾斜,傾角30 ~ 40°,局部可達80°(圖3-2)。斷層面呈“S”形,形狀不規則,擴張收縮明顯,下盤多發育與其走向平行或與“成”形相交的分支構造;剖面呈鏟狀,淺部傾角陡,深部明顯減緩。斷裂發育在玲瓏花崗巖與棲霞片麻巖套的接觸帶和內接觸帶,沿斷裂帶有強烈的絹雲母化蝕變。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特征,成礦前為左旋擠壓扭性,成礦期為右旋拉扭性,成礦後為左旋擠壓扭性。斷裂帶主破裂面明顯,內部有10 ~ 50 cm厚的灰黑色斷層泥,位於斷裂帶中上部。帶內構造巖發育,蝕變分帶明顯,以主破裂面為界,以下依次為黃鐵礦絹雲母化花崗巖碎裂巖、黃鐵礦絹雲母化花崗巖碎裂巖、黃鐵礦絹雲母化花崗巖,呈漸變關系;在主斷層面以上,蝕變巖帶較窄,蝕變分帶不明顯。
三山島斷裂自北向南控制著三山島、新立、倉上三個蝕變巖型金礦床。
圖3-2三山島斷裂帶地質圖
(2)龍來斷裂帶
包括龍口-萊州主斷層及其上下盤伴生和派生的低階斷層,如寺莊剖面的寺莊支斷層和邱家支斷層;焦家—朱宋段的侯家支斷裂、河西斷裂、望兒山斷裂和金華山—孫家支斷裂。此外,在這些分支與玲瓏巖體之間還分布著以NE向為主的低階斷層或裂隙。招遠高家莊子以南金礦分布密集,龍來斷裂帶中段又稱焦家斷裂帶(圖3-3)。
1.軀幹骨折
龍口-萊州斷裂北起龍口姚佳,南至萊州自羅集。斷層長約60公裏,寬50 ~ 50 ~ 500米。走向總體為NNE向,但變化較大:從寺莊村沿NNE-NE向延伸至高家莊子,過新莊至水盤後轉向NE東(約75°),從水盤沿25°方向進入龍口市區;寺莊以南,延伸至徐村院村以南,走向170。斷層傾向西北,傾角30 ~ 50°,局部可達78°。斷層面呈S形,形狀不規則,有明顯的擴張和收縮,其下盤有許多與其走向平行或與“中”字形相交的分支構造;剖面呈鏟狀,1000m以下最陡傾角為16。在早前寒武紀變質巖系與玲瓏花崗巖、郭家嶺花崗巖的接觸部位或內接觸帶發育斷層,在裂縫發育部位常形成厚層灰黑色斷層泥和不同規模的破碎蝕變巖帶。斷層從南到北大致分為七段。
寺莊段:發育在玲瓏花崗巖中,形成壹條寬80 ~ 500米的破碎蝕變帶,北段走向15,南段走向325,傾向NW或SW,傾角30 ~ 40。上盤發育寺莊支斷層,下盤發育邱家誌支斷層。寺莊金礦就產在這個地段。
圖3-3焦家斷裂帶地質圖
馬塘-新城段:東集以南斷裂發育在馬連莊變質輝長巖與玲瓏花崗巖的接觸區,新城附近發育在玲瓏花崗巖或與郭家嶺花崗閃長巖的接觸帶。破碎蝕變帶寬80 ~ 200 m,總體走向40,平面上呈曲率較大的“S”形,幅度5 ~ 40;傾向NW,傾角25 ~ 60°,東部季節部分地區可達80°左右。該段包括焦家、新城、馬塘和東集金礦。
新城-高家莊子段:位於玲瓏花崗巖與郭家嶺花崗閃長巖的接觸區,上盤為侯家支斷層,下盤為侯家支斷層、河西支斷層、望兒山支斷層。主斷層和分支斷層在平面上表現為斜“進”狀構造和菱形環狀構造。
磁口-大宋家段:發育於馬連莊復合變質輝長巖與玲瓏花崗巖的接觸帶,走向由45°逐漸變化至75°左右,傾向NW,傾角約30°,破碎蝕變帶寬度變窄,未發現金礦。
大宋家-水畔段:斷層上盤為古近系烏圖群和太古代馬連莊組合輝長巖的礫質長石砂巖和礫質硬砂巖沈積巖系,下盤為精美花崗巖。斷層走向60° ~ 80°,NW傾角30° ~ 40°,蝕變帶寬約100m m,未發現金礦。
