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哪些唐朝特色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哪些唐朝特色美食?

唐人除了喜食羊肉,還鐘情於羊奶。用羊奶制作的酪、酥、醍醐和乳腐,同樣吸引了吃貨的註意力。羊奶發酵後,成了酪,熬煉羊酪得到的浮皮,稱酥,酥皮滲出的油脂就是醍醐。將羊奶煮熟成漿,晾涼凝結,就成了乳腐,與現在的奶豆腐十分類似。

張小敬連吃了兩碗水盆羊肉。水盆羊肉的正宗吃法是壹碗羊肉湯配兩個胡餅,壹個泡饃,另壹個做成肉夾饃,用大蒜和或糖蒜相佐,輔以羊肉辣子,肥而不膩,口味獨到。胡餅在劇中數次出現,打上了濃重的唐式烙印。民間多以胡桃為餡,餅面撒上芝麻。經過高溫烘烤後,焦香誘人,松脆可口,保質期長,實為居家旅行飽腹神器。

胡餅傳入中原後,進行改良,分為有餡和沒餡兩種。根據食客的需要,豐儉隨意。沒餡的類似於饢,有餡的,與燒餅相近,餡料或葷或素,或鹹或甜。《唐語林》載,“時豪家食次,起羊肉壹斤,層布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樣的羊肉餡餅,不是普通人家能夠消費的。

唐朝宰相韋巨源創立了“燒尾宴”,其中有壹道名為“巨勝奴”的點心。芝麻源自西域,叫做胡麻。《神農本草經》記載:“胡麻壹名巨勝。”唐初醫書《本草拾遺》另載:“(麥奴)即麥穗將熟時,上有黑黴者也。”說明奴是並不重要的小東西。韋巨源為討口彩,取名為“巨勝奴”。這道撒著黑芝麻的小點心。看似高大上,不過是壹個胡餅而已。

《朝野僉載》中的壹個故事,從側面反映了胡餅的美味。官員張衡因“路傍見蒸餅新熟,遂市其壹,馬上食之”,遭到禦史彈劾,導致原本要升三品的張衡被叫停,流放外地,從此仕途斷絕。這位兄臺在升職和流放之間,只差了壹個胡餅。趁熱吃餅,事小,有失體面,事大,大唐美食就是這麽任性。

西漢才子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有雲“枇杷橪柿,楟柰厚樸,軟棗楊梅,櫻桃蒲絳。”說明柿子的種植有二千多年歷史了。唐朝詩人劉禹錫寫有《詠柿子》傳世,“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本因遺采摘翻,自保天年。”清末,慈禧太後“西狩長安”,地方官員將火晶柿子作為貢品進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