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肚是什麽意思:指男子因發胖而形成的向前腆起的腹部(含戲謔意)。
擴展知識:
在雕塑和繪畫資料中,古代武將大都“腰闊十圍”,俗稱“將軍肚”。將軍肚不等於啤酒肚,將軍肚的形態不是下墜的,而是類似內含球體的外漲形態。這種體格形態常見於當代蒙古摔跤手,是力士的象征,有句戲言叫作“錫林郭勒不相信腹肌”。將軍肚的本質是利用腹內壓做核心穩定支撐。很多人把六塊腹肌當成核心強大的標誌。
但研究發現,腹肌像桅桿上的拉力線壹樣可以固定脊柱,肌肉收縮越緊張,對脊柱造成的壓力越大。而腹內壓類似汽車中的安全氣囊,能給予脊柱更全面、更穩定的支撐。武術中的氣沈丹田就是壹種腹內壓穩定訓練。無論騎馬還是揮動大刀,都需要極強的身體穩定性,而將軍肚正是這種力量的展現。
除了將軍肚之外,板肋虬筋也是力士的專屬,古文描寫項羽、李元霸時都用了這樣的形容,甚至有人說霍元甲也是板肋。這是筋膜訓練產生的生理現象,筋膜增厚,筋滿骨縫,肋骨凹陷處就不明顯了,摸上去像是壹整塊外面包裹著橡膠的板狀物,這就是板肋的由來。虬筋是筋骨力訓練的產物。西方肌肉訓練是靠收縮,而筋骨力訓練是靠絞緊。
初唐時期制作雕像時極其考究,大多參照真人,佛堂上的金剛力士很可能是按當時的武士的形態做的。金剛力士的動作不是收縮二頭肌展現肌肉,而是壹個明顯的絞筋骨的動作。金剛力士的斜方肌極其發達,呈“燕頷虎頸”狀,渾身有明顯的虬筋,特別是手臂筋努骨突,筋槽十分清晰。
盡管肌肉發達,但金剛力士的腹部不是六塊腹肌,而是凸起的將軍肚,與武術訓練的形態不謀而合。在歷史遺跡中,我們也能看到武術在千百年發展中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