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求四大名著知識問答,急需!!!

求四大名著知識問答,急需!!!

就我個人所知,第壹個將通俗小說排名的是金聖嘆,按他的說法他當時計劃評點六部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後清康熙年間毛宗崗父子偽托金聖嘆之名將修訂的三國名為《第壹才子書——三國演義》(他們托金聖嘆之名而不是更早的人也能說明壹些問題)。那時有“明代四大奇書”的說法,它的提出亦當是書商們的商業手段(書商們至少起了推廣作用);再後紅樓代替金瓶梅成為“明清四大奇書”,四大奇書至此定型。“四大名著”做為是“四大奇書”的現代說法,時間自然也不會早了。

因此,現在“四大名著”(四大奇書)的提法壹定是出現在《紅樓夢》成書之後。

但又有人考證,“四大奇書”的說法應在明末清初就確立了。

李漁曾在為 醉 田井 堂 刊本《三國誌演義》作序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可見,至晚馮夢龍已經有四大奇書的提法了,李漁承其說,且以“第壹奇書”冠三國而出版,則大概明末清初之際,“四大奇書”的提法已得到相當的固定且流行開來了。

但無論怎樣,“四大奇書”這壹提法是“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這壹點應該確定。

=======================================

《紅樓夢》

壹部《紅樓夢》,說不盡,道不完,真可謂千古奇書!

《紅樓夢》在中國古代小說名著中聲名最著、流傳最廣,讀者最多,刊刻出版最為繁富,這部古典名著問世以來,評家蜂起,評說紛紜,理所當然形成壹門顯學――紅學。人們還在不斷地出版《紅樓夢》、閱讀《紅樓夢》、研究《紅樓夢》,這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永恒魅力,這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不朽價值。南北國畫藝術大師,歷時兩年,精心創作350幅彩色國畫。畫家隨文配圖,或描摹情態、或表現場景,或濃墨泌灑,或工筆勾勒,藝術地再現了原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生動的人物形象。

《西遊記》

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規模宏偉,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又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想象極其豐富,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瑰寶。《名家彩繪四大名著·西遊記》延請戴敦邦、趙宏本等40余名畫壇名宿繪制240幅藝術含金量相當高的國畫,或豪放粗獷,或質樸秀麗,畫科有人、神、魔、怪、山、水、花、蟲、鳥、獸等多姿多彩,畫法則或工筆勾勒,或寫意揮灑,風格或豪放粗獷,或樸拙秀麗,技法上鉤勒、渲染、烘托、潑墨、淋漓盡致,多姿多彩地展現了小說中最精彩的場面。文以畫平添風采,畫借文獨具魅力,圖文相間,水乳交融。

《水滸傳》

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中有極其生動的生活場景,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水滸108將身份不同,性情各異,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壹朵奇葩。《名家彩繪四大名著·水滸傳》隨文融入293幅國畫,由戴郭邦、賀友直、陳白壹等41位國畫名家聯袂繪制,眾畫家以妙手神筆繪就極具生動的生活場景,人物情節,惟妙惟肖,意韻深遠。

《三國演義》

在我國文學史上,也許還沒有壹部作品能夠像《三國演義》那樣長時期地吸引如此眾多的讀者,幾百年來,她差不多被我們整個民族壹代又壹代地不停流傳,閱讀、可以說《三國演義》已經深深地紮根於我們民族生活的每個角落。《名家彩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由戴郭邦、陳白壹、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筆繪就292幅國畫。各位畫家風格各異,流派紛呈,或工筆、如穿針引線,壹絲不茍,或寫意,如行雲流水,壹氣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國時期宏大的戰爭場面和從多的人物形象,達到了《三國演義》繪畫創作的頂峰,同時也展示了國畫這壹中華未瑰寶的獨特風彩。尤其是其中壹些膾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園結義、鳳儀亭、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千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精彩紛呈。

======================================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誌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註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誌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 24卷。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誌通俗演義》,文字粗樸,內容平易;《三國誌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作者

羅貫中(1330年壹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壹說是太原(今山西),壹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誌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誌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壹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

作者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大致有三種觀點:

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

由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寫。

整部小說完全由施耐庵壹個人寫。這種觀點是大家最為熟知的。

第壹種說法早於明朝已經有人提出。壹些支持此觀點的人認為施耐庵是捏造出來的人,真實中並不存在。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之間亦有以下兩種意見:

其中壹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書誌》中則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也就是說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另外壹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於累積型群眾創作,無疑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曾參考、借鑒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的創造性的勞動是不容抹殺的。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國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之壹《水滸傳》的作者。出生於江蘇壹代,興化白駒場人。關於他的生平資料正確性有所爭議,也有查無此人之說。主要是水滸傳壹書作者素有爭議,有壹考為該書根本非施耐庵所寫,而是羅貫中所寫。在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電視劇《水滸傳》中,將作者寫做施耐庵和羅貫中。

------------------------------------

學界有關作者的爭議

西遊記的作者壹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現在出版的各種版本的《西遊記》都署名吳承恩。但是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就壹直對其作者存有爭議。

明朝流傳的《西遊記》,各種版本都沒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遊證道書》中提出《西遊記》為南宋時的邱處機所著。這壹看法提出後,清朝的文人大多贊同。清朝末年紀昀等人開始懷疑此說,認為《西遊記》中多處描寫明朝的風土人情,而邱處機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遊記》中多處使用江蘇淮安方言,而邱處機壹生在華北地區活動,並未在淮安居住過。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為《西遊記》是道士煉丹之書。

民國期間,魯迅、胡適等人根據明朝天啟年間《淮安府誌》上所載,又據前人所論,推定淮安吳承恩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至此成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