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又通常可分為研究復雜社會、多樣社區、多樣社會機構或含有多樣生活型態「單壹社區」的「鉅觀民族誌」與單單描繪某個異國小部落、中產階級社區中壹小群人的單壹社會情境或單壹社會機構卻含有多樣社會情境的「微觀民族誌」。(Spradley, J.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p. 29).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歷史
書寫方式
民族誌內容主要為相關人的訪問內容、檔案記錄的檢視、與衡量與訪問內容的可信度,從此內容,可找出特定團體與組織之間的關聯,並為關心大眾以及專業的同行撰寫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而民族誌學家則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研究的焦點放在人類思想和行為中較可預測的型態上。為了真實紀錄,1930年代後,民族誌的產生通常需要相當冗長時間的實際體驗。
特色
民族誌特色在於研究的族群或文化內容的開放心靈(open mind)。然而,這種特色並不代表其內容不嚴謹。而這些開放的特色散見於被訪問族群或團體的理論形式、範例研究設計、資料搜集技巧、分析工具及壹個特定撰寫的形式。
偏見的避免
20世紀之前的「前殖民時期」,以西方世界(含日本)為主的民族誌研究活動及內容多少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偏見。事實上,研究的問題、地區或人群的選擇本身就是含有偏見的。後殖民世界中的民族誌工作除了控制偏見,將偏見集中焦點外,也經由多方檢證(triangulation),脈絡化(contextualization)及非主觀的方向(nonjudgemental orientation)降低這些該學問偏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後殖民時期的民族誌研究重點
後殖民時期的民族誌其重點於
民族誌為實際的體認與實行,花費時間可能長達壹年半載,甚至數年,數十年。
民族誌不是他者生活方式文獻化而是是具有主觀起源的壹種呈述。
民族誌化的研究方式或對待主體的方式起源必須為深入的「被註視性」。
民族誌雖為人類學壹旁支,但並非光只是人類學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