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瓦爾登湖寫作背景

瓦爾登湖寫作背景

<<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林中生活散記)

1846年2月4日,梭羅按計劃前去康科德城(Concord)講課,題目是“關於馬斯·卡萊爾及其著作”(Thomas Carlyle and H is Works)。講課結束了,聽眾卻意猶未盡,要求主講人談談自己在林中的生活,相對而言他們似乎對這個更感興趣。為滿足大家的要求,梭羅準備了壹個“我自己的歷史”(Th e History of Myself)的課題,在當月10日開講。沒想到聽眾熱情空前高漲,紛紛要求他在下壹周的課程上再講壹次,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前來聽講。受這次講座的啟發,梭羅將自己講課提綱加以整理,又經過了很長壹段時間的寫作,終於完成了Walden,or Life in Woods(《瓦爾登湖,又名林中生活散記》)這部傳世的名著。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爾登湖》出版於1854年,這是19世紀美國文學非小說著作中最受讀者歡迎的書籍。到目前為止,此書已經出現了將近兩百多個版本,並被譯成許多國家的文字。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作者有生之年裏這部書壹直被認為是模仿之作,而且還倍受冷遇。初版的2000冊用了五年多的時間才賣完。直到作者去逝以後,這本書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對它的評價也開始發生了變化,梭羅的思想意義才被我們認識到。1817年

7月12日,梭羅出生於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畢業後他回到家鄉以教書為業。1841年起他不再教書而轉為寫作。在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羅在康科德住下並開始了他的超驗主義實踐。這時期,梭羅放棄詩歌創作而開始撰寫隨筆,起先給超驗主義刊物《日規》(Dial)寫稿,其後各地的報紙雜誌上都有他的文章問世。

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28歲的梭羅獨自壹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裏的瓦爾登湖畔,建了壹個小木屋住了下來。並在此之後根據自己在瓦爾登湖的生活觀察與思考,整理並發表了兩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裏馬克河上的壹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和《瓦爾登湖》。

在瓦爾登湖生活期間,因為梭羅反對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頭稅”而被捕入獄。雖然他只在獄中蹲了壹宿就被友人在未經他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替他代交了稅款保其出獄,但這壹夜卻激發他思考了許多問題。出來後曾有壹些市民問他這樣壹個問題,為什麽有許多人寧願坐牢也不願意交稅。為解釋這壹問題,他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寫成了著名的政論《抵制國民政府》(Re 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後改名為Civil Disobedience)。他所宣傳的這種依靠個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鬥爭形式對印度的甘地和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47年,梭羅結束了離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來的村落。他仍然保持著自己簡樸的生活風格,將主要精力投入寫作、講課和觀察當地的植物動物。有時候為了得到極其微薄的生活費用,才偶爾離開村子到父親的鉛筆廠工作壹些日子。梭羅卒於1862年5月6日,時年44歲。當時在同時代人的眼中,他只不過是壹個觀念偏執行為怪異的人,壹個愛默生的追求者而已。壹直到世紀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廣泛和深刻的認識。

作為他的主要著作之壹,《瓦爾登湖》是梭羅在瓦登湖林中二年零二個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紀錄。鑒於他的第壹部書《康科德和梅裏馬列克河上的壹周》的失敗,這壹次他格外慎重,沒有倉促出版而是靜下心來重新寫作,使之更加完美。在此後的五年裏,他壹次又壹次地反復修改、補充、完善,有時為了使內容更加和諧統壹,甚至將整個段落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