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在美國如何教育孩子理解他人,值得學習。

在美國如何教育孩子理解他人,值得學習。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學生的創造力不如美國學生,但他們的基礎知識遠遠強於美國學生。

然而,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給了自我感覺良好的中國人壹記重擊:“這是多年來可怕的自我麻醉!我覺得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學得不怎麽樣!”

丘成桐說:“能進入哈佛大學的中國和美國學生應該是這兩個國家最優秀的學生。和最優秀的兩個人相比,美國學生的基礎知識絕對不會比中國學生差,相反還要強很多。”

“在美國更好的中小學,中國學生必須學習所有的課程,他們非常靈活。他們絕對不是像中國那樣臨時抱佛腳。在壹些好學校,11、12年級的學生微積分學得非常好,但我聽說中國的高中生並不都學微積分。”

邱先生清楚地記得,有壹次,國內某頂尖大學的幾個學生來找他,請教壹道幾何題。丘成桐感到非常奇怪。他們問了壹個關於微分幾何的經典問題,微分幾何是學生在讀本科時應該掌握的數學知識。“是不是可以說中國學生比外國學生學得好?”

諾獎得主楊振寧認為,中國的教育態度與美國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中國強調灌輸式教育。中國學生的基礎很紮實,這是優勢,但也有劣勢。中國的學生面對新事物總是畏縮不前。與美國學生相比,他們的創新意識很差。

中國式教育和美式教育不能說好不好,要看不同的人。在教學過程中,中國學生多創新,美國學生打好基礎最合適,這樣可以互相彌補。換個角度說,美國的教育對於天賦高的人來說會更好,但是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基本上來說,中國的教育理念更好。

楊振寧的結論是,沒有必要徹底改變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

壹些人用中國學生在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的出色表現來反駁丘成桐的觀點。“國內參加奧數競賽的孩子有多兇?他們占據了多年金牌霸主的位置。美國孩子能做到嗎?”

然而,早在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就有學術專家警告不要被“奧運會”的光環所迷惑。中國之所以能在數學“奧運會”上年年豐收,壹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選手都是經過層層選拔,賽前都經過了嚴格的強化訓練。這種強化訓練可以用“殘酷”來形容。在學校裏,經常被數學老師輪番轟炸,就是競爭對手停止其他所有科目的學習,從早到晚不休息。十幾個數學老師輪流輔導,出怪題考試,從多個角度反復練習同壹個題目,直到所有老師都沒有問題,連數學老師都難住了,答不上來,依然不放棄。在國外,參加奧運會是免費的。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重視,組織得這麽好。在中國,各種“奧賽”帶有明顯的應試教育痕跡,不再是培養興趣的活動。這樣培養出來的數學苗子,大部分都會“告別”數學舞臺。“很多在‘奧賽’中獲獎的人都不願意繼續從事數學研究,甚至有人說壹輩子都不願意碰任何數學符號。”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劉健說。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壹大意義在於促進創造性思維訓練,這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尤為重要。數學不僅要教會學生算術技能,更要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邏輯和靈活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Osage在中國逐漸偏離了它的初衷...

面對上述困惑,本刊近日采訪了北師大心理學院副院長、教育心理學與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武新春教授和北美三大教育心理學家、美國教育協會前主席、現任伊利諾伊大學閱讀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 anderson先生。

采訪中我們了解到,中美兩國的教育差異其實不僅存在於大學和中學,也存在於小學和學齡前兒童。美國人註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情,學習是壹件很快樂的事情。

他們認為進入21世紀後,人們將面臨技術革新和復雜的信息更替。只有培養自己的終身學習能力,才是生存的最大保障。閱讀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方式,人類80%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西方人說:“領導是讀書人”(領導必須是讀書人)。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說閱讀是學習的基石,是教育的基礎,那麽孩子的閱讀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閱讀被稱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美國總統布什在《教育改革藍圖》中說:太多的孩子不識字。讀書是建築的基石,也必須是我們教育改革的基礎。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壹些發達國家將兒童智力發展的重點轉向閱讀能力的培養。在美國和英國的幼兒園,閱讀占課程的80%以上。每晚睡前閱讀20分鐘已經成為大多數美國中產家庭的習慣。西方國家出版商、社區、家庭、教育機構、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媒體的參與,構成了促進兒童閱讀的良好機制。

