撚管之法,古已有之。書聖王羲之所著的《筆法論十二章》壹文中提到了“上捺下撚,終始轉折,悉令和韻……”“撚”即撚,這個字說明王羲之是不反對撚管的。唐代顏真卿在記述張旭筆法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提出: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這12個字闡述了撚管的作用。北宋書法家黃庭堅認為:“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清代書學理論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甚為推崇撚管之法,認為筆能隨指環轉,乃入閣帖。
撚管的作用和目的有兩個,壹是使筆鋒保持順暢的態勢,確保書寫的流暢。這個作用,不是撚管的主要目的。大家在這個目的上使用撚管爭議不大。有爭議的是第二個作用,就是通過撚管隨時調整筆鋒在筆劃的中央位置運行,就是經常說的中鋒運筆。
書法界的撚管與運腕之爭由來已久。每壹方的擁護者和反對者都不少。撚管和運腕不是排斥的、對立的,可以肯定撚管為筆法之壹,但不能作為主要筆法使用,偶爾施之亦無不可。
對於善於用腕和肘調鋒的人來說,就沒有必要用撚管來調鋒。腕和肘活動的空間更大,自由度更大,而且是立體的,其調鋒效果更好!其中原因,北京硯田書院將在下壹期“八面出鋒”中詳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