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文言文中“上、下、左、右”都是什麽意思

文言文中“上、下、左、右”都是什麽意思

首先這些詞語應該放到語境中去理解

例如:

,“上使外將兵”——這裏指皇帝;

,“連下數城”——這裏指攻占;

,“左,謫官為左遷。自漢起至 唐,亦謂去朝廷為州縣曰左遷。”——《增韻》

,“無出其右者”——這裏的右表示為尊位。

讀文言文時,應根據內容理解。

壹 、上 shàng

形容詞義:

1、上等;等級高或品質良好。

上客從趙來。——《戰國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孫子·謀攻》

2、時間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膚,食不滿腸。——《商君書·算地》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樂府詩《陌上桑》

3、遠;久遠。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猶正。主要意義。如上事:正業;指君事、國事。上國:京都;又指春秋時齊、晉等中原諸國。

5、廣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說山》。註:“大也。”

6、豐足。

從其爵而上下之。——《周禮·司儀》。註:“猶豐殺也。”

與年之上下。——《禮記·禮器》。註:“豐兇也。”

動詞義:

1、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詩·邶風·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從流石蛇行而上。——明·徐宏祖《遊黃山記》

2、上報;呈報。

凡死刑獄上,其刑者先俟於門外。——清·方苞《獄中雜記》

3、進獻;送上。

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戰國策·齊策》

入都,即伏闕上《平黎策》。——《明史·海瑞傳》

臣乃敢上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崇尚;提倡。

上篤厚。——《史記·平津侯主父傳》

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漢書·匡衡傳》

上慎旃哉!——《詩·魏風·陟岵》

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史記·秦始皇本紀》

5、上繳;交納。如上印:上繳官印。

6、增加;添補。如上草:給牲口添加飼料。上刑。

7、向前;前進。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楚辭·屈原·涉江》

8、去;到。

敬亭喪失其資略盡,貧困如故時,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唐·劉禹錫《陋室銘》

9、到任;就職。如上任、上官、上臺。

10、當值。如上直、上宿、上番。

11、放到;放進。

上於盆而養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聊齋誌異·促織》

12、安裝;裝上。

以槍上刺刀相搏擊。——《清稗類鈔·戰事類》

13、陷入;遭受。

14、合符。

15、教授;學習。如上書、上館。

16、燃點。如上火、上紙、上竈、上香。

17、擰緊。如上弦、上繩。

18、敬辭,猶進用。如上謁。

19、記住。如上心。

20、塗;搽;敷。如上藥、上色。

二、“下”是名詞時,其主要意思如下:

1、本義:下面,位置在下。例如:《說文》:下,底也。又如:《詩·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再如:《詩·豳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 地。例如:《山海經·西山經》:西南四百裏,曰昆侖之丘,是實為帝之下都。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陰間);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間);下都(神話傳說中稱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3、 臣下;百姓;群眾。例如:《左傳·昭公十八年》:於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又如:全國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屬下相互勾結)

4、 方面。例如:《西遊記》:忽然見林南下有壹股子黑氣,骨都都的冒將上來。

5、 特指湖澤。例如:《書·舜典》: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

6、 地表之下 。例如:《禮記》:夫子疾,莫養於下,請以殉葬。

7、 裏面。例如:《三國演義》:眾軍心下大亂,不敢交戰,各自奔走。

8、 舊時時間單位,相當於“點”。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三下壹刻了。

9、 指時間、處所、範圍。例如: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及郡下。

10、 位在下的人。例如:《論語》:不恥下問。又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不忍為之下。再如:《資治通鑒》:上下齊同。

下”是動詞時,其主要意思如下:

1、下來。例如:《左傳》: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又如:《世說新語·方正》:下車引之。再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下見小潭。

2、落下;降下。例如:《爾雅》:下,落也。又如: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彎屈。例如:《三國演義》:魏延平日恃功務高,人皆之下。

4、卸下。例如:沈約《和謝宣城》:賓主下塵榻。又如:《樂府詩集·陌上桑》:下擔捋髭須。

5、發表、宣告。例如:《戰國策·齊策》:令初下。又如: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詔既下。

6、去;到。例如: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下襄陽。又如:《資治通鑒》:

順江東下。再如:清·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買舟而下。

7、奪得、攻取、占領或攻占。例如:《史記·陳涉世家》:皆下之。又如:《三國演義》:樂毅抉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余城。

8、歇宿;收留。例如:王勃《滕王閣序》:徐孺下陳蕃之榻。又如:《西廂記》:官人要下呵,俺這裏有幹凈店房。

9、投降。例如:《韓非子》: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國之可下?

10、居人之下;謙讓。例如:《三國誌》: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又如:唐·韓愈《師說》: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11、安紮。例如:諸葛亮《兵要》:各依本方下營。

12、拍。例如:《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撫尺壹下。又如:清·方苞《獄中雜記》:薄暮下管鍵。

下”是形容詞時,其主要意思如下:

1、身分、地位低。例如:《史記》:吾羞,不忍為之下。

2、幼小。例如:上下(長幼;尊卑)

3、次序或時間在後。例如:《孫子·謀攻》:上下同欲。又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下道齊桓。再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自王以下。

三、左右

“左”

“右”除了表示地理方位外,還有壹定的文化意義。

1、 區別職位高低。古代尊崇右。故以“右”為尊貴位置,而以“左”為較低的位置。?

⑴“右”表職位高。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⑵“左”表職位低或降職。?

A、職位低。如《漢書?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唐代顏師古註:“漢時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為尊,故謂降職為左遷,仕諸侯左官也。”左官即“不仕於天子而仕於諸侯官也”。?

B、“左遷”舊時謂降職遠調,如白居易《琵琶行》(並序):“元和九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韓愈《左遷藍關示之孫湘》,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師序》:“過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遷者罕至。”?

2、區別貧富差別:秦漢時,豪族大戶人家居住在城市或鄉村的右邊,稱為豪右或閭右;而貧民只能居住在左邊,稱為閭左。後來閭左稱指貧民百姓;閭右(右姓、右族)稱為世族大家。如《史記?陳涉世家》:“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3、區別座次:古代禮俗,席座及車騎(兵車除外)以左為尊,以右為卑;主客之間,主居右(乘車時叫陪乘、車右)而客居左。主人乘車去迎接客人時,空出左邊的座位(因為禦者用右手執鞭禦車,主位在右邊,會妨害主者,所以主位居左)表示對客人的敬重。如《史記?信陵君竊救趙》:“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因此成語有“虛坐以待”。?

4、表憑證:古代契約分為左右兩聯,雙方各執其壹,左券即左聯,常用為索償的憑證。如《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公常執左券以責於秦、韓。”?

5、“左”、“右”合用表稱代、尊稱或約數。?

⑴稱代。左右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近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左右欲刃相如。”?

⑵尊稱。舊時書信中稱對方,不直稱其人,僅稱他的左右以示尊敬。如司馬遷《報任安書》:“是仆終以不得抒憤懣以曉左右。”?

⑶約數。用在數字後面,相當於上下。如王充《論衡?氣壽》:“百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