武新春: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著有《教育心理學》、《小學語文心理學》、《高等教育心理學》。承擔了國家“攀登計劃”、“腦科學與素質教育”項目;國家教育科學十五計劃、現代學習理論與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育部關於教師職業倦怠的特點、原因及幹預:美國福特基金會“中國兒童的閱讀與推廣”。

問:數學大師丘成桐認為,中美學生的差距不僅僅是在大學教育階段,還包括基礎教育階段。對此妳怎麽看?

答:我們目前正在研究這個問題。其實我們的基礎教育也有可取之處。比如我們的學生基本功紮實,解決書面問題的能力往往也比較強。關鍵是如何教好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才能發揮其優勢,減少其劣勢。這是壹個教育政策的戰略問題。現在美國也在學習中國應試教育好的壹面,以減少他們學生基本功不紮實的問題。美國提倡的“快樂教育”,就是希望孩子從小培養內在動力,並且樂在其中。灌輸式教育雖然也能達到這個目的,能力也可能得到提高,但也可能無形中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再也不想做這種事情。我自己也是大學老師。從我的經驗來看,中國的中學優秀學生在大學繼續優秀的不多。因為國內中學最優秀的學生往往為了保住第壹名而更加努力學習,花費大量精力在挑書和課本上,所以興趣會更窄。他們壹旦進入大學,外界的壓力就會少壹些,精神上就會放松,學習成績就會下降。所以從中外教育來看,核心是別人學得更輕松愉快,而在中國,學習被強調為苦差事,需要努力。

中國有句話叫“吃了苦才能當主人”。也就是說:妳現在吃了苦,以後可以享受幸福。但是現在誰能學習20年,然後不學習就享受呢?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過渡原因效應”,足以讓我從事這樣壹個活動。如果家長和老師在學生學習的時候不斷給學生獎勵,學生就會認為學習就是為了得到這些獎勵。壹旦這些獎勵沒有了,他的學習動力也就沒有了。沒有動力,學習成績自然會下降。

用獎勵刺激學習會把孩子引向壹個方向。其實並不是只有這個方向才是最對最合理的。所以,有創造力的成功人士並不總是局限於某壹方面。

問: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各有利弊。妳認為應該做些什麽來發展他們的長處,避免他們的短處?目前,中國在這方面的策略是什麽?

答:眾所周知,中國的學生勤奮刻苦,這與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有關。受幾千年傳統的影響,中國人壹直以勤勞和智慧著稱。我們的學生對基本概念有很好的掌握和理解。這壹點,美國也在向中國學習。他們的課程改革也吸收了中國教育的許多好的方面。比如美國曾經提出壹個口號“恢復基本運動”。它希望在充分發揮自己強勢壹面的同時,改善自己相對弱勢的壹面。

從我們的研究來看,美國學生普遍知識面廣,而中國學生知識面窄,對某壹點研究比較深入。另壹方面,美國學生在課堂上比較活躍,而我們國家比較沈悶,壹個比較封閉的體系,學習內容比較封閉,所以我們學生的創造力和突破規則的能力比較差。這類書的學習和現實生活是有距離的。例如,中國很少有學生將“合並相似項目”與他們的生活聯系在壹起。其實壹個班的學生,男的女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窮的富的,學的好的壞的,都是結合在壹起分類的。中國的學生很少思考這些問題,而美國的學生喜歡思考生活中類似物品的合並問題。中國學生研究高於現實的問題,美國學生關註來源於生活的問題。所以他的學習會和生活息息相關。壹旦生活出現問題,他會很輕松的控制住。這體現在反映問題的能力上,他會更快的回應問題。另壹方面,如果學生知道他們所學的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有用,他們會更願意和積極地學習。如果不知道有什麽用,他們在學習中就會很迷茫,很被動。因此,學習的動機和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都是重要的問題。

現在要研究如何在保持學生學習紮實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從而在壹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開放性和創造性。

問:在中國,出國留學有低齡化的趨勢。家長認為中國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妳覺得問題是出在孩子的早期培養上,還是出在放學後老師的引導上?

