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弼臨死前說:“我壹死,大清將亡”,去世10天後大清滅亡
雖然晚清時期朝廷昏庸無能,屢受列強欺侮,但是清朝還是有壹些貴族曾經為了救國做出了壹些行動,且不論最終的結果如何,僅是這個誌向就足以讓當時的貪官汙吏汗顏。
晚清時有壹個人曾經赴日本留學深造,回國之後還多次領兵為清朝而戰,他壹時間成為朝廷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壹,他就是良弼。當時清朝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革命軍了,當時的革命軍聲勢浩大,已經占領了半個中國,清政府也只是靠著壹口氣吊在那裏。
往日風光無限的清朝貴族們壹時間慌了神,他們不知道這時候到底能指望誰。很多人提出應該將國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只有他能挽救大清朝。但是良弼卻認為,袁世凱雖然站在朝廷這壹邊,但是他本心裏不是愛清朝,而是壹種利益選擇而已。
晚清時期,面對列強的船堅炮利,民族危亡之刻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都在力求救亡圖存。但是不論是洋務派的器物層面的救國不可行,甚至資產階級維新派的體制改革也同樣受阻。證明溫和的變革對已經是封建社會末期的中國還是行不通的,唯有激進的革命才證明了是推翻封建社會的正確道路。
然而縱然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以後,資產階級革命派也因為自身的軟弱性使得他們向北洋軍閥妥協,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但是革命派雖然同意將大總統位置給袁世凱,但是卻要求袁世凱逼迫宣統帝退位。不過這個過程遭到了以良弼為首的清政府主戰派的抵制。
不過清帝最終也在2月12號選擇退位,根本的推動因素就是1912年的壹月份良弼被刺客刺殺,29號晚上不治身亡。良弼的死在中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徹底瓦解了清朝內部的頑固派。這也應驗了良弼自己說過的話:“我死,大清必亡!”作為主戰派的領袖都被刺殺而亡,對其他人起到震懾作用不言而喻,良弼死後的14天,宣統帝果然宣布退位,清政府也正式宣告滅亡。
良弼屬於根正苗紅的滿足鑲黃旗,他跟清末的其他八旗子弟不壹樣,他才華橫溢,從小就對於教育尤為上心,立誌要像自己的祖輩多爾袞那般扶持青王朝。良弼作為滿清貴族,雖然從小接受新式教育和思想,但是難免思想因循守舊,留學日本的時候他就經常同別人辯駁政府的利弊,努力維持清政府的形象和利益。
學成歸國的良弼在清政府軍中幫忙練兵,在這段期間他也遇到了他壹生之敵袁世凱。袁世凱在清末負責操練新軍,其實也基本掌握了軍事大權,成為壹個新的軍事集團。而這壹切也都在良弼看在眼裏,良弼時時刻刻都在想著辦法抑制袁世凱的權力。看到自己的八旗子弟不堪重用的他選擇了從海外留學生中提拔精英骨幹,組建能夠與袁世凱相抗衡的勢力。
清末新政實行以後,良弼與袁世凱的矛盾日益激化,甚至曾經向慈禧太後提出要殺了袁世凱以絕後患,但是這個建議被慈禧太後否決了。1908年良弼迎來了自己權力最高峰的時候,慈禧和光緒皇帝的駕崩,使得以良弼為首的集團對袁世凱直接下手,袁世凱很快就被支開了權力中心。而良弼則迎來自己的快速上升期,積極推行新政改革。
然而清政府早已經是強弩之末,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清政府的敗局不可挽回。因為革命派的強勢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再重新啟用袁世凱。而正如歷史進程那樣,袁世凱再次憑借自己的軍事實力獲得了權力,並且通過為了做上大總統寶座聯合革命軍逼迫宣統帝退位。而站在他們面前的攔路虎就是良弼,壹個不僅充滿新式智慧還特別守舊的清朝大臣,除掉良弼,也就等同把清政府的最後壹擊。
1912年的臘月良弼被刺殺,就這樣清末孤臣殞命,也正如他自己說得,他死就是清亡,如此想來也不是空口無憑,失去了頑固派支柱的滿清,在他死後14天也正式滅亡。此人臨死前感嘆:“我壹死,大清必亡!”14天後果然字字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