水畔-姚佳段:發育於馬連莊變質輝長巖與玲瓏花崗巖、郭家嶺花崗巖的接觸帶。斷層走向5° ~ 0°,姚佳以北30°左右,以南5° ~ 10°。NW傾角,傾角30 ~ 34°;破碎蝕變帶寬40~120m,姚佳金礦床產於其中。
姚佳以北:發育於郭家嶺花崗巖中,走向由30°逐漸變化至50°左右,傾向北西向,傾角38° ~ 50°,破碎蝕變帶規模較小。
主斷層復雜的形態變化反映了應力場變化的復雜性,“in”型構造和菱形集聚構造是斷層左旋張扭活動的結果。初步認為該斷層在初始形成時為右旋壓扭,後轉為左旋拉扭成礦,成礦後又發生右旋壓扭活動,使礦體破碎或切割。
2.望兒山支斷層
南起招遠西曲城村,經望兒山、上莊,北至朱宋村焦家主斷層。全長12km,寬80 ~ 120 m,總體走向35°,傾角30 ~ 50°。在斷裂的北部,山後的付嘉-朱松村壹帶走向40°,付嘉南部走向近Sn (5 ~ 10)。主破裂面發育,由灰色斷層泥組成,厚度為10 ~ 30cm。主破裂面兩側的黃鐵礦絹雲母化碎裂巖、黃鐵礦絹雲母化花崗巖(閃長巖)碎裂巖和黃鐵礦絹雲母化花崗巖(閃長巖)呈對稱分布。斷裂發育在玲瓏花崗巖中或與郭家嶺花崗巖接觸帶中。斷層在上莊和河東村附近出現分支復合。沿斷裂自南向北分布有望兒山、付嘉、河東、上莊、陳嘉五個大型金礦床。
3.河西支斷層
北起河東村,南經河西村與侯家誌斷裂交匯,再向南,與東集金礦北部焦家斷裂交匯。該斷層長約2公裏,寬30~60米。總體走向約50°,NW傾角25° ~ 50°。平面造型舒緩,波浪形。以黑色斷層泥為標誌的主破裂面沿底板附近的破裂帶發育。斷裂切割玲瓏花崗巖和郭家嶺花崗巖。在這兩個花崗巖的接觸帶中有壹個超大型河西金礦床。
4.侯家誌骨折
南端與河西支斷層交匯,沿徐家疃東-西梁壹帶向北擴展,在朱宋村以北與焦家斷層交匯。斷層長6km,寬20 ~ 100 m,走向40°,傾向NW,傾角30 ~ 40°。斷層泥不發育,無明顯的構造主破裂面。斷裂切割玲瓏和郭家嶺花崗巖,其南段有工業礦體。
5.金華山-孫家芝斷層。
南起金華山,東北經前孫家、小朱劉和瓦孫家,在界河大宋家地區與焦家斷裂交匯。斷層長約12km,寬0.5~20m,走向40 ~ 50°,傾向SE或NW,傾角60 ~ 72°。斷裂南北兩段發育在玲瓏花崗巖中,中段切割郭家嶺花崗巖。沿斷裂分布有金華山、前孫家、山後馮佳、後孫家、瓦孫家等中小型金礦。
6.港口後分支斷裂
它發育在焦家斷裂上盤的玲瓏超花崗巖中,走向約50°,傾角20° ~ 35°向西北。北以焦家斷裂與慈口村南相隔,南經蔔後、馬蔔莊子,在新城北與焦家斷裂交匯,長約7km。平面形狀復雜,分支復合,展開收縮特征發達。沿斷層發育絹雲母化花崗質碎裂巖和絹雲母化花崗巖。該斷層未發現工業礦體。
7.寺莊支斷層
焦家斷層寺莊段上盤分枝斷裂。北部以焦家斷裂與朱郭李家棟相隔,在寺莊礦區南部與焦家斷裂復合,沿棲霞片麻巖套與玲瓏花崗巖接觸帶展布。斷層長2.4公裏,寬70 ~ 200米。北段走向50°,向南延伸,偏轉330°,傾向NW或SW,傾角20° ~ 30°。有連續的主破裂面和斷層泥,厚度為2 ~ 10 cm。沿著這條斷層的金礦化很差。
8.邱家芝斷層
發育於焦家斷裂下盤,分布於玲瓏花崗巖中。從北到南有三個分支。西支長700米,寬20 ~ 80米,走向5°,傾向NW,傾角40°。由花崗質碎裂巖和碎裂花崗巖組成,有工業礦體。中間支長1700米,寬30 ~ 120米,走向15 ~ 40,傾向NW,傾角40 ~ 50,由絹雲母化花崗質碎裂巖和絹雲母化花崗巖組成。南支長1200米,寬10 ~ 100米,走向55°,傾向NW,傾角30 ~ 40°,由絹雲母化花崗質碎裂巖組成。