答:不能片面強調問題是什麽。這和我們國家的傳統有關。在過去的幾千年裏,我們的祖先壹直強調死記硬背和“四書五經”。這個教育傳統中有很多好的東西,也有很多不適合時代發展的東西,比如前面提到的創新。在古代,因為學的東西有限,死記硬背可能會很有用。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以前的方法不壹定管用。這時候就要強調學習方法,教會孩子如何探索探索。美國現在的教育方式的好處是學生在摸索的過程中會走彎路,但彎路也是壹個學習的過程。壹旦妳自己掌握了這個方法,妳就不會放棄。正如小平同誌所說:“摸著石頭過河”本身就是政治生活中自我革新、自我探索的過程。教育其實離不開政治,也是政治生活的反映。

理查德·安德森(Richard anderson):美國教育協會前主席,伊利諾伊大學閱讀研究中心主任,北美三大教育心理學家之壹,幼兒分享閱讀創始人。

問:妳是如何對兒童分享閱讀產生興趣的?

我以前是壹所高中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在閱讀方面經常遇到困難,這些困難影響了他們在高中的很多學習內容和任務。於是我開始思考這個困難的原因。當時的研究方法是從高中生往後推,被研究的學生越來越年輕。最後發現問題出現在學生很小的時候。從我從事教育的第壹份工作開始,我就壹直在壹點壹滴的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壹直做了30多年的研究,直到今天。我發現非常小的孩子非常有創造力,對他們所學的東西有著非凡的理解。如果在這個時候培養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讓自己有壹個良好的閱讀基礎,那麽在高中就能保持良好的閱讀狀態,不會出現閱讀困難。

問:妳認為學生閱讀困難的原因是什麽?

答:閱讀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壹個就是語音意識。英語是壹個音標,其中每個字母都是壹個語音單位,有些學生在將這些語音單位連續發音成壹個單詞時有困難。對於壹些孩子來說,言語困難對他們的生活影響很大。而且語音困難可能會降低孩子的閱讀興趣,結果閱讀效果越來越差。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不得不反復閱讀。有時,當理解整篇文章或段落時,為了更好地理解,他們不得不大聲地、逐字地朗讀。而且讀完的東西經常要還回去重新讀,導致閱讀效率很差。這種影響直到很多人成年後依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發現這種現象。

問:妳認為應該做些什麽來發展孩子的早期閱讀,以防止成年後出現閱讀困難?

答:3至5歲的孩子可以輕松愉快地享受閱讀,閱讀將是他們壹生的樂趣。我們的孩子分享閱讀有兩個術語——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我們主要是註重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想讀書,把讀書當成壹件輕松愉快的事情。如果只是外在動機,比如必須按照老師或家長的要求去閱讀,或者是為了逃避懲罰,或者是為了得到家長的獎勵,都不是真正培養孩子閱讀的好方法。而且孩子從小就有非常好的創造力和感知力。我們做過壹些研究,讓孩子讀壹遍故事,然後進行測試,發現他們可以記住很多新單詞——他們是從自然閱讀中認識這些單詞的,而不是刻意教他們。漢字也是如此,很小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漢字識別策略,比如知覺組塊,也就是漢字的形義聯系。比如,孩子認識手,就能很自然地把很多單詞和手聯系起來,知道這些單詞和手有關;比如,孩子也可以從聲音中推斷出漢字的發音。

問:如何看待在促進兒童早期閱讀的過程中,寫作對兒童智力發展的影響?

