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
1、三國時期,蔡邕的女兒叫蔡琰,字昭姬;到了晉朝,司馬炎登基做了皇帝,為了避諱其父司馬昭的“昭”自,從此以後,所有的記載中蔡琰的字都改成了“文姬”
2、唐太宗李世民有個弟弟叫“李玄霸”,但到了康熙當皇帝的時候,為了避諱“玄燁”的“玄”字,在記載中就改為了“李元霸”
可見,給古人改名避諱當今皇帝的“名稱”的,確有其事,就是康熙也把“李玄霸”給改了,但他為什麽不改“唐玄宗”呢?
很顯然,唐玄宗可不是人名,他的名字叫“李隆基”,“玄宗”只是李隆基死後後人給他的“廟號”,是後人對皇帝壹生作為的評價(而且廟號能用哪些字都是大體固定的),這個是不能亂改的,否則說不定哪天康熙死後的廟號也被人改了,好好的“聖祖”要是被改成“獻帝”“煬帝”那豈不是功過顛倒了嗎
簡單來說,只有人名避諱,其他的東西是不避諱的,否則豈不是每壹個皇帝登基,全國能用的字就要少壹兩個了嗎?
這些方面有些皇帝比較開明,自己名字是兩個字的,只有兩個字都相同才避諱,重名壹個字不用避諱(當然了,這種皇帝比較少);而清朝的皇帝就更聰明了,皇帝起名不用尋常字,這樣就減少了避諱的麻煩(清朝入關後才出生的皇子,從雍正的“胤禛”開始,沒壹個正常的字,玄燁在入關前就起名了,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