斷層的主礦體產於主破裂面下的黃鐵礦絹雲母化花崗質碎裂巖帶中,其產狀與主破裂面壹致。次礦體產於黃鐵礦絹雲母化花崗巖帶中,其走向與主斷層面壹致,傾角陡或倒轉。斷裂內的主礦體明顯向西南方向傾斜,並具有沿傾斜方向尖滅再現的特點。
9.焦家斷裂帶及其南延位置
人們通常把龍來斷裂帶的竹松-朱樵段稱為焦家斷裂帶,它是焦家金礦田的控礦構造。由於在竹松北部發現了小老瓦小型金礦,我們認為竹松至高家莊子段屬於焦家斷裂帶的北延段。焦家斷裂帶南段寺莊以南因第四紀覆蓋而未知,因此焦家斷裂帶南延的位置存在爭議。有人認為焦家斷層在許村院子以南沿河向東南轉折。也有人認為焦家斷裂在許村研究所西南可與加繆斷裂相連。
2006年,山東省第六地質研究所在萊州市許村研究所礦區開展金礦普查,發現受斷裂構造控制的構造蝕變帶。工程控制蝕變帶長1700米,寬160 ~ 360米。蝕變帶走向350°,傾角34° ~ 60°。它在平面或剖面上呈平緩波狀延伸,發育在玲瓏花崗巖中。蝕變帶具有連續的主破裂面,由厚度為0.05~0.60m m的斷層泥組成,從主破裂面中心向兩側分別由絹雲母、絹雲母碎裂巖、絹雲母化花崗巖碎裂巖和絹雲母化花崗巖組成。各種蝕變巖之間呈漸變關系,巖石蝕變不均勻,從主破裂面中心向兩側逐漸減弱,其中絹雲母、角礫巖、絹雲母化碎裂巖呈不連續條帶分布。蝕變以矽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為主,局部有黃鐵礦化和方鉛礦化,局部有金礦化。從巖心觀察,斷裂帶沿線的構造巖性分帶、主要破裂面特征、破碎帶蝕變程度、礦化類型完全可以與北側相鄰的焦家斷裂寺莊段進行對比。
經地球物理異常查證,自羅吉家工區揭露的斷裂蝕變帶寬度可達150m,蝕變帶由鉀長石絹雲母化花崗巖和絹雲母化花崗巖碎裂巖組成,巖石中零星分布有黃鐵礦、閃鋅礦和方鉛礦,巖石斷裂發育,斷裂面偶見粉狀黃鐵礦分布,部分區域有少量黃鐵礦。自羅齊家地區的鉆探工作也發現了壹定規模的斷裂帶,與物探結果基本壹致。斷裂帶分布在新太古代馬連莊復合變質輝長巖中,帶寬80m,走向50° ~ 60°,傾角45° ~ 50°,向西北。斷裂帶的巖性為絹雲母化輝長巖、絹雲母化輝長巖碎裂巖和絹雲母化變質巖。
與焦家斷裂相比,許村場、自落基家和齊家地區出露的斷裂構造特征相同:斷裂帶分布相同,斷裂構造蝕變帶地質特征基本相同,空間位置基本對應,地球物理場均處於強磁場的鞍形位置,礦化蝕變帶的地球化學異常元素組合基本相同。因此,認為南經許村院子的寺莊至自羅吉家的斷裂應為焦家斷裂帶的南延,該斷裂再向南穿過齊家。分布在許村院子西南側的加繆斷裂與焦家斷裂走向壹致,但傾向相反,規模和蝕變礦化特征與該帶差異較大,不可能是焦家斷裂的南延。根據物探和部分地質勘探資料分析,許村院子以南的現代河流可能穿過北西向或北北西向的晚期斷裂構造。也有前人說焦家取寺莊,被北西向的晚期斷裂切割,但根據招遠界河、陶金河、劉著河,兩岸地質特征完全對應,沒有發現明顯的位移。
總體而言,焦家斷裂帶應為龍來斷裂帶南段的高家莊子-自落基家段,包括高家莊子-新城段、新城-馬塘段、寺莊段及其南延段,長度超過21km,在前人所稱焦家斷裂的基礎上向南北兩端延伸3km。焦家斷裂帶是著名的金成礦帶,其南延段的建立對進壹步的找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焦家斷裂帶平均走向30°,傾向西北,傾角29° ~ 43°。壹般沿棲霞片麻巖套與玲瓏花崗巖的接觸帶分布,但部分地段發育在棲霞片麻巖套內或穿越玲瓏花崗巖和郭家嶺花崗巖。破碎蝕變寬度為80 ~ 200 m,具有明顯而穩定的分帶特征。
