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
1、篆書:分為大篆、小篆兩種。大篆又分為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占蔔、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
鐘鼎文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鐘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周宣王時有位姓籀的太史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鐘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小篆指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壹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2、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壹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壹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壹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 狂草”。
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壹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介紹
草書是早於楷書的書體,章草始於篆書向隸書演化的過程中,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章草的代表人物:漢代有史遊、杜度、崔瑗、張芝、張旭、等人,三國有皇象、索靖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