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5438到0939,陳雲同誌寫了《學習是黨員的責任》壹文。他指出,認為只要妳整天工作,妳就已經履行了妳對黨的所有責任,這是不全面的。整天工作不讀書,不把工作和學習聯系起來,工作的意義就不完整,工作就無法持續改進。
陳雲同誌壹生堅持並積極倡導學習,是黨帶頭落實學習責任的典範。學習小組的主要內容是學習馬列主義原著和毛澤東同誌的哲學著作,主要形式是自學,輔以簡單的講座和聯系實際的討論交流。
2.範仲淹
他的英雄主義和力量都在責任裏。
李青八年(1048),範仲淹奉命了解京南府,鄧州人民熱情挽留。範仲淹也喜歡登州,所以請朝廷留下。範仲淹在鄧州住了三年,百姓安居樂業。他的代表作《嶽陽樓記》和許多詩歌都是在鄧州寫成的。
3.梁啟超
梁啟超說:“他天天在那裏盡義務,所以他天天在那裏受苦,真的是快樂的,所以他還是快樂的,不是苦的!”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希望如此!但轉念壹想,盡職與苦樂無關,苦樂者益其耳。如果為自己代言,是否應該承擔責任,這是壹個氣象問題,是壹個心態問題,是壹個個體生命自我超越的問題。
責任感和吃苦精神壹直是中國文化的寶貴品質。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彼此的聯系和關註中不斷承受和付出。承擔的人小,天氣也小。背負重擔的人,是聖人,是英雄。
4.商鞅
商鞅是壹位利國富民的領導型偉大政治家,是壹位具有宗教赤誠和熱忱的理想主義者。
商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局限於那個時候,還影響了中國幾千年。
5.王昭君
在昭君出塞的幾十年裏,漢匈兩大家族壹直保持著友好和睦的關系。昭君出塞不僅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爭,也為中原王朝的統壹奠定了基礎。
王昭君化身為和平使者,遠嫁胡地。她不是單純的嫁人,而是在異鄉做了很多實事,維護漢匈奴的和平。如今王昭君墓的“清陵”出現在很多地方,也從側面證明了歷代人們對她的大德的珍視。
人民網-人民日報:擔負起學習的責任。
百度百科-王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