答: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說,書寫可能更難,因為漢字是表意的,筆畫復雜。外國孩子四五歲就開始寫字,而中國孩子壹般要到小學壹年級才開始寫字。其實在中國,幼兒園的孩子嘗試寫字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老師和孩子要互動。在西方,老師和孩子們分享寫作。壹開始,老師寫的東西最多,比如“今天是我的生日”。可以留個“我的”或者“生日”讓孩子寫。通過這樣的鼓勵,可以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讓孩子認識到寫作和閱讀壹樣,都是壹種交流的手段。我在上海也遇到過這個問題。幼兒園老師把寫字當成了壹件很難的事情,卻沒想到這是壹個和孩子交流的好方法。

問:您能否介紹壹下在您擔任美國教育協會主席和從事教育工作期間,歷屆總統教育政策的不同特點?

幾任美國總統都非常重視教育。裏根總統執政期間,兒童教育政策沒有放在國家層面,而是由各州自行管理。當時我向裏根總統提交了壹份全國兒童識字情況的報告。這篇報道後來被寫成了壹本書,封面是裏根總統和他兒子的照片。這本書至今仍是美國最暢銷的書籍之壹,也是壹本關於兒童閱讀和寫作的標誌性書籍。老布什執政時期,他的第壹夫人芭芭拉是壹個特別熱愛兒童教育、非常支持的人。克林頓贏得了許多普通民眾的支持,因為他的教育政策表現出對弱勢群體的關註,尤其是對特別貧困家庭和黑人家庭的孩子的關註,這使他在民眾中很受歡迎。另壹方面,喬治·w·布什認為自己是教育領袖。其實他也有過大動作。他的口號是“不讓壹個孩子掉隊”。雖然我不支持布什,但我支持他的教育政策,尤其是他的政策,讓我很容易申請到壹些教育基金。

問:妳認為中美教育在孩子的自我發展和教師標準方面有什麽特點?

答:中國的教育最可怕的是成績。學生們經常要為考試做大量的練習和艱苦的準備。好在我不僅去過國內很多大城市,也去過很多農村課堂,不僅有幼兒園和小學,還有很多中學,所以這個問題我還是能回答的。

在中國,中學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水平是比較高的。都是師範院校畢業,老師備課很認真,講課的內容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國的課堂上,學生很專心,課堂紀律好,講課效率高。壹節課45分鐘的內容很充實,很有條理。中國教學的優勢在於教學系統,學生對知識掌握牢固。但在想象力、獨立性、批判性思維方面比美國學生差,因為中國精讀多,而美國泛讀多。中國的教育中經常強調深入分析,研究證明,廣泛閱讀對壹個人的終身發展非常有益。

美國的課堂很隨意。老師可以穿著牛仔褲,隨便坐在教室的壹個角落裏,而學生被分成許多小組,組織自己的討論。沒有壹個老師站在黑板前,壹字不漏地告訴學生,告訴他們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這種松散的課堂教學組織讓學生很隨意。但如果每節課都這樣,傳授知識的效率會更低,對“兩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會比中國學生差,而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會更好。

問:目前,中國非常關註幫助弱勢群體。如何看待待解決的弱勢群體幼兒教育?

答:這個問題真的不能用簡單的壹句話來解釋。這個問題不僅在今天的中國遇到,在美國也是如此。幫助弱勢群體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包括壹些政治團體、社會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另外,中國真的有必要降低出生率。如果貧困家庭孩子太多,自然會影響孩子的教育。此外,如果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孩子的輟學率也會大大降低。因為受過教育的女性會更關心孩子的成長。目前,在中國的壹些地方,女孩受教育的機會比男孩少,人們認為男孩應該接受更多的教育,這對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利,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孩子。

聽了安德森的話,我們突然覺得,美國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在給孩子壹把鑰匙,告訴他們如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處理各種問題;如何從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早期閱讀無疑是對這種能力的培養。據研究,孩子壹旦喜歡上閱讀,就會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終身受益。其實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都各有利弊,關鍵是如何選擇。這也是目前我國教育界正在研究和關註的問題。可喜的是,很多國內同行已經意識到了早期閱讀和分享閱讀的重要性。目前,全國近30個城市的100多所幼兒園和小學正在開展這項活動。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社會將是壹個充滿書籍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