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經濟總量10年翻3倍成都高新區綜合實力何以穩居全國第壹方陣?

經濟總量10年翻3倍成都高新區綜合實力何以穩居全國第壹方陣?

科技是第壹生產力、人才是第壹資源、創新是第壹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作為科技創新的先行區和主陣地,國家高新區正助力我國向世界科技強國全速邁進。

科技部數據顯示:十年間,國家高新區園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5.4萬億元增至2021年15.3萬億元,占全國GDP比重從10.1%提升至13.4%;RD經費投入占全國企業RD經費投入近半壁江山。

同期,國家高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不足2萬家增至11.5萬家,培育和集聚了全國35.9%的科技型中小企業、36.2%的高新技術企業。

十年奮進,國家高新區已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接續迸發的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則是其產業經濟增勢與資本活躍度的直觀體現。

2021年GDP達2800.6億元、增長11.1%,綜合保稅區連續4年保持進出口總額全國第壹,在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第6;世界500強企業超130家,累計培育上市企業59家、居中西部第壹?這是成都高新區交出的答卷。

在這場全國科創體系“國家隊”競逐中,成都高新區綜合實力何以穩居全國第壹方陣?

亮眼的數字背後,是其作為全國首批國家高新區、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求、助力成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沖刺”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信心和決心。

從中亦不難看出,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版圖中,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高新範式”正愈發顯現。

綜合實力躍升經濟總量逼近3000億

1988年,以建設國家高新區為重要內容的火炬計劃正式實施,成都高新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順時而生。

從最初城南僅2.5公裏的農田起步區到如今的現代化城市新中心,成都高新區歷經從“立區”到“興區”再到“強區”的創業之旅。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此前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十年,是我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也正是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著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這其中,作為全國創新高地的“高新力量”不容小覷。

回望成都高新區過去十年的跨越之旅:2012年憑借2230億元的工業總產值,躍升成為四川省首個兩千億級工業園區;到2021年GDP突破2800億元,電子信息規上企業產值達4702億元,綜合實力居全國高新區第壹方陣。

更為不易的是,即便在近年疫情等復雜因素影響下,成都高新區依然表現出強勁的抗風險能力與逆勢增長勢頭——

2020年,成都高新區實現GDP2400億元,同比增長8.3%;簽約招引項目156個,創項目招引最好成績;

2021年GDP突破2800億元、同比增長11.1%,綜合保稅區連續4年保持進出口總額全國第壹,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全省比重達61%,新增上市企業數量位列全國高新區第四?

眼下,國家中心城市成都的經濟總量即將敲響2萬億大關,作為其產業主陣地的成都高新區也在加速邁上3000億元新臺階。

三十余年拓荒前行,聚焦國家戰略需要、背靠成渝“第四極”,成都高新區既肩負“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使命,亦承載著助力西部崛起、支撐成渝“第四極”的區域重任。

如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湯繼強所言,成都高新區的發展總體上是壹條由點及面、全面帶動突圍的內陸地區追求平衡之路。具體而言,可以概括為內陸高新區的創新之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之路。

聚力建圈強鏈三大主導產業加速崛起

綜合實力躍升背後,是產業“主引擎”的不斷發力。

有觀點指出,在科技創新向產業邁進過程中,壹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頭部企業都是先進技術落地、實現轉化的重要載體。近年迎來的上市公司井噴式增長,正是成都高新區主導產業加速崛起的有力印證。

數據顯示,成都高新區2020年、2021年分別新增上市及過會企業8家、16家,連續兩年創下歷史新高。今年1~8月,更是以“平均每月壹家上市企業”的增長態勢跑出企業上市“加速度”。

目前,成都科創板上市軍團達到16家,位列中西部第壹。其中成都高新區擁有10家。

這份上市培育工作成績單,不僅在中西部地區名列前茅,即便放在全國也是穩居第壹梯隊。

總體來看,成都高新區的上市企業主要來自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以數字經濟為主的新經濟方向產業等領域,這也正是其重點打造的三大主導產業。

2012年6月,李進博士辭去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科學總監的職務和工作,回國創辦成都先導藥物開發有限公司,經過幾個月的調研分析,李進將創業地定在了成都。

當他帶著精心準備的資料與成都高新區管委會進行了壹次正式接觸後,僅僅1小時,雙方就達成協議——企業落戶高新區,享受房租減免、實驗室建設補貼和創業啟動資金。

2020年,成都先導科創板上市,成為科創板西南第壹股。與此同時,成都先導的成長地——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也迅速成長為全國首個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範基地,初步構建起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

2021年,成都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連續5年保持20%增速。該領域已累計培育9家企業成功上市。

“我們的發展,本身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證明成都高新區創新創業的環境是相當好的。”李進直言。

與成都先導及其上下遊合作夥伴壹樣,在“建圈強鏈”思路引領下,各行業領域的“鏈主企業”與“鏈屬企業”合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高效協同,***同見證著這個國家高新區主導產業的騰飛崛起。

按照“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成都高新區將實現電子信息產業規上企業超過200家,總產值年均增速超過10%,達到62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總規模達2500億元,位居全國醫藥產業園區第壹梯隊;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經濟屬性服務業營收達到2100億元。

“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讓企業迸發活力

頭部企業之外,規模更龐大的市場主體進壹步為這座產業之城紮牢根基。

數據顯示,目前成都高新區聚集各類人才超70萬人,其中高層次“四派人才”1867人,各類人才創辦科技企業超10萬家。研究表明,中小企業與地區的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超過了0.8,中小企業活躍的地區,也恰恰是經濟發展和擇業的熱點地區。經國家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則是全國4000多萬家中小企業優中選優的佼佼者。

在工信部公布的四批企業名單中,成都高新區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家,占成都全市比重超過三分之壹。

科創巨頭搶灘布局、市場資源加速集聚、“小巨人”企業密集湧現,這並非偶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近年來,成都高新區積極構建“種子期雛鷹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潛在)企業-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四級梯度培育機制,並在每個發展階段差異化配置扶持政策,每年拿出約1.5億元資金作為梯度企業培育專項經費,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與此同時,成都高新區廣邀產業發展“合夥人”,合力打造全國投資機構聚集熱土——5年通過政府投入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推出總計3000億元的產業基金。

其中,2022年產業基金組建計劃明確,設立不低於6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支持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在若幹細分領域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高峰。

在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與“真金白銀”的精準扶持下,市場活力得以充分顯現。

2021年,成都高新區新培育獨角獸企業2家、潛在獨角獸企業6家、瞪羚企業271家、種子期雛鷹企業362家,梯度企業數量再創新高,累計1478家。全年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11家、過會企業5家,創成都高新區歷史最高紀錄,在全國高新區排名第四,僅次於北京中關村(000931)、上海張江和深圳高新區。

眼下,成都高新區正朝著更高目標前進。

近日,《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關於加快創建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若幹政策》正式發布,其中明確下階段目標:加快培育城市標簽級科技領軍企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人才高地核心區、原創技術策源地、科技成果中試首選地、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為成都高新區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提供有力支撐。

踏上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新征程,成都高新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