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兒童不解春何在 只揀遊人多處行出自那首詩?

兒童不解春何在 只揀遊人多處行出自那首詩?

出自《暮秋獨遊曲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為追悼亡妻王氏的詩作。

此詩前二句寫荷葉的“生”與“枯”,暗示人生的變化;後二句感嘆盡管自己此身尚存此情長在,無奈逝者已矣,格調無限淒惋,將前兩句所蘊含的綿綿深情推向無以復加的新境。

原文如下: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譯文如下:

荷葉初生時,春恨已生。荷葉枯時,秋恨又成。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長永存。多少惆悵,只有那流不盡的江水聲。

擴展資料:

李商隱妻子王氏於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秋病故。是年秋冬之際,李商隱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前後凡五年。大中十年(856)冬,柳仲郢被命入朝,李商隱隨柳氏返京。

第二年春上抵達長安。《馮譜》謂其“似十壹年春初方還京”,是也。大中十二年(858)春,李商隱已病歿於鄭州。由此推之,此篇當為李商隱大中十壹年(857)秋暮獨遊曲江之作。

“深知身在情長在”壹句無限淒惋,將前兩句所蘊含的綿綿深情推向無以復加的詩境。如此壹往情深的悼亡語,正如其作於東川的《屬疾》詩所雲:“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腸。”他也只不過暫存人世,最為傷心的是常常觸緒成悲,哀思難禁。

不過,這壹句顯得更為沈痛哀絕,唯《無題》詩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至情之語可以仿佛。詩情亦由此臻於極至的境界。

百度百科——暮秋獨遊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