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壹課》是現代作家鄭振軒寫的壹篇 散文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關於《最後壹課》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學習。
《最後壹課》閱讀原文(壹)我不荒廢壹秒鐘的工夫,開始照常講下去。學生們照常記著筆記,默默無聲的。
對於要?辭別?的,要?離開?的東西,覺得格外的戀戀。黑板顯得格外的光亮,粉筆是分外的白而柔軟適用,小小的課桌,覺得十分的可愛;學生們靠在課椅的扶手上,撫摩著,也覺得十分的難分難舍。那晨夕與***的椅子,曾經在扶手上面用鋼筆、鉛筆或鉛筆刀,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塗寫著,刻劃著許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壹旦離別了呢!
我的表在衣袋裏低低的嗒嗒的走著,那聲音仿佛聽得見。
沒有傷感,沒有悲哀,只有堅定的決心,沈毅異常的在等待著,等待著最後壹刻的到來。
遠遠的有沈重的車輪輾地的聲音可聽到。
幾分鐘後,有幾輛滿載著日本兵的軍用車,經過校門口,由東向西,徐徐地走過,當頭壹面旭日旗,血紅的壹個圓圈,在迎風飄蕩著。
時間是上午10點30分。
我壹眼看見了這些車子走過去,立刻挺直了身體,作著立正的姿勢,沈毅地合上了書本,以堅決的口氣宣布道:
?現在下課!?
學生們壹致的立了起來,默默的不說壹句話;有幾個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著②。
沒有壹個學生要問的,沒有遲疑,沒有躊躇,沒有仿徨,沒有顧慮。個個都決定了應該怎麽辦,應該向哪壹個方面走去。
赤熱的心,像鋼鐵鑄成似的堅固,像走著鵝步的儀仗隊似的壹致。
從來沒有那麽無紛紜的壹致的堅定過,從校長到工役。
這樣,光榮的國立暨南大學在上海暫時結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著遷校的工作。
那些喧嘩的慷慨激昂的東西們,卻在忙碌的打算著怎樣維持他們的學校,借口於學生們的學業、校產的保全與教職員們的生活問題。
註①1938年12月8日,日軍對上海發動了大規模軍事侵略,作者用自己的筆觸記錄了當日的情形。②事變前,愛國教授與學生商定,只要看見日軍進校,就結束上課,以示抗議。
《最後壹課》閱讀題目(壹)16.對這篇 文章 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4分)( )( )
A.文中?像走著鵝步的儀仗隊似的壹致?,表明了師生沈著、鄭重、臨危不懼的氣度。
B.文章以時間的推移為順序,全文具有很強的紀實特點。
C.全文以敘為主,兼有抒、議,沒有描寫的語言。
D.文章語言平實,感情深沈,詳略得當。
E.這篇文章和都德的《最後壹課》壹樣都屬於小說,但其結局出人意料,耐人尋味,引起人們對小說主題的思考,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17.文中作者贊揚了什麽?揭露了什麽?(3分)
18.作者在文中準確記錄日軍出現的時間上午10時30分?,作者把這句話獨立成段的原因是什麽?為什麽這個時間是可信的,請結合文中的壹處伏筆說明。(5分)
19.當見到日軍進校宣布下課時?學生們壹致的立了起來,默默的不說壹句話;有幾個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著。?是否說明學生們膽小,特別是幾個女生?啜泣?,結合上下文看該怎樣理解學生們的表現?(3分)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日的設立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請妳就本文的閱讀體會結合生活實際對?作為壹名中學生怎樣愛國?這壹話題談談自己的理解。(5分)
《最後壹課》 閱讀答案 (壹)16.AC
17.答:作者贊揚了愛國師生的正義行動謳歌了他們的對祖國的熱愛,揭露了妥協(投降)分子的可恥行為,表達了對侵者的痛恨。(3分)
18.答:獨立成段起到突出、強調作用,(1分)說明這壹時刻在師生心中留下強烈印象,突出了這壹時刻到來的嚴重性。表示要牢記這壹時刻,永遠不會忘記。(2分)文中有壹伏筆:?我的表在衣袋裏低低的嗒嗒的走著。?在日軍出現的嚴重時刻,?我?壹定會看表。(2分)(***5分)
19.答:學生們的表現?默默的不說壹句話?特別是幾個女生?啜泣?並非膽小害怕,(1分)?默默的不說壹句話?啜泣?是充滿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母校的不舍,對祖國家鄉的熱愛,這些反而更加體現了學生們赤誠的愛國之心。從後文?沒有遲疑?沒有躊躇?沒有仿徨?沒有顧慮?,?個個都決定了應該怎麽辦,應該向哪壹個方面走去?赤熱的心,像鋼鐵鑄成似的堅固,像走著鵝步的儀仗隊似的壹致?可以看出。(3分)
①作為壹個中國人,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民族是最起碼最基本情感。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壹傳統。
②我們要像文中的同學們壹樣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要有抵禦外辱的心態。對那種扭曲褻瀆的歷史的醜惡言行要有清新的認識。
③立足現實從身邊做起學好 文化 知識,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在踐行對祖國的熱愛。(4分)
(***8分)(第二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適當給分)
>>>下頁更多精彩?最後壹課節選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