焦家斷裂帶是金礦最集中的成礦構造帶。河東、河西的焦家金礦、新城金礦等15大中型金礦受該斷裂或其次級斷裂控制。主斷層及其下盤次級斷層上的沈積物具有東西向對應生產的規律。
(3)昭平斷層
招遠-平度斷裂(簡稱招平斷裂)是膠東西北部最大的S型斷裂,平面上呈平緩波狀分布。斷裂南起平度市北部宋格莊附近,呈北北東向,由南墅北向北轉向北東向,過招遠市後轉向NEE方向,延伸至龍口市閆家溝壹帶。斷層走向變化較大,在招遠市南部近南北或約15,經朱家嘴急轉至45° ~ 60°。斷層全長120km,寬度150 ~ 200m,傾角30° ~ 70°。斷層由主斷層和次斷層組成。其中,主斷層北段的丁家莊子-大磨曲家段常被稱為頭頭青斷層。
1.軀幹骨折
昭平斷裂主要沿前寒武紀變質巖系與玲瓏花崗巖的接觸帶分布。主斷層下盤為玲瓏花崗巖,上盤為平度市山旺-後山京山群陸各莊組,後山至招遠新村、大營各莊至趙城下盤為棲霞片麻巖套。趙城以北,上盤為文登花崗巖,棲霞片麻巖套被部分切割;斷層有穩定的主破裂面,由糜棱巖、碎裂巖和兩側碎裂巖組成破裂帶。
主蝕變帶規模大,蝕變巖類型全,組合分帶完整。斷層沿傾向和走向有平緩的波浪,以穩定的斷層泥為主要破裂面。以主破裂面為界,上盤蝕變較弱,蝕變帶較窄,寬度達十幾米,下盤蝕變較強,蝕變帶寬達數十至數百米,並有明顯的蝕變巖分帶特征。根據蝕變巖的空間分布、蝕變特征和蝕變強度,劃分出四個蝕變巖帶。自蝕變帶中心向外依次為黃鐵礦絹雲母化碎裂巖帶、黃鐵礦絹雲母化花崗巖碎裂巖帶、黃鐵礦絹雲母化花崗巖帶和鉀長石花崗巖帶。斷裂構造巖十分發育,包括角礫巖、碎裂巖和碎裂巖,並伴有早期韌性變形糜棱巖。以穩定的主破裂面為中心,上、下板塊構造巖呈條帶狀,破碎程度依次降低,下板塊構造巖比上板塊更發育。熱液蝕變主要表現在下盤,下盤較弱。下盤主破裂面有依次向外弱化的趨勢。蝕變類型有金雲母化、鉀長石化、碳酸鹽化和綠泥石化,還有壹些金屬硫化物和金銀礦化。其中黃鐵礦絹雲母化為主要蝕變,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昭平斷裂帶是多種活動的產物。成礦前和成礦過程中,其力學性質由右旋壓扭斜沖轉為上盤斜落左旋拉扭,使早期封閉斷層發展為張性斷層,從而為礦液向上運移提供了通道,成為金礦富集沈澱的最佳場所。後期有左旋壓扭活動,形成以壓扭性為主的左旋斷裂帶。
昭平斷裂是膠東西北部另壹條重要的控礦斷裂,它既是金礦的導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該區已發現金礦床(點)36處,其中已探明15處。這些金礦床(點)均位於昭平斷裂帶的主斷裂蝕變巖帶和與其下盤派生或伴生的次級斷裂蝕變巖帶中,形成壹條北起玲瓏金礦田,南至平度山王,呈東北走向的狹長金成礦帶。斷層蝕變帶的形態、規模和空間分布嚴格控制著礦床(點)的產狀位置、規模和礦石類型。超大型金礦床包括著名的玲瓏金礦田、大營各莊、東風、臺商、夏店等。此外,山後、張格莊、石橋、南墅、山旺等壹批中小型金礦產於該斷裂及其附近的次級斷裂中。
縱觀該帶金礦床,根據其成礦地質背景和成礦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蝕變巖型(焦家型)和應時脈型(玲瓏型)兩大類。應時脈型金礦主要分布於該帶北部的玲瓏金礦田,脈體產於鋪頭箐主斷裂下盤的次級斷裂裂隙中。蝕變巖型金礦主要產於與下盤伴生或派生的主斷層蝕變帶和次斷層蝕變帶中,也產出壹些應時脈型和破碎帶蝕變巖型復合金礦。
2.繼發性骨折
源於昭平斷裂帶主斷層的低階構造構成了精巧的帚狀控礦構造,控制了玲瓏金礦田的分布。次級斷層位於主斷層北部的鋪頭箐斷層下盤,分布面積約50km2。它由9條北北東-北東走向的主弧形斷裂組成,向東北匯聚,向西南展布,其中控礦斷裂300多條,長度超過50米。主要斷層長達數千米,寬度從1~20m ~ 20m不等。走向從80°逐漸變為30°左右,傾向西北,傾角50° ~ 90°。它們從內層到外層逐漸變陡。各斷層中段明顯向東南凸出,斷層間距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大。這些主要斷裂控制了礦田內的主要礦體。次級斷裂蝕變帶規模小,蝕變巖類型相對簡單,分帶不明顯。主要礦床類型為應時脈型金礦,如歐家夼、玲瓏、大凱頭、九曲、丁爽、東風、108脈等。
(4)大莊子——吉戈莊斷層系。
在平度北部石埠鎮、張社鎮京山群分布區,20世紀末發現了大莊子金礦(又稱黑羊山金礦)和吉戈莊金礦,形成了膠東西部新的重要成礦帶。該區金礦明顯受大莊子斷裂、保羅斷裂、張舍-馬各莊斷裂、董世嶺-黔婁斷裂和吉戈莊斷裂等壹系列北北東向或北東向斷裂控制。由於本區第四系覆蓋面積大,斷層的規模和組合規律不清楚。根據工程揭露,幾個主要斷層的特征如下:
大莊子斷裂帶主要有三條斷層。1號斷層位於大莊子村以東,間歇出露長度約3km。圍巖為京山群,地表礦化蝕變帶寬40 ~ 60m,主要由矽化、絹雲母化、絹雲母化構造角礫巖和碎裂巖組成。金礦化主要發育在角礫巖之間的膠結物中,呈網狀脈狀和細脈狀礦化,礦化富集。
2號斷層位於莊子村北,為壹組平行北北東向壓扭性斷層,斷層產狀10 ~ 15 ∠ 70。沿斷層形成壹條長約700米、寬約150米的脈帶群。礦體由含金多金屬硫化物應時脈組成,部分由含礦矽化碎裂巖組成。礦石的礦物組合與玲瓏金礦相似。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其次為方鉛礦、閃鋅礦和少量黃銅礦。礦石呈塊狀構造和條帶狀構造。脈石礦物主要有應時和絹雲母。這是壹個應時脈型金礦。
在1號和2號斷層之間,有幾條NE-Nee向的小型壓扭性斷層,控制著高金品位的含金石英脈。
吉戈莊斷裂位於紀各莊村北,發育於京山群變質巖中,控制長度65438±0.5km,由兩條相距十余米的破碎角礫巖帶組成,寬6-20m,走向40°,西北傾角47-60°,具壓敏特征。
保羅斷層位於紀各莊斷層下盤,控長2km,寬10~50m ~ 50m,總體走向5° ~ 20°,西北傾角60° ~ 65°。斷裂為破碎角礫巖帶,角礫巖為荊山群中的麻粒巖、斜長角閃石和應時脈。該斷層以擠壓和扭轉為特征。它是莊金礦最重要的控礦斷裂。
大莊子-吉戈莊斷裂系中存在兩種控礦構造:主要控礦構造沿京山群產出,構成層間滑動構造,產於其中的金礦床稱為層間滑動角礫巖型金礦床,認為與膠萊盆地東北緣彭家夼金礦床相似(鄒等,2001);主斷層下盤發育的逆傾高角度次級斷層走向45° ~ 60°,傾向西北,傾角40° ~ 60°,呈左側梯隊排列,充填應時脈型金礦,是過去私采的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